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粘性演化进程与研究展望
2018-03-28教授
(教授),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成熟、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利益的相互作用,传统成本性态中线性对称的成本变化受到挑战。“成本粘性”的概念最早由Anderson等(2003)提出,其借鉴经济学中的价格粘性概念,将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这一现象称为成本粘性。随着学者研究的拓展,Weiss(2010)提出了“成本反粘性”。
纵观国内外研究,大多在分析与验证企业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与影响因素,经济后果稍有涉及。在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多数集中在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代理问题上,国内文献主要从公司管理者心理特征、薪酬激励、代理成本、企业战略与资本市场反应等视角进行研究。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为企业成本粘性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场景与平台,而且借鉴区块链的核心思维,可使得企业成本粘性的分析更具生机与活力。
二、国外文献
(一)成本粘性的存在性
传统模式下,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增减变化呈相同比例变动,即对称性。这一特性的存在并没有让行为科学及知识管理思想物尽其用,成本只是随业务量机械变化,没有充分反映管理者的决策和战略思维。
Anderson等(2003)选取当时美国上市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SG&A)为被解释变量,销售收入代替业务量,首次通过大样本实证分析美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性,销售额上升1%时,销售和管理费用增长0.55%,销售额下降1%时,销售和管理费用只减少0.35%,并从未来不确定性和调整成本方面对成本粘性做了经济学阐释。Balakrishnan等(2004)为成本粘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其研究单个医疗公司的成本粘性时,用员工工时代替成本,患者数量代理业务量,实证分析发现,患者数变动多于3%时,显现出成本粘性,产能过剩时,具有成本粘性,产能紧张时,显现出成本反粘性的特征。成本反粘性是指,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边际增加量小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边际减少量(Weiss,2010)。
之后,国外成本粘性研究主要关注国家、行业间的比较。Weidenmier和Subramaniam(2003)研究美国制造业、金融业时发现,制造业的销售与管理费用粘性最强,金融业的销货成本粘性最强。Calleja等(2006)通过对美、英、法、德3500家公司1988~2004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这四国公司的营业成本存在粘性,法德两国公司的营运成本粘性程度高于英美两国的公司。
综上所述,基于对传统成本习性的质疑和挑战,国外学者首先提出了成本粘性存在,之后随着对微观个体的实证研究,发现了成本反粘性,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成本粘性影响因素
Banker等(2010)对成本粘性的相关经验研究做了一个总结,把企业成本粘性的成因归纳为调整成本、管理者心理(情绪)特征以及代理问题三个方面,认为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因素。
1.调整成本与成本粘性。管理者经过深思熟虑后调整资源配置,进而产生了调整成本。Anderson等(2003)、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Banker和Chen(2006)等分别从资源类型、业务量变动幅度及劳动力市场方面支撑了调整成本形成成本粘性的观点。Banker等(2011)将调整成本分为货币资金相关成本和心理相关成本,调整成本理论对企业成本粘性的解释是:当企业业务量下降时,管理层在权衡资源调整成本和闲置成本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如果调整资源成本大于维持资源所产生的费用,则不会快速调整资源配置,从而形成成本粘性。另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产品需求及管理者配置资源的决策,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基于长远需求增加而避免资源紧俏和不能满足需求带来的机会成本,管理者会考虑预留多余资源,从而导致成本粘性增加(Banker、Byzalov等,2014)。
2.管理者心理(情绪)特征与成本粘性。管理者预期理论解释为:业务量下降时,若管理者持乐观态度,保留闲置资源,则成本粘性增加;如果管理者持悲观预期,则会处置闲置资源,成本粘性减弱,甚至出现产出比反粘性(Anderson等,2003;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Banker和Chen,2006)。
3.代理问题与成本粘性。代理理论理解为: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代理关系,经营者在进行配置资源时难免存在自利行为,进而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成本粘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代理问题对企业的成本粘性是起强化作用还是弱化作用,取决于具体情况,比如经营者为完成盈利目标,故意做出自利选择,增强成本粘性(Kama和Weiss,2010)。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管理者基于建设公司帝国动机,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资源,导致成本粘性增强,但公司治理较强时成本粘性减弱。Calleja等(2006)、Chen等(2008)、Dierynck和Renders(2009)等分别从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盈余管理动机等方面支持了代理问题影响成本粘性的观点。
(三)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
对成本粘性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揭示企业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还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耦合性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因此,学术界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不断涌现。
