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放线施工技术

2018-03-28游振华

四川水泥 2018年6期
关键词:基准点放线水准

游振华

(福建继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 漳州 363005)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个行业对建筑工程基础设施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对房屋建设过程中的测量放线基础质量控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放线施工技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施工测量

在本工程的测量定位中,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基准点在场内建立测量控制点和控制网以及水准网。建筑物定位的基本依据是场区控制网,因此要分清楚场区控制网还是建筑物控制网,再依据整体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以场区控制网测量设计建筑物控制网。建筑物控制网将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结合,以外控法为主,内控法为辅的方法进行测控。

2 测量仪器选择

根据工程的设计特点及建设规模,一般施工中需使用的测量仪器有型号NTS352全站仪,数量1台,作用为全区控制测量;还有就是型号TDJ2E电子经纬仪1台,作用为平面控制及垂直投测;型号Ds3水准仪1台,作用为高程控制及沉降监测;还有就是距离量测用的50m钢尺;对讲机3部。

3 施工测量技术

仪器和钢尺应按《计量法实施细则》第25条中的规定执行,必须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有关检定规程,在授权的检定部门进行对所有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施工现场控制网是为了对新建的建筑物进行定位,把握建筑物平面控制网布网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较佳,安全、容易进行保护的地方。(2)控制点应该用混凝土进行保护,周围砌一定高度的砖墙,外围再设平面架子管,以此来进行有效包围保护,并悬挂带“距离XX控制轴XXm控制线”字样的明显标识牌。其中XX数值用红油漆标示。

对于建筑物平面控制网测量和实地设计,应结合根据建筑物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轴线布设闭合导线控制网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使用中测程全站仪坐标放样法进行工程定位放线操作,其误差不超过2mm,根据测量夹角和边长,测量实地设计闭合导线控制网,并以此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测角标准差不超过20mm,边长相对标准差不超过1/10000。高程控制点应选在土质稳定、坚硬的地方,以便于施测使用、长久保存、安置仪器,距离建筑物超过 25m,以砂石水泥进行现场浇筑,施工期间需要对高程控制点定期重复测量。高程控制点需要用混凝土进行现场浇筑,并且周围砌砖墙,外设平面架子管包围保护,并要求挂上有下图明显提示的标识牌。围护架子管需要使用白油漆作为背景,红油漆间隔涂环形带,达到美观醒目的目的。

对于高程控制网测量实地设计,利用DS3普通水准仪,从测绘院给定的水准基点中至少选取三个水基准点,用水准仪对选取的水基准点进行重复测验检查,合格后测量设计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根据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平面控制点,并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在测量并实地设计场区高程控制点过程中,及时进行水准测量观测数据记录,并进行测量平差计算,并对操作数据进行分析,对施工操作进行优化调整,消除各观测值间的矛盾。水准测量操作结束后,要检查观测记录,再计算各水基准点间的高差。经检查核验无误后,才能进行计算和调整高差标准差。最后计算各点的高程。水准测量按照控制范围分为一、二、三、四等,每公里高差为中数标准差:偶然标准差小于等于±3mm,全标准差不大于±6mm;仪器型号为S3型水准仪,水准标尺是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采用十字丝的中丝在尺上读数,读数时应从小往大,即从上往下读,先估读毫米数,然后报出全部读数。并且要与已知点进行联合测量,往返各二次,共需测量四次,闭合差小于等于±12mm L1/2(其中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4 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沉降)观测,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数据,根据所设置的具有代表性的专用水准点进行观测并且记录观测结果的观测方法,其中观测成果可作为修改设计、改进施工的依据,是测算建筑物沉降量即垂直位移的基准点。所以,这些专用基准点的设置应保持稳定可靠的原则。基准点的填埋设置不应设置在工程地基压力传播范围内,并且要求靠近观测对象,并且要求在场区设置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水准基点,数量不能过少,数量过少观测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按照要求规范,一组水准基点的数量必须大于三个,这是为了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方便进行精度校对核验。水准基点填埋设置完成后,根据施工要求规范,需要3~6个月的时间,填埋设置的沉降基准点才能达到稳定状态。但是目前,由于从填埋设置沉降观测点到允许起用基准点的时间间隔没有达到要求规范所规定的时间,为了保证该工程沉降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在场区内的非施工区域填埋设置基准点,在基准点经过了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后,再作为沉降观测的依据。1~3个月必须对场区内填埋设置的基准点进行一次校测,如发现异常变动应及时记录分析及调整,以此保证沉降起用基准点的精度。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及布点要求:变形观测点是直接反映建筑物变形的参照点,应布设在变形容易被察觉的位置,与变形体结合为一体,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最为适宜,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周围,具体位置应严格按工程结构施工图中“柱网平面面罩图”所示的位置设置好每栋工程的“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的顺序和方法为:根据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断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并据此制定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得不到原始数据。每次观测从场内基准点开始,按顺序对观测点进行观测并做好相应记录,所有观测点观测完成后返回到基准点,形成闭合路线,根据观测记录计算闭合情况,如果符合施工要求规范则将原始观测记录整理成观测成果表,统计数据并分析绘出变形图。1)从起点到终点测量时,奇数观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是从后视开始,偶数观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是从前视开始。2)从终点到起点测量时,奇、偶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与从起点到终点的偶、奇数观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相反。在观测使用之前,应对相关仪器作好检测校正。

沉降观测周期及期限: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施工期间暂时停工,应在停工时以及重新开工时分别观测一次。4)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

5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施工测量基本思路及准备工作,包括仪器的选择、施工测量人员准备等,其次对施工测量的流程和沉降观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沉降观测、测量技术资料、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措施等进行了阐述。整体而言,测量基础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后续施工的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因此、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应各司其职,完善质量控制措施,创造良好施工测量放线环境,从而为顺利实现工程目标奠定基础。

[1]黄志强,罗碧梅.测量放线技术在某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10):80-82.

[2]石磊.浅谈房屋建设测量放线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06):278-279.

[3]金芳华.对影响建筑工程测量质量若干因素的分析[J].城市建筑,2014,04:214-236.

猜你喜欢

基准点放线水准
建筑日照设计中基准点相关问题的探讨
地铁隧道自由设站变形监测基准网稳定性检验
一种改进的水准网条件平差算法
媲美激光光源的成像水准Acer宏碁E8620C
新型工程测量放线装置设计探讨
一种多功能变压器自动收放线装置
考虑悬垂绝缘子串偏斜的张力放线计算研究
青岛国家水准原点网建设与维护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LIC7KANR+基因缺失减毒株的构建
GPS网中基准点的数量及位置分布对精度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