APP下载

技术时代下的美学实践路径研究
——评《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

2018-03-28朱鹏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视像初音虚拟世界

朱鹏杰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2007年8月31日,一个叫初音未来的少女从网络诞生,她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是软件合成,科研人员利用软件合成其形体和声音,为其谱写歌曲,把其打造为人气偶像少女歌手。短短几个月,初音未来迅速走红,成为90后的新宠。2010年,初音未来在东京举办了世界首场虚拟偶像演唱会,2 500人到场,超过3万名观众付费观看直播。演唱会上,初音未来以3D形象出场,全场欢呼。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3D视像技术,初音未来成为首个3D虚拟偶像。而虚拟技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赋予了初音未来无限的生长性,粉丝们不但热衷于听她的歌曲,接触她的形象,并且利用不断发展的技术手段,给她创作更多的歌曲,赋予她更丰富的形象。迄今为止,初音未来已经从最开始的网络音乐拓展到各个领域,不仅成为最出名的虚拟偶像歌手,代表歌曲《甩葱歌》播放超过上亿次,而且代言、授权了各种各样的产品,从时装、汽车到生活用品,世界各地都有其踪迹。

作为偶像歌手,初音未来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她的诞生不像人类要经过十月怀胎,而是通过技术合成的,她的存在依托于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是数字化的模拟形象存在。从哲学意义上讲,她不是纯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精神存在。随着信息互联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类似于初音未来这样的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和现象,这些现象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对这些现象的美学研究应该从什么途径展开?杨建生、吕在的新著《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为我们拓宽了视野,提供了答案。本书提出,人们依托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把人们大脑中流动着的精神意识转化为确定的可以识读的影像存在,这就使得经过拟就而形成的影像独立于人的意识,变得更容易琢磨和把握,因而也更切合了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到生产、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①。这种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这些借助技术形成的视像存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求。初音未来是技术时代的新产物,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推动审美经济的发展,是精神性存在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的“弱物质性存在”。

什么是虚拟存在呢?

要想了解虚拟存在,首先要了解时代发展背景,随着影像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逐渐发生变化。从前的文化产品主要以文字和语言表述为主,如故事、戏曲、说书等,接触的消费对象都是各种实体,如图书,戏曲演员、说书者等;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更多地同各种附加高科技的产品联系在一起,比如看电视、电影、手机、电脑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完全和这些设备及其呈现的内容绑在一起,个体的文化消费与各种图像和虚拟形象密切相关。作者认为,我们现在审美消费的主要对象已经变成各种各样的“虚拟存在”,“所谓虚拟存在,说到底不过是人类进入技术时代后,文化存在的一种新的表述而已”,人类的文化存在之所以会产生并需要“虚拟存在”这种新表述方式,“是因为人类社会进入技术时代之后,文化反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依赖的文化符号更新了,由以语言符号为主更新为以视像符号为主”②。这种更新和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3D技术的发展,审美消费的对象也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虚拟存在是借助虚拟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物化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符号,是一种借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存在。作者极富创意地提出了“弱物质”的概念,书中指出:“虚拟存在是由物质的文化符号构成的弱物质世界。其‘弱’物质特性就在于,虚拟存在虽然不具有物质的化学分子结构、物质不灭、能量转换等特性,但却从本质上具有了外在于人的精神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存在独立性,人们可以将之视为由人类智能技术派生出来的新型物质存在。”作者还指出:“很显然,当我们谈起用技术模拟出来的虚拟存在的时候,这种虚拟存在其实与现实中的物质实体存在并不遥远,它就是依托人类虚拟现实技术而创造出来的从现实存在直接延伸出去的一种符号化的实体存在。”④按照这种思路,凡是在技术背景下被物质化的文化符号,均属于虚拟存在。电视电影中的视像,手机电脑中的各种形象,网络中的人物和创作,这些跟当下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存在,都属于虚拟存在。而对虚拟存在的研究,也就因此具有了普适性的社会现实价值。

虚拟存在的价值何在呢?

