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沉睡的珍宝 找寻丢失的文化自信
——解析央视《国家宝藏》的成功之道

2018-03-28张晓红杨竣翔

传播与版权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张晓红 杨竣翔

国家宝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先哲的价值观、精神气质。但长期以来他们只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习总书记说要让文物“活起来”,中华文脉传承下来,那么就要挖掘这些活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探索文物易于、乐于被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接受的新的表达方式,展示文物在新时代的价值,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遗产保护行列。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创下了8亿人的收视佳绩。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唤醒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找寻我们丢失的文化自信。

一、明星点缀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张国立之外,还有李晨、王刚、撒贝宁等担任国宝守护人。27位明星加入了国宝守护人的队伍,明星是年轻人的偶像,明星加盟更是以青年的视角,让年轻人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其实就是把根留住,给文化自信留住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载体。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节目中记录明星实地参观国宝,怀着朝圣的心理去与古人圣贤神交表现出的对中华文脉的崇尚、敬畏,影响着当代青年们的思想,让他们尊崇文化、忠实历史,传承好中华文脉,让保护文物的理念深入人心。

明星的影响力与关注度在综艺节目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众多明星的参与增加了该节目的关注度,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讨论的话题。而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却表示,节目的成功不仅凭借明星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因为明星的加入而失去了节目的质感,流于娱乐。据于蕾透露,在这个节目播出的初期,邀请明星嘉宾参与的时候,曾经和嘉宾也解释了很多有关节目的相关内容,因节目的形式太过于新颖,节目播出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节目的真正含义。

而且央视《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与我国的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很多嘉宾来参加这个节目也是为了开开眼界。在节目中嘉宾的参与不仅仅只是露个脸或者是简单的说几句话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国宝守护人亲自走入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中,亲身体验与经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挖掘文博领域与文物的相关历史资料,并且将文物的形成与历史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体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明星嘉宾在节目中的参与需要起到表率的效果,这不是靠粉丝关注度就可以实现的。

二、小剧场创新

剧场创新最能体现该节目与其他类型综艺节目的差异,如在2017年12月3日首次节目播出中的《石鼓》,梁家辉作为石鼓国宝守护人,在8分钟的时间演绎了石鼓的前世今生。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后,观众对梁家辉的反响度很高。参与《国家宝藏》让梁家辉与观众们认识到石鼓的传奇故事。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前,人们或许从没有认为文字刻在石头上有多神奇,也不会觉得汉字有多么的博大精深,在看完这个节目后,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样的感触,就像网友说的“今生不枉入华夏”,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无不感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亘古不衰的精神内核。

在8分钟的时间内如何将文物的历史发展进程更完美地演绎出来呢?董彦麟表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与他曾经参与的很多综艺节目有很大的不同,仅仅利用8分钟时间讲述一件文物的历史,并且要真实感性、有理有据、有戏剧、有张力,这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导演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朱峰导演认为,综艺节目是最能影响人们生活与思想的电视节目,而《国家宝藏》综艺节目的播出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在娱乐的基础上得到了文化的觉醒与意识的刺激和提升。比如河南博物馆藏的云纹铜禁的今生故事讲述人则是中国航发高级工程师,因为这件1100年的青铜酒器所采用的失蜡法应用在今天飞机螺旋桨叶片的铸造中。这些赋予国宝新价值的人都需要去挖掘。

三、平台影响力难复制

《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中除了冠名赞助以外,并没有其他品牌的加入,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宝藏》这项综艺节目商业压力较小。于蕾说,在国家媒体平台上,这个综艺节目的举办是只考虑社会效益,节目播出的目的比较纯粹,就是想创造一个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表达。这也体现了中央电视台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情怀。这也是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支持力度和创新环境。一般综艺节目的播出是为了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会采取多种方式,而《国家宝藏》节目的播出不追求名利,只是想通过一个电视节目使自己的内涵得到升华。仅从这方面考虑,《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就具备替他电视综艺节目不具备的支持力度与影响力。

