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第一人称视角在《黑王子》中的应用

2018-03-28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默多克第一人称叙述者

张 昱

艾丽斯·默多克作为二战后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哲理小说家,其作品受到了中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默多克的小说观、哲学观、宗教观以及女性主义思想上,从叙事人称的角度研究默多克作品的并不多。本文以默多克的著名小说 《黑王子》为文本,详细阐述叙事手法中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并分析默多克偏爱用第一人称视角表达其作品主题的原因。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点

叙述视角又被称为叙述聚集,是作家所选择的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某一个特定角度。如果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事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意义。在小说艺术中,视角选择是否得当,会极大地影响叙事艺术的成功与否。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作为一种观察事物的角度,具有缩短人物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获得亲切感的优势。但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中,读者只能从叙述者“我”的角度来了解所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读者只能得知“我”的所看、所听和所感,却无法了解小说中其他人物对同一事件的感受。这一视角最显著的优点就是能进入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我”激烈复杂的思想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第一人称视角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其角度是有限的和单向的:因为叙述者“我”对“我”周围的许多事实往往是不可能都亲眼看到而得知的,对没有亲眼见到的事件,“我”只能凭借猜度和臆测。这种单一的视角导致叙述者无法真正了解其他人的生活和整个事件的真相,因此“我”的叙述也具有不可靠性。

二、默多克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偏爱

作为二战后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把叙事艺术与专业水准的哲学思考结合起来的人”[1]。在她的众多小说中,有七部采用了第一人称男性叙述手法。这七部作品,从她处女作《在网下》到她晚期的作品《哲学家的学生》,横跨了默多克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构成了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读者不禁会猜测:为什么默多克不像她同时代的女作家,如多丽丝·莱辛和玛格丽特· 德拉布尔一样去表达女性经历?为什么她偏好这种第一人称男性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与她想在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对于默多克的这种选择,英国女作家拜厄特这样评论,“当默多克特别关注幻觉,一知半解和自我欺骗等思想时,她喜欢采用这种(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形式”[2]。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使读者仅能看到叙述者视野之内的事物和其他人物的外在言行。但这些事物和言行的真实性并不可信,这主要还是因为叙述者的视角有限,造成其思想、语言和行动上的限制,最终导致叙事的不可靠性。

正是因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具有单向性及不可靠性,默多克偏爱利用这一特点来表现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欺瞒和偏见等局限性。这一写作手法在小说《黑王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小说《黑王子》简介

《黑王子》曾获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文学奖,是默多克众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中,主人公布莱德利从第一人称男性叙述者的视角描述了自己(一个作家)的生活,而他最成功的作品就是《黑王子》。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写作创新手法是有意识的叙述,而叙述本身变成了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一个 “故事”正在被讲述,正如剧院里的观众必须意识到发生在舞台上的一切并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的再现。

故事一开始,五十八岁的布莱德利刚刚从政府职员的位子上退休,准备隐居起来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正当他准备离开伦敦时,他的朋友阿诺尔德因与妻子争吵向他求助。在调解阿诺尔德夫妇的家庭矛盾中,布莱德利却与阿诺尔德的妻子雷切尔陷入感情纠葛,随后又爱上了阿诺尔德年仅20岁的女儿朱莉安。在这期间,他唯一的妹妹普利西拉因婚姻失败向他求助,布莱德利却因沉浸与朱莉安的爱情而无暇关注她,间接导致了最后普利西拉绝望自杀。故事结尾,因阿诺尔德被雷切尔不慎失手打死,布莱德利应雷切尔请求去帮忙处理善后,无意中在凶器上留下指纹,导致自己锒铛入狱,冤死牢中。在患病去世前,他最终完成了小说《黑王子》。在书中,他回忆了自己是如何因为众多偶然事件而蒙冤入狱的,并断言《黑王子》这部小说是自己留给世人的最大贡献。

读到这里,读者不禁会猜测,克里斯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究竟谁的话更可信?由于故事中缺乏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而布莱德利的叙述又不完全可靠,这样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激起了读者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文本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努力从人物的表层语言推断出隐含其中的深层蕴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个性。