随着信息化浪潮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影像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设备和视像存在日益成为人们审美生活中的重头戏。如果说以前的休闲时光是喝茶听评书看戏聊天,现在的闲暇时光,则多用在了打游戏、看电视、看电影、刷手机屏幕上,图像的、影像的东西越来越占据人们的休闲时间,《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时代现象,“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已经或正在运用普及化的技术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大发展以后,手机、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完全融为一体,致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畅游在现实与虚拟现实之中,因而很少有人再愿意把人生视为苦海去苦渡人生,清教徒式的宗教徒越来越少,这已成为一个时代现象”⑤。技术的发展促生了虚拟存在,而虚拟存在的诞生又带来了人们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变革,“快节奏的一目了然的视像精神文化正在造就着人们新的感觉习惯,冗长、沉闷、不着边际的语言阐述极易让人产生厌恶情绪”⑥。以往那种语言的、抽象的表述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图像和视像等虚拟存在的审美需求,正在成为当下的审美消费主潮。虚拟存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两点:

第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碎片化的、快节奏的信息技术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技术带来的便利,从吃穿住行到工作学习,人们的生活跟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设备和虚拟存在交叉在一起。虚拟存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上。所有虚拟存在事物无一例外都属于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的或精神文化的现实需求而创构出来的。在一个物质丰富、经济小康的社会里,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对于精神消费的需要就比较强烈,虚拟存在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就明确指出,虚拟存在的审美实践的兴起,只不过是利用技术的优势,有意无意地强制性干预、框定、安置了人们的精神意识活动范围。这种安置,为拥有空余时间的人们找到了消磨时间的方法,使他们不至于无所事事。

第二,影响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虚拟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消费产品,它更是一种意识形态。2017年的中国电影界,出现了现象级的电影《战狼2》,这部电影上影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获得56亿元票房,数百万人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网上有上千万条评论。作为虚拟存在的主要产品,电影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消费需要,更提供了意识形态的输入。《战狼2》之所以成为热点,跟其内蕴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作为中国人,观众的心中都拥有爱国心和强国梦,电影抓住了这一点,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要,并同时把爱国主义的价值观输入受众的脑海。因此,虚拟存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重点关注对象,2018年的《红海行动》也可以看作是国家意识形态在虚拟存在方面推进的措施之一。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虚拟存在在个体文化消费中的普及,利用虚拟存在影响受众的价值观的措施会越来越多。

虚拟存在的审美实践路径有哪些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美学研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挑战。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出现了几次美学思潮,“新实践美学”“生活美学”“生命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美学思潮轮番上场,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对当下社会变革进行解读和介入。然而,面对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有的美学思潮无法完全解释并介入到实践中去。杨建生教授等对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敏锐地看到了当下时代的信息技术化本质,针对信息技术和视像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作者断言:“以视像文化符号为表征主体的当代虚拟存在文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大大改变了大众的审美对象,更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经验,以至于我们所熟悉的许多审美概念和审美术语已经很难阐释、导引诸多社会现实问题,传统美学研究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时代呼唤植根于反映物质与精神意识两个世界间文化联系之上的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⑦作者用自己创造性的思考,别具新意地阐释了虚拟存在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论述了虚拟美学的相关理论,着重回答了虚拟存在的美学实践问题,充分论析了包括虚拟图像、虚拟设计、虚拟文化、虚拟艺术等不同的美学实践途径。虽然具体实践路径不同,但对虚拟存在的美学实践研究上,《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虚拟存在主要是一种视像性存在。作者着重论述了这一点,书中指出:“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存在方式,由视觉主导而构成的视像事物存在,即虚拟视像,就成了虚拟存在最主要的存在方式。这种虚拟视像将整个现实或虚构的世界用摄像或数码信息模拟视像反映出来。”⑧这种视像性的存在是虚拟存在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接触、感受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事实上,在虚拟世界中,由于视像性存在如此逼真,人们往往已经分不清楚现实和虚拟。例如,在电影《虚拟革命》中,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管现实中是胖子还是瘦子,是西施还是东施,在虚拟世界里都可以成为俊男靓女。并且,除了直接的身体接触外,个体可以在虚拟世界获得自己在现实世界能获得的一切,如情感、金钱、地位乃至家庭。而且,现实无法提供的东西,比如一具美好的身体、富裕的物质生活,在虚拟世界里都可以得到满足。故而大量个体愿意生活在虚拟世界里,身体只靠营养素维持。虚拟世界带给人们一种真实的愉悦,大家对于现实反而没有那么在意了。这一点在作者的论述中也可以得到证明:“视像,不仅可以让一切现实的客观物质存在转变为文化态的视像存在,而且还可以将人们所能虚拟出来的一切精神态情景转变为文化态的视像存在,也就是说,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意识世界,它们都可以统一在当代高技术数码视像世界里,视像世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填满了人的主观精神意识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间隔带,使得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能够较少或干脆就不经受抽象的语言感觉方式的制约而直通客观物质世界。”⑨简而言之,视像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周围的世界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二分,而是统一在虚拟世界中,这种统一的基础就是视像。“人类社会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帮助人类生成了大量存在的视像文化(含视听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逐步取得了表征世界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虚拟存在审美实践的主要载体。”⑩作者敏锐地看到了视像在当今社会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并指出了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作者指出:“视像感觉存在方式取代语言感觉存在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诉求,我们理应把它看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过,尽管视像已经成为当下文化消费的主潮,但是图书出版和戏曲等传统的审美消费也有着缓慢的发展,成为补充视像审美消费的重要部分。

