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8-03-28贾峰

世界环境 2018年1期
关键词:周报蓝天空气质量

蓝天渐成常态,网民晒蓝天的兴趣趋淡,与重度空气污染相关的记忆也渐远。幸福似乎来得有些“突然”,然而,得来并不轻松,其背后是举国上下的艰辛努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并取得扎实成效。”成为六大成就的重要内容。

中国污染防治的进步,不仅增进了中国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且也吸引了国外权威机构和欧美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赞赏。3月12日,芝加哥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迈克尔·格林斯通教授在《纽约时报》撰文“打响治污战4年后,中国赢了,”他赞叹道,“历史上我们还没有发现过其他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期内这样大幅减少污染的例子,这太了不起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1970年 《清洁空气法》公布后,用了10年时间,经历了严重的衰退,才取得了类似进展。”笔者看来,若格林斯通教授将中国环保前所未有的成效置于更为宏观的背景下来研究,一定会有更多的溢美之词。

20年前的空气污染可谓触目惊心。1998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北京曾经连续14周共计98天空气污染指数超过200,空气质量为4级(若用现行国标,污染等级要高得多)。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其发布的《全球城市大气污染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包括北京在内,中国占了8个。

20年过去了,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1998年的近1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7年的44.9亿吨标准煤,增长3倍多;而经济总量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出头增长到2017年的12万亿美元,奇迹般地增长了近12倍。曾经的污染那么严重,而能源消费的增长如此之多,经济增长又是如此之快,诸多条件下,蓝天是如何回归的呢?

20年前,给央视年终的《环境周刊》栏目撰写的脚本中,笔者曾写道:“199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比以往更直接、更现实、更强烈地感受到环境的压力与挑战。1月2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首次在《中国环境报》发表;2月28日,北京继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之后首次公布空气质量周报。10月11日,《环境周刊》栏目首次播发‘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昨天,这些数据还是国家机密,而今天,却公之于众。在我们的生存环境还不尽人意的背景下公布这些数据,显示了我们的政府增加透明度,取信于民,接受人民监督的诚意。”

20年来,从“一控双达标”到“总量控制”再到污染治理的三个“十条”,中国环保无疑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道路。而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之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和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

不过,面对成绩,我们还远未到“偃旗息鼓”之日。每当出现静稳、高湿和逆温等不利于空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空气污染还会出现。为此,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猜你喜欢

周报蓝天空气质量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炫舞蓝天
拥抱蓝天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