(二)第一人称视角在《黑王子》中的巧妙应用

默多克善于刻画,虽已进入壮年,但仍对自我存在幻想,对他人不能很好理解的中产阶级男性知识分子形象。文学家约翰逊评论说,默多克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是没有子女的男性,他们能言善辩,天赋颇高,喜欢与文字打交道,把语言当成权力工具”[3]。《黑王子》中的男主角布莱德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早年离异,没有孩子,喜欢文学创作却一直作品寥寥。尽管在政府税务部门任职多年,却始终认为本职工作影响了自己成为一名严肃文学作家。他一直迫切希望离开伦敦,离开周围熟悉的一切,找个无人打扰的地方完成他的伟大作品,可一系列偶发事件打破了他的设想,把他卷入了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真实世界。实际上,布莱德利自视清高,以为自己能洞察一切,而第一人称的自述却充分暴露了他认知的有限性,从而深化了作品主题。

“人们究竟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绘人类?又该如何描绘自己?在着手这样的工作时,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虚假而忸怩的谦卑神情,装出一副轻信的率真样子——例如‘我是个清教徒’之类。呸!难道这种表白还能是真的吗?其实即便‘我个子高’这么一句话,也需要放在某个情境中去理解……阿诺尔德的形象是偏见的产物,而关于普利西拉的描述又是何等肤浅。情感遮蔽了视野,使我们无法看到个例……当我写到阿诺尔德的时候,我的笔因愤恨、热爱、同情和恐惧而颤抖,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用词语构筑一道壁垒,把自己藏在这掩体后面,与他隔开。我们以绘声绘色的描述为自己辩护,以泛泛而谈的归纳征服世界……想到我的妹妹,我就觉得可怜,烦恼,内疚,厌恶,而正是出于这一系列情感,我才根据我当时的感觉写了她,因而也诋毁和贬低她。我亲爱的朋友和伙伴啊,我怎样才能改正这些错误呢?”[6]82

素质教育保证了人才的职业生涯能够持续精进,而技能教育为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两者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

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自我欺骗和偏见,默多克利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单向性和不可靠性,让布莱德利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整个叙述过程和对事件的理解都是基于布莱德利的意识中心。换句话说,这部小说不是建立在事件或事实之上,而是建立在布莱德利对所发生事件的理解之上。小说的焦点从外部事件转移到这些事件对主人公认知所产生的影响上,而这一认识过程中,事件本身被过滤了一遍。读者所读到的每条信息都被布莱德利的思想和情感筛选或者说是改变了。小说所记述的是布莱德利对所发生事件的想法,而非事件本身。通过布莱德利的印象,读者“看见”了其他事件,通过布莱德利的描述,读者“认识”了其他人——轻率肤浅的畅销小说家阿诺尔德;表面风光,内心却丧失自我的阿诺尔德妻子雷切尔;软弱无能婚姻失败的布莱德利妹妹普利西拉;自信独立、风韵犹存的布莱德利前妻克里斯蒂……。但是,这些人物真像布莱德利所描写的一样吗?布莱德利的叙述真实可靠吗?实际上,叙述者内心的不安定、强烈的偏见、自我欺瞒、模糊的记忆、知识的欠缺、无法了解事情全貌的视角等因素都会产生叙事不可靠效应[5]。在本书中,布莱德利的印象是不可信的。作为一个叙述者,布莱德利本人也认识到这一点,

英国文学评论家科汉注意到,“叙述自己的经历是男性的一种最自欺欺人的努力,他把形式强加于偶合无序的经历。叙述本身要求他能为自己的故事找到一个因果关系和结构原则,然而,他的故事本身却表明他不可能主宰任何事情。在他讲述的故事中,他想要安排好情节,但是其他的人出现并且破坏了他的因果关系,反而使他本人的唯我主义暴露无疑。作为主人公,他从来没有想到,故事中的其他人其实是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甚至与他相对立的”[4]。

虽然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局限性,布莱德利在描述其他人时还是不可避免地犯了错误。拿他前妻克里斯蒂来说,在其他人眼中,她自信,有魅力,虽然青春不再,却仍能吸引男人们的眼光。阿诺尔德对她十分着迷,最后甚至想要为她与自己妻子离婚。但对布莱德利来说,情况恰恰相反,“我把她看成带给我死亡的人。有些女人就是这样的。有一种力量似乎能够使天下的一切昭然若揭。到那时有那么一天,你就会发现你正遭到灭顶之灾……是她把我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她是个寻衅闹事的吵架高手……我憎恶她。她天生就是个破坏者、掠夺者……她是一个坏事的人,一个闹事的人,她常常暗中搞破坏,或是诋毁他人的名誉,而这一切都仅仅出于本能”。[6]24-92

