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诺命题与创新创业跨学科教育模式建设

2018-03-28舒卫征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斯诺跨学科命题

舒卫征

为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双创人才培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13日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升级和效益升级的迫切需要。这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1]由此可见,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水平。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借鉴斯诺命题的破解思路,反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的困境,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教育模式建设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斯诺命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其主要目的旨在全面改革传统教育和教学,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3]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基础的综合教育改革与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全面性、交叉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一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系统工程。但又不是市场营销、金融财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心理学、质量控制方法、电子商务、创业法学等相关课程的简单相加,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创新、创业与就业实践行为的生搬硬凑,它要求在常规中寻找到突破口,需要基于一个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打破单一学科的藩篱,整合独立分散的功能课程,构建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它不仅涉及“教什么”“怎么教”,还涉及“做什么”“怎么做”。它指向的不是高深理论研究,而是着眼于在现实情景中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多彩的实践中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

(二)“斯诺命题”

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小说家斯诺(SNOW C.P.)的《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一书正式出版。文中所指的“两种文化”,即我们所说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他认为,这“两种文化”是难以融合甚至是对立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也是中断的,也由此造成了当时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且难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斯诺命题”。由此可见,斯诺命题反映的是文化和学科的分裂。斯诺对于“两种文化”的割裂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对于专业教育的盲目追求,一个是社会使这种分裂定型化、习惯化。“斯诺命题”提出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是对人类科学发展经历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裂之后重新走向融合的一种思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科研对象完整性与具体学科局域性之间的矛盾。[2]

(三)“斯诺命题”破解与创新创业教育

“斯诺命题”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和关注,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西方国家即将走完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一系列重大综合性社会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有的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藩篱。因此,“斯诺命题”破解的关键就是跨学科发展。事实上,对“斯诺命题”的破解,人们进行多种尝试,如STS研究,即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研究。尤其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层出不穷,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越来越快,这都为“斯诺命题”的进一步破解提供了契机。

可以看出,“斯诺命题”的破解思路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换句话讲,就是由学科研究转向问题研究,走一条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的破解之路。

“斯诺命题”主要探讨的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裂,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中次文化分裂现象也比较严重。如前所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教育,核心是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决定其不可能是单纯的学科教育,而是涉及跨学科的系统教育。但事实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斯诺命题”式的问题。

二、斯诺命题观照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学科体系的束缚

一是单一学科的思维定势。当前许多高校依然执着于传统的学科建制,过度强调专业性,忽略了通识性;过度注重知识的“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广度”。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的边界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和优势,对跨学科协同创新进行全面研究。

二是课程体系狭隘。当前高校课程体系仍然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纵向连续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科学知识横向的完整性和相互交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对分散的课程加以整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更是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4]

(二)师资队伍的困境

目前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包括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的专业教师、学工人员和其他参加相关培训取得证书人员。这些人员要么处在学科的边缘地带或者就是根本专业不沾边,处于一种学科专业漂流状态,缺乏学科的归属感;要么就是缺乏创业实践、企业任职或企业经营的经历的学院派,多理论讲解,缺实践经验。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科边界的开放、融合和跨学科人员的合理配置。

(三)评价体系的缺陷

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主要以学生反馈为主,过于关注教育成果,过分重视教学评价。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具有时滞效应,其教育效果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是毕业后的短时期内都可能显现不出来,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周期则一般以学生在校时间+毕业后1-2年,这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

(四)支持保障体系的缺位

学校内部有效资源整合不到位。现在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的比较少。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缺乏统一的管理,内涵建设和服务指导也不到位。

三、以“斯诺命题”破解为启发,构建创新创业跨学科教育模式

由前述分析可知,“斯诺命题”的破解就是以问题研究和解决为核心,问题研究是以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设定,而不是以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为依据,其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恰恰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规定性。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解决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可以参照“斯诺命题”跨学科的破解思路,通过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来加以解决。

(一)人才培养分层分类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层次和服务对象,采取分层分类教育: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三个层级分别对应普及型、专业型和职业型的创新创业教育。[5]

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关键词是“启蒙”,目标是通过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兴趣,训练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多数学生,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专业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词是“提升”,通过大量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让学生做出选择,达到提升学生个人或团队专业素质的目的。这一层级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包括创新研究训练、专业竞赛和模拟创业训练等内容;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大学四年级或其他年级着手创业的少数学生,其关键词是“支持”。对真正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个人、团队进行深度个性化指导与扶持,提供“继续教育和援助”,通过对初期创业者的支持和援助,协助新创企业顺利渡过企业初创期,快速走向正轨,最终实现项目独立运行。[6]

(二)课程建设交叉融合

1.建立多元化、开放式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学科,凝练专业课程,丰富各类选修课,强化实践实训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传统的单一专业型向跨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转变。

2.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建立基础宽厚的通识教育课程,把通识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多元、综合的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初步创新创业意识。

3.以专业课程为主干。打破二级学院之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包括专业核心课,并及时更新知识和信息;开展“创业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4.以实践实训为拓展。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强调“教与学”“学与行”的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4],建设全方位的实训体系。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支持基金和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创办创客空间,支持优秀项目入住并模拟运营,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系统性指导和一站式服务、针对性指导和持续化帮扶,助力成功创业。

(三)服务保障完善到位

1.健全组织机构。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解决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完善制度保障。高校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要完善跨学科管理机制,为创新创业跨学科教育的高效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获取和累积、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互换机制,实施弹性学分制度,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四)评价机制多元有效

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多层次和综合性特征也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全面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全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中远期评价。

1.注重全面性评价。既要做好“教”的评价,又要做好“学”的评价。我们必须关注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探索课程评估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实时、互动特点和大数据资源。加强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师生互评,多主体评价的共同发展。

2.注重过程性评价。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制相关制度及监督评价制度,采用全过程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学员成长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尤其重视质量评价监测数据动态变化过程,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创新创业教育。

3.基于未来的中远期评价。要着眼于大学生全面多元发展,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立足点,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学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内进行思考。[7]对学员创新成果和创业公司进行综合评价、跟踪调查、对比调查,不断地反思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达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良性循环。

(五)师资队伍优化配置

从“斯诺命题”破解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并非基于个别学者的个人禀赋,而是以多个学者群体性禀赋的多学科和跨学科为基础,在于学者的团队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双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管理者和专职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专项培训。聘请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校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支持鼓励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教学,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创新创业教师适当政策倾斜;加强“三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即理论型、综合型和实践型的教师。理论教师主要侧重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教学;综合教师主要关注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同时对创新创业实践提出建议和指导;实践型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促进其理论向实践的转化。[8]

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创新战略密切相关,以“斯诺命题”破解为启发,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跨学科教育模式建设,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并碰撞出科学的火花,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斯诺跨学科命题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