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媒介

金 淦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66)

一、前言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社会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新闻,广义上属于社会新闻,可以囊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内容。业界普遍认为江苏广播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在2002年元旦的开播,打开了民生新闻的大门。因其报道内容主要围绕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服务百姓生活为理念,从百姓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影响力,从此一种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风靡于全国各地。安徽除了省级广播电视台开办了多档民生新闻节目之外,所有的城市台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民生新闻。如合肥广播电视台的《晚间播报》《大城小事》,安庆广播电视台的《天天直播》《热线800》,黄山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热线》等,这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欢迎。但近年来,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飞速发展,节目同质化、娱乐化、低俗化等各种负面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在全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加灵活,广大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显得愈发挑剔,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短板”

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内涵是“平民视角,民生为本”,要切实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总体而言,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但面临互联网平台的冲击,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民生新闻现实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和弊端,严重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栏目形态固化,长期不变难有创新

民生新闻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因为收视率好、广告吸附力强,受到各级广播电视台的热捧,于是纷纷上马民生新闻栏目。不论是新闻综合频道,还是经济生活频道,甚至都市频道、法制频道都开始生产民生新闻节目。而且这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采取相同或相近的新闻报道模式,照抄照搬知名节目的编排方式,内容表现手法也大同小异,并长期不变。导致不同电视频道播出的民生新闻节目都“似曾相识”,电视观众审美疲劳,长此以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受观众欢迎度和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二)选题大量重复,趋向庸俗化、娱乐化

民生新闻的选题原本可以囊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内容。但一些电视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刻意迎合受众的口味,在节目中更多地关注凶杀案件、火灾、车祸等这类选题,从而忽略了大量具有重大社会意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题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选题集中在某几个领域,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有时一档新闻节目中会同时出现多起车祸或火灾,让观众不厌其烦。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吸引观众眼球,选题趋向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于对黄、赌、毒、婚外情的报道和追踪,过分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并在后期制作上加以包装,频繁炒作。抑或者将原本严肃的新闻进行改写,穿插主持人煽情的语言,增加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话题性,尽可能地博取受众的关注,导致民生新闻内容的严肃性降低,极大地削弱了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甚至被一部分观众所反感。

(三)广告植入频现,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

民生新闻从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那刻起,因为收视率高就一直成为广播电视台吸引广告的主力军。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广告商为了自身的形象和利益,除了投放广告之外,还千方百计地利用民生新闻进行宣传和包装。常见的模式就是企事业单位赞助某项公益活动,民生新闻在报道公益活动或组织时,自然会提及背后的赞助单位,达到宣传效果。而有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还直接对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商业活动,进行一定的宣传报道,透支着媒体的公信力。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兴起,电视媒体观众流失严重,广告创收难度加大,个别民生新闻栏目甚至会出现广告植入式新闻,直接以新闻的形式宣传某一企业或品牌的活动及优点,并且在新闻节目中长期播出。这种披着新闻外衣做广告的节目播出以后,只会让栏目的忠实观众纷纷拿起遥控器换台,电视媒体除了短期能收获到部分广告费之外,丧失的必然是自身的媒体公信力。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媒介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深入,电视媒体格外重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而电视民生新闻在新时代的选题渠道更加广泛,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节目传播效率增强,节目播出后更加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如何实现电视民生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完美转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展开思考:

(一)植入互联网思维,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与受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报道素材,取材范围广泛、覆盖面大,备受大众关注的医疗、教育、健康、安全等重大问题都可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电视媒体及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培养互联网思维,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增强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质量,强化公共服务意识,让受众通过收看节目能真正了解国家相关大政方针以及惠民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二)增强新闻敏感,聚焦热点问题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在信息大数据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合理利用传统媒体优势,准确地从纷繁芜杂的各种信息中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发现真民情和体察真民意,尽可能多地报道受众关切的社会问题。比如通过系列报道来反应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因为聚焦的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代表着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有利于民生新闻栏目培养忠实的收视群体。

(三)善用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促使信息更大范围的传播,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来传播信息。如今,可以说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公民记者”群体异军突起,很多重大的民生新闻线索也会不经意地在受众所传播的信息中显现出来,所以电视民生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各种信息。同时,电视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一旦在新媒体平台上发现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闻报道时,就要第一时间“发声”,以最快的速度破除谣言,摒弃“伪善”“失实”等信息,帮助广大受众消除恐慌。

(四)加强媒介营销策划,打造品牌节目

新媒体兴起以后,大多数受众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浏览民生新闻,影响了收视率。同时,一大批原本投放于电视媒体的广告也被取代,电视广告业务大幅降低,直接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投入。这就迫使电视媒体要做好新闻产品的营销策划,不断适应新媒体的传播市场环境,通过多元化渠道进行资源整合,力争打造知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四、结语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和创新仍需要开展不间断的深层次探索,尝试开辟更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合理筛选节目内容的取材范围,及时纠正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偏差,用新媒体思维武装编辑记者,真正了解受众的关注点,坚持“以民为本”的新闻特质,切实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功能,真正体现出电视媒体作为社会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媒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