在实际高分子链中,化学键的旋转除了键角限制外,相邻基团对其旋转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旋转位垒,同时化学键、原子和原子团都是有体积的,一旦占据了某个空间就不再允许其他键或原子(团)进入,存在体积排斥效应等,因此实际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要比自由旋转链大得多.由于实际高分子是受阻旋转链,其均方末端距的计算就需要引入一个刚性因子,在理想的自由旋转链模型与实际链之间搭建关系桥梁:

《黑王子》中充满了种种偶然事件,布莱德利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企图将形式强加于由偶然因素构成的生活,而他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主人公的失败反映了默多克想要在书中表达的主题:世界是由众多偶然因素构成的,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人类不应将形式强加于偶合无序的生活。

在《黑王子》中,小说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主人公,采取布莱德利的视角意味着其他人物视角的丧失。读者看到人物们的行为和言语,但只是通过布莱德利的眼睛。他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带着自己主观判断,为读者作了解读。从上面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布莱德利的描述不可避免受到对克里斯蒂的仇恨的影响。通过布莱德利的视角所观察到的世界和周围人物是不完整的,单方面的,甚至与事实本身大相径庭。对此,何伟文教授认为,“默多克让这些人叙述自己的故事,只不过是想给他们一个机会,用自己的话来揭示,他们的唯我主义及其破坏性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7]

相较于城镇消费环境来说,农村的消费环境建设还是比较落后,想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势必要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只有消费环境建设的符合农村居民的理想状态,才能够让农民们自己想要去消费,想要在除了食物方面去消费。加强消费环境的建设,需要加强市场管理力度和执法力度,让三无产品从市面上消失,让不合格商铺从商场中消失。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多媒体加大不良店铺的宣传力度,彻底曝光不法销售行为,保障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从侧面提高农村消费经济结构。

盛夏的早晨,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一片片翠柏苍松,一垄垄整齐的茶园,随时夺走目光的是闪烁着大红大紫的花树,空气清新,心旷神怡。在最顶峰,极目远眺,蜿蜒起伏的绿意,犹如一条静静盘卧的巨龙,在曙光的照耀下,它抬头顿足,咬住了山脚下的一处明晃晃的金潭,真是“游龙戏珠”的奇特景观啊,“龙山”不虚此名!而开创这龙山盛景的当家人韩金来更是让我们由衷的钦佩!

此外,当经历各种偶然事件时,布莱德利经常无意识地反映了他认知的有限性。众所周知,第一人称叙述者不能通过他自己的眼睛看到他周围发生的每件事,对他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他不可避免地使用假设和推理去构建事情的经过。在小说中,当阿诺尔德找到女儿朱利安并告诉她事情真相后,震惊不已的朱利安趁布莱德利熟睡时离开了他。布莱德利醒后,找不到他的情人朱利安,于是就作了如下推测“……所发生的一切非常简单。我现在全明白了。趁我睡着的时候,阿诺尔德肯定回来过,要么花言巧语哄骗,要么胁迫朱利安上了他的车。也许,他叫朱莉安坐在车里跟他谈一谈,一进去他马上就把车开走了。朱莉安一定想从车里推门跳下。但是,她同我有约在先,答应不再这样做了。此外,毫无疑问,朱莉安想说服她父亲,这时他们肯定在某个地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也许阿诺尔德已经把朱莉安锁在一个房间里,不准她出门。但她很快就会逃跑并回到我身边的。我知道朱莉安不可能就那样轻率地离我而去,连一句话也不留下”。[6]347

