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内涵及其培育路径
2018-03-28李芳芳
李芳芳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7)
一、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的新使命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切期盼。这个新时代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提高国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离不开有理想信念、为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砥砺前行的青年。他们的勇气与智慧是国家富强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牢记历史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富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爱国情怀,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把自我成长和未来发展规划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砥砺前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中国梦是具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实现的梦想,它将在一代代青年的不懈努力下变为现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在高等学府里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底蕴,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艰巨使命和责任。同时,青年一代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见,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未来发展负有重任,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作为青年一代,必须勇担重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不辱使命,追随时代发展的大格局。
(二)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能够自觉履行责任义务,促进个人发展,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学生属于青年中的知识分子,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祖国的繁荣富强需要一大批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度责任心的有识之士来承担重任。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从古至今,我国的仁人志士、知识分子就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警世名言都体现了一代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的兴衰存亡和对人民安定幸福生活的责任与担当。基于此,新时代青年一代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为了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兴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懈的努力,无悔于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内涵与旨趣
什么是担当?《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担当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所以担当可以理解为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在新时代,担当除了表示本义之外,其内涵应该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接轨,充分体现时代性、现代性。有研究者指出:“责任担当, 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意识……高校要把蕴含和承载‘责任担当’ 的传统美德作为立德树人的丰富资源和坚实保障。传统美德用美好故事和名人名言作为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敢于疑难自决、是非自辨、斗争自奋、攻关自勉。”[1]担当精神要求青年一代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富有使命感,充满责任感,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做出应有的反应和态度。责任是担当的内核,担当是责任的外化。没有责任担当便无从谈起,没有担当责任便不能落到实处。担当是一种精神品质,彰显了人们内心深处积极向上的蓬勃能量,是对正能量的传播和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事情时候的自觉态度和选择。
担当是一种处世态度,体现人们在行动中坚持自我、敢于负责,在责任意识中获得成功、超越自我的良好心态和状态。担当是一种使命,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责任,就像周恩来所说,年轻人应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个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终身。担当是一种境界,它展现了一个优秀人才的宽广胸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的人生修养和价值取向。担当是一种能力,反映了一个人所具有的感知、认知和践行的能力,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担当是一种实际行动,它承载了实践活动本身,和一件事情是否圆满完成密不可分。倘若离开了实际执行力和最终结果空谈担当,那么担当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现实意义。
因此,担当精神内涵丰富,它以道德、责任、情感、认知和践行为核心,是知行统一的价值体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融合的思想品质,其实质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髓和核心,体现了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贯穿于人生实践成长的每个阶段,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价值体现。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尺之一。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更要具有优秀的品质。只有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人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信念、不动摇不退缩,才能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才能在艰难困苦面前砥砺前行、不抛弃不放弃。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丰厚的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抱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信念,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程。他潜心育人、勇挑重任的事迹,激励并鼓舞着每个年轻人在成长成才路上的选择。我们要学习黄大年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起来,舍小我为大我的高贵品质和担当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民族,在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和现代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历练出了一批批有信仰、有担当、有抱负的人。高校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责任意识的思想阵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还要注重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担当意识,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径
新的时代造就新的梦想,同时也赋予了我们青年一代新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这种论断、思想和战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论断与发展,它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征程。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一代要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
(一)心中有信仰:担当精神培育的“排头兵”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2]。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心中一定要树立信仰思维、信仰理念,即坚定的信仰足以捍卫一切。当今社会诱惑太多,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面临诸多困境,如信仰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信仰教育方法呆板,信仰教育环境日趋复杂等[3],严重影响了信仰教育的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会坚定信仰,脚踏实地,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同时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坚持以信仰为先导,传播正能量、真思想,学着担当,学会担当,以心中有信仰为信条,在这一信条下坚持自己的担当,从而养成担当精神。
(二)努力去学习:担当精神培育的诠释力
当今时代,“互联网+”全面袭来,大数据、信息化等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得到优化,整个世界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并逐渐饱和,真正出现了“知识饱和”“知识过剩”的状况。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世界发展机遇、新的未来领域,青年一代如何才能在这知识丰富的时代成为“弄潮儿”,值得我们去思考。基于此,唯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拉近青年一代与整个大时代的距离,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学习力是新时代青年一代学习质量的重要表征,其基本内涵为学习效率与持续性、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等,所以,像过去那种“工程式切割”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知识的膨胀和转型要求青年一代学会转换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持续地学习新知识,以新的思路来诠释担当精神,同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努力践行担当精神。
1.转换思路,重新认识担当精神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担当精神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新常态。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这种新常态思路的持续转变,要求青年一代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因此,新常态背景下,青年一代只有尽快转换思路,紧跟新常态的时代潮流,从唯物主义史观出发,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急躁冒进,要转换过去对时代、知识等的认知,适应新常态,回应新常态所带来的变革与转换,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重新诠释新的担当精神。新时代的担当精神,应当包括担当的应有之意和被遮蔽之意,通过透析担当的本质内涵,从内在和外在,以新时代为契机和背景,重新理解新时代的担当精神。
2.创新方法,重新践行担当精神
近年来,由于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青年一代往往无法很好地去领会和践行担当精神。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由此可见,方法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担当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知识时代必须创新方法,以新理念为先导,以新思路为主干,创新担当精神的实践方法,以新的方法来呼唤担当精神的重新回归,让青年一代为担当精神鼓与呼。习近平总书记把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指出:“领导干部还要树立担当精神,切实做到坚持原则、敢于负责。”这种诠释重新明确了新常态背景下担当精神的新思路,创新方法进程中的新理解,对于丰富担当精神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自觉去实践:担当精神培育的源动力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马克思对思想信念践行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言说。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断去演绎应然层面的担当精神,不断用知识的力量去重新诠释担当精神,让担当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知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的变化和丰富的内涵背后潜藏着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独生子女时代,青少年自立自强、艰苦奋斗、胸怀天下、立志报效社会和服务国家的担当精神却在弱化。那么,之前的言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担当精神吗?如果是,这种担当精神在实践中发生的概率有多高?其源动力来自何处?
近年来,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担当精神的内涵、发展以及外延做出了经典的论述。有研究者认为:“中国梦能否实现,取决于全体人民的追梦精神,更取决于全体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担当精神。培育青少年的担当精神要实施先进的文化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主体人格,使其能够担当;实施科学的家庭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敢于担当;更新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使其主动担当;传递正能量,激励青少年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使其乐于担当。”[6]也有研究者提到:“担当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体现了广大共产党员高尚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尤其需要大力弘扬担当精神,使之成为团结奋斗的光荣使命和精神动力。”[7]这些研究及思考,在理论上丰富了担当精神的内涵,使担当精神在理念层面得到了升华,促进了青年一代对担当精神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但同时,基于实践论的视角,任何高深、精确、凝练的思想和理念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对理念的提炼有充分的积淀作用,即实践是理念发源的原动力。周恩来、徐特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担当精神,这值得我们青年一代思考:在理解、诠释、信仰担当精神的同时,要学会在现实中践行担当精神,践行出真知,践行出思想,践行促进我们对担当精神的重新认识和再次诠释。青年一代要以当今时代发展的新局面为契机,以新时代所带来的新机遇为依托,努力完善青年一代担当精神的理论内涵,形成既有理论层面的担当精神,又有实践层面的担当品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其本身的理想信念,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因此,高校必须在整体要求、系统架构的过程中努力形成并培育青年一代基于新时代的担当精神,以此为契机,促进青年大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托起中国未来的进步和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