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烂皮病研究现状
2018-03-28彭儒胜彭建东李晓鹏
彭儒胜,尹 杰,彭建东,李晓鹏
杨树烂皮病研究现状
彭儒胜,尹 杰,彭建东,李晓鹏
(辽宁省杨树研究所,辽宁 盖州 115213)
杨树烂皮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三北地区,是防护林、用材林和城乡绿化杨树干部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已给广大林农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对杨树烂皮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林业生产提供指导作用,减少其损失。
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影响因素;防控措施
杨树具有速生、适应性强和分布广等特点,是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地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有北方“杨家将”之称,在林业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及气候异常,杨树烂皮病发生渐趋严重,已成为北方杨树人工林的主要干部病害,发病严重时甚至造成杨树大面积死亡,给广大林农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降低其造成的损失,笔者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基础上,对杨树烂皮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以期为林业生产提供指导作用。
1 病原菌及症状
杨树烂皮病的病原主要是子囊菌亚门核菌纲黑腐皮壳菌属的污黑腐皮壳菌(Nit.),属于有性世代,而病原菌一般出现在无性时期,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壳囊孢属的金黄壳囊孢菌[(Pers.)Fr][1]。
根据发病部位,杨树烂皮病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干腐型和枯稍型,干腐型主要发生于成年树的主干和大枝上,而枯稍型发生于苗木、幼树及大树的侧枝上[1]。干腐型在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暗褐色,表面略肿胀。当树木生长衰弱和温、湿度适宜时,其发病部位将迅速坏死,皮层内部变软、腐烂,用手挤压后会有具酒糟气味的褐色液体流出。后期病斑失水干缩下凹,病斑部位树皮龟裂,与健康部分有明显无固定形状的黑褐色边缘。患部韧皮部与内层常呈褐色或黑褐色,易与木质部剥离,纤维呈麻丝状。病斑上会长出许多黑色的针头状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空气湿度大或雨后便能从里边分泌出乳白色黏稠液体,遇空气变干后呈卷丝状,颜色变为橙黄色或橙红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角。病斑在条件适宜下会不断扩大,扩展包围树干将近1周时,其上部就会枯死,受害严重时会造成树木整株枯死。枯稍型在发病初期病斑呈暗灰色或暗褐色,不形成明显的病斑,条件适宜时病部迅速扩展,环绕1周后,发病部位上部的枝条就会枯死。此后,在枯枝上易产生许多散生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2 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2.1 发病规律
冬季病菌以子囊壳、菌丝或分生孢子器潜伏在病组织中。翌年春天,当温度、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昆虫进行传播,由伤口或死组织侵入寄主。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4~35 ℃。分生孢子角4月初开始出现,5、6月为发病盛期,7月温度升高后病势渐趋缓和,8—9月随温度下降又出现发病高峰,9月后基本停止发展[2]。
2.2 影响因素
杨树烂皮病病原菌为潜伏侵染性弱寄生菌,一般只侵入有日灼伤、冻伤、修剪伤口和虫害的生长势衰弱的树木[1],主要发生在树木的南面或西南面。因此凡是影响杨树烂皮病病原菌活性和树木生长势的因素都能影响其发病和发病程度。影响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品种、环境条件、造林和林分抚育管理技术等[2]。
2.2.1 品种 不同品种对杨树烂皮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为不同品种对非生物侵害的反应不同,导致其抗病性也不同。此外,抗逆性强的品种不易受侵染,而抗逆性弱的品种则易受侵染,抗病性较弱。生长速度对抗病性也有影响,在相同条件下,生长速度快的品种的抗病能力较生长速度慢的要弱。
2.2.2 环境条件 影响杨树烂皮病病原菌活性的气候条件有很多,但主要与当地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日照等有关。当平均气温达到7.7 ℃时,越冬菌丝开始活动,随温度的升高,其活性增强,当气温达到10~15 ℃时,病菌活动最活跃,但当气温上升至20 ℃时,病菌活动则受到抑制,不再侵害树木。空气相对湿度高或降雨较多,都有利于病菌的产生和传播。
影响树木生长势的环境条件对杨树烂皮病的发病都具有影响,例如冬季和春季温度日较差大、持续时间长,冬季异常低温,春季和夏季及严重干旱季节,夏季高温高湿,“倒春寒”等,都会干扰树木的正常生理过程,引起树势衰弱,使病菌易侵染,导致发病甚至发病面积增加和程度加重。在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病面积与春季和初夏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同时与冬季气温日较差≥15 ℃的天数也呈正相关[3]。倒春寒与杨树烂皮病发生总面积呈正相关(<0.05),与中、重度发病面积呈正相关(<0.01),“倒春寒”发生越严重的年份,其发病面积就越大[4]。
立地条件对杨树烂皮病发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地势低洼、土壤严重板结、盐渍化或土壤瘠薄等,都会给树木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从而造成其生长势衰弱,引起其发生。遭受病虫害侵害的树木,也会导致树势衰弱,引起其发生。
2.2.3 造林及抚育管理 造林及林分抚育管理措施不当或不到位均会造成树木生长势衰弱,从而导致杨树烂皮病发病面积增加和发病程度加重。如造林时苗木根系遭到损坏、苗木失水严重(长途运输、假植太久)、栽后没有及时灌水,抚育管理时水肥管理不当、强度修剪伤痕过大或各种外部损伤、病虫害防治效果差或不到位等都易导致树体受病菌感染而发病。
3 杨树烂皮病综合防控措施
3.1 栽培措施
造林前应做好造林设计,选择抗病强和抗逆性强的品种、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选用健康壮苗造林,起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避免机械伤害,尽量做到随起随栽,确需长途运输或长期假植,要注意保持苗木水分,有条件的栽植后应及时灌水。造林后应注意水肥管理,及时排水、灌溉、中耕除草、松土和改良土壤及修枝,修枝宜在冬季或春季树液开始流动前进行,保证剪口平滑,以减少病害侵入,并及时修剪被病菌感染的枝条。有条件的在秋末或春初将树干距地面1.3 m以下部位涂白,可避免日灼伤、杀死病菌和越冬虫卵,使树木减少伤害[2]。
3.2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时刮除病斑或用刀划破病斑后涂药,用小刀一直刮到病斑与健康交界处再涂药,可涂30%腐烂敌30倍液或腐必清2~3倍液,或涂梧宁霉素、10%双效灵10倍液,843康复剂、1.8%辛菌胺醋酸盐100倍液等涂抹病斑,涂后再涂以50~100 mg/kg赤霉素,利于伤口愈合[5]。对发病较轻、病斑小于树干周皮1/3的刮皮后可涂抹10%碱水或用20%果复康15倍液,5波美度(°Bé)石硫合剂,50%多菌灵100倍液喷涂感病树干。涂前用小刀将病斑纵横交错划破。发病严重的林地连续喷(涂)药2~3次(间隔7 d左右),效果较好[6-7]。
