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意蕴

2018-03-28郁有凯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转型理论

郁有凯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从根源上讲,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带有文化的异质性,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磅礴力量。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非仅仅是与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等现实情况的结合,还包括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也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过程中被深刻证明了的。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证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解决民族危机和实现文化转型的现实需要

在近代的中国,民族危机极其深重。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封建中国的大门,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生产方式难以抵抗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工业大生产,近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在遭遇到西方先进制度的激烈冲击后败下阵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表明落后封建的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为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了条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运动,表明了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之路上的艰难跋涉。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和文化,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和不全面的,难以阻挡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难以阻挡近代中国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与民族危机相伴而生的,是近代中国文化面临着“向何处去”的转型问题。一方面,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封建大门,自然经济基础受到重大破坏,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微弱地成长起来,同时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无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有所萌芽和发展,这些都客观上推进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文化萌芽,改变着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办杂志、演讲、兴起运动等方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更是将无产阶级推向政治舞台。近代中国社会迎来了新的思想理论,使得国民视野得到极大开阔,国民心智得到极大启迪。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思想理论在国内迅速传播,为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近代中国面临资本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碰撞,如何选择和向何处去成为摆在近代中国面前的重要的历史问题,这一历史问题的立足点是要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独立。而解决民族危机,需要实现传统文化转型,而实现传统文化转型,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其一,只有新的思想理论才能够指明近代中国前进方向、挽救国家危亡,而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不改变旧有封建文化制度的改良运动已难以力挽狂澜,西方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导致具有封建性和文化惰性的传统文化难以顺应近代中国的发展,而辛亥革命带来的变革依然没有跳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的失败也向中国人民宣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的思想争论均表明,解决民族危机和实现文化转型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一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追求真正民主和自由的道路,而这一道路便历史性地落在了马克思主义的肩上。

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才可以拯救民族于水火,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才可以促进文化的深入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解决民族危机和实现文化转型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中,必然需要与中国实际结合,继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够更好地破除国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障碍,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每个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都需要穿上本民族的服装。”[1]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2]534而从文化传播学上讲,外来文化的输入不可能是全面移植过来的,自身的文化也不可能全部被摒弃。近代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危机深重,这是近代中国的现实;近代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有多种封建文化糟粕,还有资本主义文化侵蚀,这也是近代中国的现实。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全新的东方大国,并不能自发地解决中国问题,也不能够以西方的现实去看待中国的发展,而要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根发芽是需要土壤的,这个土壤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只有根植在这一土壤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以真正地开花、结果。面对国家危亡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推翻三座大山、解决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寻找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其三,历史实践也一再证明,那些妄图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观念,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更不能实现文化转型,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出现了对立分明的两大派别。一派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借口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反动派的“孔教会”,又如国民党右派戴季陶凭借中国固有的道德文化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都是没有任何依据和发展前途的,因为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已经表明了中国革命现实地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派,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这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的,终究是要被革命实践所检验和批判的。历史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做了重要的努力,不断推进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注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解决理论危机和实现思维转型的内在机理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和实际运用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先进马克思主义者头脑中的形成和在现实中的运用是一体两面,结合不好就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危机。在早期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危机就已出现,以陈独秀右倾教条主义表现尤甚。受资产阶级革命教条观念影响,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无产阶级只能是被领导者,认为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谈论无产阶级的领导和无产阶级的独立性简直是“鬼话”[3]。这种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旧教条思想观念,给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带来深重灾难。在清算右倾教条主义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又面临着多次左倾教条主义危机,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表现最为猖獗。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分子认为自身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党”,他们不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只会瞎指挥、讲空话,不负责任,流毒全党,危害严重,给中国革命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建设实践依然没有逃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把握,出现新的“左倾”理论危机。主要表现为在1957—1966年领导层过高地提升生产关系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努力,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深重灾难;在1966—1976年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带来的文化大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思想文化上“左倾”思想泛滥,个人崇拜严重,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进行甄别,而是一味批判和否定,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事业遭受沉重打击。这都是错误估计中国情况和错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带来的理论危机,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危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危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教条主义理论危机,是因为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是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其实,这种本本主义的根源在思维层面,也就是说,教条主义之所以存在,并能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本质上是教条思维在作祟,思维中存在的教条观念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根源所在。所以要解决教条主义的理论危机,就要抛弃教条主义倾向,实现思维转型,而实现思维转型的内在机理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其一,历史实践证明,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的思维转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第一表现,目的在于抛弃教条,解决理论危机。“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在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而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做了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801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融合的典范,体现了其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了崭新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提供了思想依据和理论指导,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在党的革命建设过程中,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了许多积极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譬如,在认识到党内教条主义盛行的情况下,1942年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党的七大召开,统一了党内的思想,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优良作风和传统战胜了教条主义;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著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有利于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的思维转型。