Anderson等(2007)、Weiss(2010)直接考察了成本粘性的信息传递作用及其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企业当期的销售额下降而管理者预期企业未来的销售额会增加时,调整成本使得经营者预留较多资源,形成成本粘性,成本费用增加传递的会计盈余变化是正面信息。Anderson等(2007)的实证研究表明,销售额下降,销管费用的变化比重与未来盈余呈正相关,融入投资组合时,利益相关者获取超常回报,支持了上述观点。Weiss(2010)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其实证研究发现,在成本粘性较强的企业中,分析师预测会计盈余不精确,因此投资者考虑到其负面影响,对财务会计信息的依赖就会减少,验证了成本粘性与会计盈余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四)国外文献述评与借鉴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Anderson等(2003)开创了企业成本粘性研究的先河,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上,从成本粘性渐趋升华到反粘性;关于企业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代理问题三个方面,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论据支撑,充实了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在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的经济环境到微观公司治理机制及结构、管理者心理动机与行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成本粘性,使得企业成本粘性研究不断充实,为我国企业成本粘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借鉴。但由于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成立时间均不长,相关研究在论据处理与分析上可能不够完善,再加上国家制度环境的差别,均为企业成本粘性的研究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特有的研究背景与场景。
三、国内文献
(一)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存在性
孙铮和刘浩(2004)最早以制造业为样本,验证了国内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且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该粘性明显降低,说明国内上市公司管理效率不高,综合解释为效率观引申的“宏观经济增长”及契约观引申的“资本密集型”变量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不显著,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代理行为隐含“机会主义观”动机。孔玉生等(2007)的研究表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公司的成本粘性水平较高。基于产权性质的不同,国企的成本粘性强于非国企(王棣华等,2015)。借助所有权性质、负债比率、企业规模、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这些代理变量,发现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强,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弱(江伟等,2015)。由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剔除“洗大澡”和扭亏动机样本后,上市公司的总成本整体上不存在粘性,而销售与管理费用存在粘性,随着时间的增加,粘性特征呈现反转性特征(姚清,2015)。随着研究的推进,毕秀玲、谭雪枫(2015)选择采掘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采掘业成本粘性最大,农林牧渔业居中,建筑业最小。王佳凡(2016)采用Anderson等关于费用粘性的LOG模型作为基础模型,验证了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成本粘性。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研究企业成本粘性存在性多是基于国外理论体系,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到高新产业,呈碎片化探索特征,缺乏“本土化”理论的支撑。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存在时间不长,使得实证分析与验证成本粘性存在性时难免存在误差,因此,在样本扩展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国情、企情,细化公司样本进行成本粘性研究。
(二)企业成本粘性驱动性
1.劳动关系、薪酬激励与成本粘性。以《劳动保护法》颁布为契机,刘媛媛、刘斌(2014)实证研究发现,该法的颁布加剧了人工成本粘性;从社会负担视角来看,张金若(2017)发现政治关联民营企业的员工成本粘性更小,在业务量下降时,企业偏好于裁员。而在人均工资较低、市场化程度落后的地区的国企中,《最低工资规定》的实施对成本粘性起到了弱化作用(江伟等,2016)。另外,通过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发现,高管薪酬水平与企业成本粘性负相关(张剑英,2015;吕沙,2016;韩静,2017),对管理层进行薪酬激励和相对集中的股权有利于减弱成本费用粘性,且非国企的这一特性更明显(王琼瑶,2012;王春丽,2013)。因此,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有利于降低管理者自利行为。
在我国制度背景视域下,以企业职工福利和社会捐赠支出等作为社会成本的研究变量,研究结果表明,非经济动因的确可引致企业粘性成本行为,承担社会成本越多的企业,其成本粘性程度越高(毛洪涛等,2015)。