第二,虚拟存在是一种经济性存在。作者认为,虚拟存在审美实践活动完全不同于过去文人雅士们吟诗作赋般的审美实践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蕴含功利性、不脱离经济利益活动的范畴,而另一个是休闲、怡情、养性的无功利活动的范畴”,虚拟存在的这个特点受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商业文化氛围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借助技术而产生的虚拟存在,从一开始就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产物,虚拟存在审美实践活动总是与人们现实的生产、生活功用以及人们的生存、发展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审美生活化、大众化、商业化的客观趋势已经形成,我们目前迫切需要为审美实践的转向提供理论建构支持”。虚拟存在在诞生之初,就是向着文化消费的目标行进,而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虚拟存在日渐丰富,其美学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同消费文化联系在一起,经济性已经成为虚拟存在的核心价值功用,“虚拟存在审美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功用,对现实存在着的人类社会、技术成果、大自然、人工环境等进行虚拟仿像,都是为了创造精神文化消费资源”。所以,对虚拟存在的审美研究的目的与经济利益、消费活动密切相关,虚拟存在的审美实践的社会价值也体现在如何促进虚拟存在的审美消费上。在推进经济价值或经济发展方面,“虚拟存在审美实践以其与生俱来的巨大技术先进优势,为许许多多人文性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诉求打开了方便之门,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即精神文化消费大发展的主力军”,“虚拟存在审美实践是当下文化产业追求经济价值最理想的实践路径”。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用,武器技术的发展,初衷是保护本国人民的权益不受外来损害,但在充满野心的人手中,却成为满足权力欲的工具。两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先进武器的使用,带来数千万人的死亡,早已证明了技术的两面性。所以,对依托技术的虚拟存在,在看到它为当下审美实践带来的根本性的推动和变革之时,也不能忽略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被技术和消费合力推动的虚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把资本增值当作了首要目标。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话描述了一味增值资本的害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虚拟存在的道德品质,如何保证其对受众的影响更多的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呢?如前文所述,在电影《虚拟革命》中,虚拟存在为生存艰难的人类提供了精神乐土,但对现实存在的个体却是一种规范和束缚下的等死之路,又如同当下的电视剧,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娱乐之源和精神食粮,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也在这千篇一律的电视剧中消解。虚拟存在契合了统治者规范社会、娱乐社会的需求,却忽视了个体精神差异和精神自由的需求。虚拟现实和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的有形障碍,进入一个如同亲临现场的逼真的现实世界,去体验、感受和创造,这本身应该是一个进步。随着虚拟技术的迅速推进,这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拟世界,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也就越来越使我们的社会生活为与之相对立的虚拟现实世界所制约和消融。“虚拟现实”与现实的矛盾逐渐显现并导致冲突。

当我们长期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扮演双重角色时,则有可能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造成人格的分裂。尤其是在生活中感到无助或面临危机时,如果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投入到随心所欲的虚拟世界,妄图找回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依托,我们往往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任何人文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时代的关注,只有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族的最新动态,才能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学问。《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的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对当下的时代前沿做出了来自美学的回应,为一向“曲高和寡”的美学打开了新的实践路径。在千变万化的时代浪潮中,在数据大爆炸的信息时代,《虚拟存在的美学研究》结合艺术的最新变化,打开了全新的美学实践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及时的美学反馈,是一本了解信息时代美学何为的必读著作。

注释:

猜你喜欢

视像初音虚拟世界
从HX视像财务分析看发展路径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牵手初音未来 红米能否打动学生用户?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初音十载,歌声袅袅
初音十载,歌声袅袅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初音未来》要做VR版了
保千里:“科技创造价值”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