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内在地体现着解放思想,对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和实现思维转型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思想得到解放之后,才可以科学对待和接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才可以从更宽广的视域下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契合点和共同的价值旨归,这对于转变头脑中旧思维和打破固有的精神枷锁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对于解决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出现的问题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解放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复归,体现了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更是解放思想的体现。“与时俱进”出自《易经》,进入21世纪,“与时俱进”具有了新的含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5]12,破除旧思维,摒弃教条,推进思维转型。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世界文明多样性等新思想成果,这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解放了思想,推进了思维的大转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当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表征。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的教条危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深重灾难,这给我们的启示不是一时的,而是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不断地继承和深化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文化、时代发展之间的有机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其内在地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当下的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经验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当下的时代发展是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指导等一系列的治国理念、思想和方法原则,以及当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中心多元化,均要求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而能够在国内重建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在国际上掌握文化话语权。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的时代体现,是思维的继承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解决现代危机和实现社会转型的外生要求

自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化推进着世界全球化发展,中国从被迫打开国门到对外开放,由此不仅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并且以“时空压缩”的形式迅速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现代化过程催生着现代性问题,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现代危机,这既有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理性的普遍性带来的现代性困境,也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自身缺陷,还有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新问题。

第一,西方的理性强调工具理性,重在建构高效的生产体系和制度体系。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体系的形成催生着工具理性的扩张,正是工具理性的扩张使得个体的主体性被夸大,过分推崇个体意志及其自由,忽视客观外在事实,导致依据个体价值进行道德评判,抛弃传统的普遍性价值体系,人们失去了信仰、敬畏和道德底线,个体欲望扩张,社会道德秩序混乱,个体自身也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中成为“工具人”,从而产生人生无意义和没有价值理想的现实心理困境。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政治领域的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突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大行其道;经济领域出现泡沫,利益博弈中的潜规则盛行;社会领域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社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出现结构性贫穷,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威胁;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存在内心焦虑、浮躁和自私的心理现象;信仰缺失和诚信缺失,社会道德体系不成熟,道德滑坡。这一系列现代化发展的危机摆在了中国的面前,在2012年《中国青年报》上刊发的一份关于“你最担心哪些问题会阻碍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的民意调查中,认为贫富分化严重的人数占到75.4%,位居第一,认为权力不受制约的人数占到59.4%,位居第二[6]。这表明了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出现的现实问题令人堪忧。

第三,以全球化发展为主线的新的时代问题涌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型社会思潮,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扩张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冲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和秩序;信息的网络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提出了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正在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洪流中,从而出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中国能否自主地接受这种现代化,以及能否接受这种现代化所带来的现代性认同。如若缺少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被现代化”和“被世界化”,被动的局面自然是导致不可持续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现代危机的出现。而要实现可持续性的健康的社会转型,关键在于重建现代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在强调坚持这一理论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同时,我们要实现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以重新建立中国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文化合法性、价值共识性的稳定器。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继承、创新、功能转化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新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和重塑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就是要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文化体系,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和形成新的文化传统的主要动力,只有把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够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以应对西方价值观念的挑战,解决中国文化认同问题。我国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有力实践,更是重塑价值理性体系、凝聚精神共识和展现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

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实现社会外在制度结构的转型和现代人心性世界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这种转型既包括以外在社会制度结构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也包括现代人的心性世界的转型。一方面,在工具理性下的现代社会,其制度化结构更具形式化而缺少公共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两者相辅相成的过程,能够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传达理论内容,也能够通过理论内容解读传统文化,还可以实现文化内容和理论内容的互相丰富,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保证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下的理想鲜活和观念先进,可以为这种形式化制度结构的转型提供价值理想,形成规范形式化的社会制度结构;另一方面,现代人的心性世界的转型是从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意义转到提升现代人的道德人格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实现以文化人、以德养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实个体生活,陶冶个体情操,有助于信仰复归和重建现代人的心性结构。

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改造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与世界的不平衡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与世界不平衡发展的结构,而掌握文化主权和世界话语体系有助于改造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结构,为世界创造价值共识和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提供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分析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原理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既可以回顾过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站在当下,了解国内现实问题,又可以放眼世界,把握全球整体形势,还可以拓展未来,科学预测发展前途,体现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维度的观照,也体现着国内、国际的空间格局的掌控。而中国传统文化内含丰厚文化道德底蕴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唤起人们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可以说,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应对世界文化多元化和西方文化隐性入侵的重要一环。在当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立足于全球化视野下的结合,这能够推进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对话,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全球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助于中国掌握文化主权和世界话语体系,有助于构建世界价值共识和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新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的深厚底蕴,立足当下,放眼世界,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和重大意义,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正面回击,要深刻认识到两者结合在解决民族危机和实现文化转型、解决理论危机和实现思维转型、解决现代危机和实现社会转型中的重大意义,并认识到将其归之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转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