《黑王子》中第一人称男性视角的局限性和不可靠性还体现在布莱德利对自己文学创作和生活的认识上。作为一个年近六十的业余作家,布莱德利在文坛籍籍无名,半辈子只写了两部小说和一本文论。而他对此的解释却是“可以下达给任何艺术家的最有效、最神圣的命令就是等待。艺术有它自己的殉道者,至少包括那些保持沉默的人。不揣冒昧地说,有些艺术圣人宁愿默默地等候一生,也不愿用那些不完全正确、不很美丽,即不真实的东西去玷污哪怕是一页纸的纯洁”。[6]115在布莱德利自己笔下,这种等待是成为一个伟大文学家所必须经历的。而事实上,等待和焦虑并没有带来他所期待的创作灵感,反而导致他年过花甲仍一事无成。他越是想离群索居,灵感就越是枯竭。反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才最终促使他写成了《黑王子》这部小说。从布莱德利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他害怕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试图把生活秩序化,将自己与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隔离开来。他恐惧外面的世界,“我发现要离开我那小小的安乐窝是多么不情愿,这么难舍难分就像是我被什么吓坏了似的”。[6]23布莱德利对自己的朋友,也是尽量避免交往过深,他表示,“我想与像马洛(弗朗西斯)这样的人一刀两断。作为真正的人,应该建立自己的领地,划清界限,并要说不。我不想作个不明不白混进他人生活中的附属品。对每个人都怀有含混不清的同情会阻碍对真实的理解”。[6]86布莱德利不仅对自己的朋友冷漠,当他的亲妹妹因为婚姻失败向他哭诉求助时,他的本能反应也是“我大吃一惊,立即为我自己担心起来。我丝毫不想卷入普利西拉的麻烦事,甚至连应有的不安都不想有所表示”。[6]97布莱德利害怕现实世界中的偶然性,然而,他在逃避偶然事件的同时,也远离了种种偶然事件构成的生活本身。因为“偶然性是现实性包含的一个重要特征,尊重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尊重生活中的偶然性——对偶然性的难以接受,其实是对外界变化把握不定的一种恐惧。正是这种恐惧才驱使人有时会不顾一切地将所有问题理论化、形式化、固定化,期待以此解决生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8]

在上面的文字中,布莱德利对阿诺尔德当晚发现他和朱利安后的事情做出了推测。他想象阿诺尔德强迫朱利安离开的情景,他的自述充满了“肯定”“一定”“或许”“毫无疑问”和“不可能”之类的词语。这些都是布莱德利的想象,他只能推测种种可能性,却无法证实朱利安的真实想法。事实上,他无法得知那晚他熟睡之后发生的事。在这里,默多克安排读者通过布莱德利的语言和行为去感受他的经历和心情,同时又暗中通过种种声音,一再留下他在精神和行为层面自相矛盾的蛛丝马迹,从而暗中凸显他有限的认知力。

通过第一人称的自述,默多克让布莱德利在叙述自己的故事时,暴露了他的困惑、荒谬和有限的认知。而读者也可以感到,小说中布莱德利的自述带有明显的编造感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布莱德利独特的个性和他有限的认知力——叙述者自己描述的和读者所读到的不相符之处在读者心中产生了讽喻的效果。

此外,由于第一人称视角的单向性和不可靠性等特点,很多时候读者无法了解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这反而唤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问号,客观上制造了空白和悬念。这种叙述手法还表现出其他人物的不透明性,由此显示他人的不可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

第二阶段(1988年—1991年),徘徊和茫然阶段。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才确定了私营经济存在的合法性。同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从此,中国的私营企业才有了合法地位,1989年开始有了登记的记录,全省出现了石宝凤、李麟、苏云安、任怀灿、杨宗祥等第一代民营企业家。

最终,布莱德利讲述自己独特经历的叙述方式创造了《黑王子》这部作品。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性和不可靠性及由此导致的前后矛盾之处反映了作品主题——现实世界是由众多偶然事件组成的,人类无法预测也无法理解,任何想要给这个偶然世界加上一种形式的努力必将失败。至此,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有限性和不可靠性与作品主题完美融合在一起。

三、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单一的第一人称视角客观上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默多克却巧妙利用这一特点,让男主人公在喋喋不休的自述中充分暴露了自己的高傲自大和有限的认知能力。这种独特的写作技巧极大地增加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第一人称视角的单向性和不可靠性也在读者心中制造了悬念和迷惑,给他们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

引导基金首期规模2 000万元,经过10年的发展,规模12.53亿元,而截至2018年6月底,国内平均单支政府引导基金规模约为50亿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同获得中国政府引导基金前20强的其他引导基金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大大降低了引导基金对优秀投资机构、投资团队的吸引力,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简而言之,第一人称视角呈现出来的事件是局部的,有限的,同时也是不可靠的。但是这种有限的第一人称视角强调了作品主题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研究有限的人类领悟力提供了契机。

猜你喜欢

默多克第一人称叙述者
默多克和杰莉·霍尔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新书披露默多克被邓文迪“情伤”近崩溃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默多克口无遮拦惹火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