汤浩在接受采访时,当记者问及该节目平台能否复制时,他坚定地认为该节目平台的复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是央视在该平台中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规模效益。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后,有一位英国导演对于蕾说,在世界文化与格局不断分歧与变化的视域下,需要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节目来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于蕾说:“我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把节目形态变成一个海外输出的案例,变成各国都可以做的一个节目,那就是更进一步的一个成功。”

四、文化与综艺的成功融合

节目名为《国家宝藏》,主题明确,就是9大国家级博物馆精选的27件馆藏文物,它们是节目的核心、主角,而其他所有的人、事、物等都是围绕着文物开始并拓展的。其次,这是一档综艺节目,只是玩得非常高级。想要做好这样一档节目是非常困难的,文化和综艺嵌入一档节目中很容易产生冲突感和突兀感,两个内核不太一样的节目形式如何有效地结合是非常考验制作方的事情。而在《国家宝藏》中很巧妙地通过节目整体结构的设计完成了这一融合,既大胆又创新。其实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一路走来,一直在总结如何真正地把文化与娱乐有效结合,以适应新时代口味不断变化的观众。《国家宝藏》用演员亲自演绎文物本身的故事回答了最新的探索成果,从播出后的效果看,还是很成功的。《国家宝藏》从头到尾没有喊口号,看里面的国宝,听国宝的故事,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和自豪。担负着国家宣传文化思想工作职责的央视首先把社会效益、节目品格放在首位,同时兼顾收视率,使得这档电视节目既耐看又好看,这一点就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成功之处。

但同时我们也要反观、内视文化与综艺嫁接成功这一现象,

央视以及各大卫视把综艺这一形式拎出来“找对象”,将这种结合立马复制,《经典咏流传》《欢乐中国人》等类似的节目蜂拥而至。一档节目创新之后,马上被各个节目模仿复制“榨干吃尽”的现象也充分说明电视节目的研发能力捉襟见肘。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

电视节目的创作需要真正从观众心理的本真需求出发,回应其精神需求与文化渴望。发掘本民族拥有文化、历史、人性等与生命本源相通的命题,结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或习以为常的流行认知习惯,电视人才能找到创新的元素,创新的灵感才能竞相迸发,才能做出有颜值更有启迪的高品位节目。这样才不至于让观众觉得不同主题但形式都有“照虎画猫”之嫌,才能永远保持对各类节目的新鲜感。

五、学术与趣味之争

这个节目的播出虽然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在节目中大胆地用明星来演绎文物故事,还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担忧,很多人担心该探索节目是否会发展为偶像化趋势,博物馆是否会被中央电视台裹挟进娱乐化规则中。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王盼盼有更开放的学术心态。她在接受《商学院》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必要以一种严肃性学术成果的标准去要求这种大众传播形式。同时,博物馆的功能和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传播和教育。不过,针对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和知识需求,她也指出,此类节目在今后的打造中可以更加细致和还原度更高一些。只是一味学术,那样就会失去吸引观众眼球的效果,观众肯定是不买账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娱乐化也是不妥当的,那样会削减节目的文化底蕴,丧失节目的可看性和影响力,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与和谐社会对于人们精神文化的深层次要求。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档文化综艺节目,重在唤起大家对文物的兴趣以及传递文物内在的精神价值,这不是一个科教纪录片。节目中对于每一件文物,并不是从艺术赏析、制造工艺等专业角度进行讲解,而是以点带面。如讲《千里江山图》的时候,重点讲的是颜料而不是这幅画的构图和笔法;讲曾侯乙编钟的时候,重点讲的是击槌,而不是编钟的铸造工艺和音乐性,因此,我们看这样一档电视节目时不能那么吹毛求疵,应该理性看待,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它。

六、结语

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这一探索类节目的成功之道,主要是集合的文化传承与综艺价值的体现,在明星点缀、小剧场创新、平台影响力难复制、学术与趣味之争的基础上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促进了文化价值与商业商机的融合,赋予了该节目以特殊性,从而促进了《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从《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广大电视观众对我们的本土文化从内心深处是非常认同、非常尊崇的、非常热爱的。这也是媒体探索多元视听手段真正把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传播开来、输送出去的强大精神动能,更是媒体人的文化担当之责任所在。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国宝”竞拍会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