3.3 生物防治措施
用化学药剂防治杨树烂皮病既不安全,也污染环境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而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治,既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木霉属拮抗菌Tv1Tv2C和Th在室内对峙培养试验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在田间接种试验中也得到了验证[9]。3—5月,用每毫升100万个孢子的木霉孢子悬浮液对树木进行多次喷雾或涂药防治,一般每10~15 d防治1次,防治6~8次,其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10]。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强抑制作用[11]。长枝木霉菌株T05对杨树烂皮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达91.9%[12]。鳞柄白鹅膏、毒蝇鹅膏菌、细鳞环柄菇及绒白乳菇4种毒蘑菇菌株的毒素粗提液不但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100%,而且对孢子萌发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3.36%~97.29%[13-14]。兴安白芷植物源抑菌剂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100%[15]。走马芹提取物对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提取物的浓度与抑制率呈正相关[16]。但目前生物防治技术还不太成熟,生产上应用较少,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曲辉辉, 杨晓强, 姜丽霞, 等. 杨树烂皮病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35(6): 145-149.
[2] 杨淑芬, 秦盛运, 李景慧.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 33(6): 86-87.
[3] 王纯枝, 郭安红, 张玉书, 等. 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模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0): 47-52.
[4] 于海英, 柴守权, 周玉江, 等. 倒春寒与杨树烂皮病发病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6): 927-930.
[5] 邹小艳. 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J]. 农村科技, 2015, 32(6): 49-50.
[6] 徐明, 吴小芹, 黄亚川. 不同杀菌剂对杨树烂皮病菌抑制作用测定[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5): 99-102.
[7] 王松波, 胡永芹, 许洪波, 等. 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J]. 吉林林业科技, 2011, 40(3): 48-50.
[8] 冀瑞卿. 杨树烂皮病微生态保健技术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9] 王春磊, 王秀桂, 于海伟. 木霉菌对杨树烂皮病防治的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07, 25(5): 16-17.
[10] 张志臣. 浅谈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8): 61-63.
[11] 孙冬梅, 杨谦, 宋金柱. 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对杨树烂皮病菌抑菌能力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1): 76-79.
[12] 吉海龙, 伊洪伟, 池玉杰. 长枝木霉菌株T05抑菌活性与拮抗机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 44(1): 114-119.
[13] 宋瑞清, 冀瑞卿. 四种毒蘑菇菌株及其毒素对杨树烂皮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2): 88-91.
[14] 冀瑞卿, 李玉, 宋瑞清, 等. Amanita Virrosa对杨树烂皮病的抑制效果及其抑菌机理初探[J]. 中国森林病虫, 2010, 29(6): 1-4.
[15] 张厚良, 王若森, 高金辉, 等. 4种药剂对杨树烂皮病病菌的抑制作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1): 110-111.
[16] 孙妍, 张国财, 刘瑞鹏, 等. 走马芹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的抑制作用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 2010, 25(2): 11-12.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Poplar Rot
PENG Ru-sheng, YIN Jie, PENG Jian-dong, LI Xiao-peng
(Poplar Institute of Liaoning Province, Gaizhou, Liaoning 115213, China)
Poplar rot, a kind of latent infection disease, mainly distributing in Northeastern, Northwestern, and Northern China, is a common disease frequently occurring in poplar trunks in shelter forests, timber stands, and urban and rural green forests. This disease already caused great economic loss to the forestry practitioner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occurrence symptoms, occurrence epidemic laws, affect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poplar rots, aim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decrease loss.
poplar rot; occurrence regularity; affecting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763.1
A
2095-3704(2018)01-0008-03
2017-01-22
彭儒胜(1976—),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杨树育种、培育等方面研究,pengrusheng@126.com。
彭儒胜, 尹杰, 彭建东, 等. 杨树烂皮病研究现状[J]. 生物灾害科学, 2018, 41(1):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