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初探
2018-03-28王一淳
王一淳
电视节目的制作多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展现,为了增加看点,起到教育、激发或娱乐的作用,会在节目内容的画面或语言上进行深加工,进而实现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提升电视节目公信力和收视率的目的。
“泛娱乐化”现象是指电视媒体制作过度的娱乐化。包括娱乐性过强,出现低俗、恶搞行为等,这些现象不单存在于娱乐频道中,在社会新闻甚至是教育类节目中也充斥这种现象。究其根源,电视节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最终实现效益创收。
一、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表现
(一)新闻节目的娱乐化
当前,在各路媒体的冲击下,中国电视节目的新闻播报也不再那么严肃,而是普遍将新闻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软处理,甚至呈现出了娱乐化趋势。具体表现有:第一,内容上的娱乐化。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在进行新闻播报时,为了追求创新,更加注重内容的娱乐性,从原来的播新闻变成了现在的说或聊新闻,甚至出现了演新闻的情况。第二,受众群体的细分。为了增加受众的黏性,当前的电视节目往往为了提升收视率,而对新闻受众的个体更为关注,并从最终的政府宣传机构转变成了舆论引导方向,由此,电视新闻节目也更加的大众化,虽然表面看更容易让受众接受,但实际上,这种硬新闻的“软处理”对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带来了消极影响。纵观当前的电视节目,凡是省市级以上的电视台几乎都在用说新闻的方式来播报新闻。如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的《超级新闻现场》,这些都是将新闻进行了娱乐化处理的,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收视效果,但是其缺陷和不足也是难以掩盖的,应该引起电视传媒同仁的高度重视。
(二)娱乐节目的低俗化
当前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一大热门,从最初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后来的《中国梦想秀》《我要上春晚》《奔跑吧兄弟》,再到现在的《亲爱的客栈》《演员的诞生》《爸爸去哪儿》,这些都曾经是红极一时的霸屏节目,包括此前红极一时的《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等相亲节目,都成了观众热捧的综艺节目,因为其具有参与性、挑战性,不但打开了普通大众同往媒体的大道,而且也将明星隐私生活曝光在镜头之下,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视心。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展现形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节目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因此增强了受众与电视节目的互动性。不可否认,这种娱乐节目地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中国社会民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经济影响,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娱乐节目唯收视率为第一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电视台创收可观,但是长久来看,节目质量并不能保障,从各档娱乐节目的爆火期只有几年的时间上就可看出。
(三)电视剧的娱乐化
除了电视新闻和真人秀的娱乐节目外,当前中国电视台所播放电视剧也开始出现了同质化的发展。特别是穿越剧的热映空前。如2011年的《宫》《步步惊心》等,纵观所有热播穿越剧的特点,几乎都是将现代人物进行了古代化的喜剧处理,通过时空差来将现代人的思想赋予到古装片中,这种处理方式除了历史的一种穿越外,而且其中充斥着超多的白日梦,不但历史的庄严感顿失,更主要的是传递了一种负面能量。在各电视剧脚本中不难发现,剧中古代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是现代人的一种身心体验,这种电视剧的呈现方式颇受当代的青少年群体欢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思:一旦这种思想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的话,年轻人很可能会去盲目模仿,其后果不容乐观。
二、中国电视节目出现“泛娱乐化”现象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自改革开放开始,文化行业就刮起了商业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电视传媒业也步入到了商业化运作之中,中国电视节目普遍以“收视率至上”作为节目经营宗旨,这也已经成为圈子内的一种默认理念,而一旦收视率下滑,则意味着节目将无法运营,而泛娱乐化发展已经成为电视获取暴利的一种有效途径。
狂欢理论最早是巴赫金提出来的,主要是作为广义的狂欢节、狂欢意识而存在,其价值在于颠覆等级制,还人们以平等,它主张坚持开放。而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上衍生出来的,打着“百姓平等对话”的招牌大旗,高喊着“你的话全世界都听见”的口号,而这不过就是为了电视台的收视率和红利而做的一个幌子而已。而这种“泛娱乐化”现象的狂欢背后,是对电视台台格的一种亵渎,其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理论因素
受众本位理论,主张的是文化产品要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节目以受众为中心,这一理论不同于传播者本位理论,它将受众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作为了评价传播效果的根本。通俗来讲,这种理论主张的是,受众需要什么,就去传播什么。而费罗伊德所提出的“力比多”理论,也是在忽视了社会道德和外在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追求快乐作为了最终目的。而一些电视台当前采用的煽情、搞笑和无厘头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这种理论的应用,他们过于看重对受众的吸引和减压,而忽略了电视节目的传播使命,这种泛娱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诟病之一。
三、应对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对策
(一)监督管理部门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当前,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已经发展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为了避免电视节目产品出现引导误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电视节目类精神产品的监管和关注力度。以江苏卫视为例,当前该台已经出台了“综合指标”评估方案,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有新闻的公信力、人文的美誉度、品牌的影响力、平台的覆盖率和收视率。这种全方位的评估减低了唯利益而生的电视节目制作观念。为了提升监管效果,除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外,应加大对监管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明确节目“底线”,并根据具体情节的严重性进行分档次的处罚,处罚内容可包括警告、整改和停办等,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触犯这些底线的相关负责人员还应按照责任大小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新闻工作者自身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受众中的被认可程度也非常之高,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头脑武装自己,切实发挥自己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在追求新闻真实,优秀的同时,还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全心全意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砥砺言行”,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电视台方面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电视台作为电视节目发展的主力军,应着力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娱乐有度原则,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在电视节目中,娱乐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体现,因此,我们并不能说电视节目中有娱乐精神就是不可取的,而实际上,电视节目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对受众所需要的娱乐“度”有准确的把握,对娱乐化的真实内涵理解更透彻。其宗旨在于一方面让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起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同时也要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传递给受众,这才是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初衷和最终目的,一旦电视节目在发展中失去了这一立足点,即便一时获利颇丰,但最终也必将走向“死亡”。基于此考虑,节目要想长久性的获得受众的喜爱,就必须深挖国家文化和民族底蕴,在融合了全球化思维和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文化的节目。只有这样,节目才是有内涵的,有高格调的,有担当的,神圣的,为大众所喜爱的。此外,电视节目实际上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基于此,电视节目的过度“泛娱乐化”现象的发展也应得到应有控制。
第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创优特色节目。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国内外的互动日渐增强,不但国内出现了很多外国人的面孔,而且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国外人群也开始出现在国内普通大众的新媒体平台中。而放眼全球媒体,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优势并不明显。为了增强中国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优势,国内电视传媒业应加大对本土节目的创新,尽可能地减少节目外包比例,对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文件做到熟知、落实,积极进行资源整合,结合中国电视传媒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相应的保护预案,严格控制娱乐区的范围,在加强监管和本土化创新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中国主流电视传媒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当前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并适时加大了监管力度,由此可见,大众传媒的低俗发展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形成了冲突,与时代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而电视传媒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电视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发展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发挥电视节目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焕茹.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5(10).
[2]吴楠.浅析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及突围路径[J].视听,2014(12).
[3]周伟.我国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10).
[4]马兴越.关于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研究——以《奔跑吧兄弟》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6).
[5]党威.浅析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N].驻马店日报,2013-04-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