综上所述,在考虑员工效益的情况下,《劳动保护法》的颁布加剧了人工成本粘性,《最低工资规定》的实施弱化了人工成本粘性;同时,薪酬激励有助于减少高管自利动机与行为。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化发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成本粘性偏高,这一结果并非坏事,反而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代理视角与成本粘性。以公司治理为切入点,将代理理论引入成本粘性研究,在控制自身经济特点及经济周期的情况下,代理问题会使成熟期企业成本粘性程度提高,在公司治理较强的环境下,董事与经理人两职分离可以缓解成本粘性(陆明月,2015),即代理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减弱,对提高企业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给予了合理化建议。谢获宝、惠丽丽(2014)表明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与成本粘性程度正相关。若公司CEO发生变更,成本粘性会减弱(张鹏凯,2016)。杨定泉和高彩娜(2017)从信息不对称视角,构建非对称信息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在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探究企业成本粘性的成因。除此外,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会导致企业的成本粘性,国企高管任期越长,其成本粘性越强,在临近离任时,有所减弱,这为研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完善国企高管任内考核与离任退出机制(江伟等,2015)。
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看,在企业治理的微观层面,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无益于董事会的独立性,代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增强成本粘性(周丽等,2013)。正是由于代理问题,管理层在进行资源调整决策时会产生自利行为,而一般研究表明,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可能会强化成本粘性。然而,以受曝光与关注度较高的新能源行业为样本,非流动资产密度增加和负债水平提高会强化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而独董比例提高会对此起到抑制作用(唐建荣、孔钰婷,2014)。此外,朱万春、罗久红(2016)研究表明成本结构的确会影响到成本粘性假说的一般特质,并提出了企业长期与短期决策互动性影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运用实证研究均表明,代理问题导致成本粘性加剧,强且优的公司治理效应可以削弱成本粘性。因此,在现实企业环境下,匹配成本粘性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管理者心理特征视角。借鉴心理学的思维,人的心理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大体上分为表层特征和深层特质,直接表现出来的如乐观与悲观,隐性呈现的如自信与否及自信的程度以及自利动机是否存在。朱辛贇(2014)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乐观预期会强化成本粘性,石善冲(2017)细化到制造业样本,支撑了乐观预期的影响机理。并且,盈余管理动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在悲观预期下要强于乐观预期,伴随悲观预期程度的加深,再加上盈利目标激励,企业成本粘性会逐渐弱化,甚至出现反粘性(陈宏明,2015;聂建平,2015)。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成本粘性呈显著正相关,债务约束较强(梁上坤,2015)、激烈的市场竞争(韩静等,2016)及董事会治理(戴子礼,2016),会削弱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成本粘性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政治关联与过度自信的交叉互动会正向扩大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即过度自信且具备政治资源的高管将促使成本粘性水平提升(张泽南,2016)。此外,考虑管理者的利益动机,安婷婷(2014)通过实证回归方法,验证了管理者存在自利动机会增强企业成本粘性。
综上所述,管理者乐观预期、过度自信与自利性动机均会强化成本粘性,这其中一些环境调节因素会影响成本粘性的显著程度。
4.资本市场与成本粘性。在我国资本市场情境下,控制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特征、行业、盈利预测相关因素后,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分歧度以及分析师关注度三个方面研究发现,企业成本粘性越大,分析师之间的意见分歧会越大,同时,上市公司成本粘性与分析师关注度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唐虹,2012)。通过成本习性和盈利预测的牵线,可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交叉研究提供参考(王旋,2015)。粘性越高,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越低,资本市场反应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的变动方向一致,且资本市场更易察觉到成本粘性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影响;另外,当出现负向盈余惊喜时,资本市场更容易意识到成本粘性显著度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刘红,2016)。
以市场竞争为切入点,总体上市场竞争程度与成本粘性水平负相关,差异化战略会增强成本粘性,而低成本战略会削弱成本粘性(王贞萍,2013)。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权力集中度越高,企业成本粘性越强,市场竞争程度可以弱化管理层权力和成本粘性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郭葆春等,2017)。
王雄元、高开娟(2017)验证了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效应”和“敲竹杠效应”,为成本习性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并发现客户通过“合作效应”降低成本粘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客户“合作效应”仅在需求不确定性较高或竞争激烈的样本中存在,“敲竹杠效应”在关系专用性投资高的样本客户中存在。
综上所述,假设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特征、行业等因素一定,以分析师为切入点,成本粘性与分析师盈利预测呈负相关关系,尤其在负向盈余惊喜时,资本市场更易意识到两者的互动关系;此外,在资本市场中,成本领先竞争战略和良好的财务治理均能降低成本粘性;而最新研究验证了“客户体验合作”效应对成本粘性的削弱作用。目前的研究局限于资本市场的表层分析,在内外部资本市场效率与质量等方面仍有延伸空间。
5.企业战略与成本粘性。一般差异化战略的成本粘性要高于选择低成本战略的成本粘性,且管理者乐观预期时,这种影响程度更高(王贞萍,2013;周兵等,2016)。由于代理问题及对未来的过度乐观预期,管理者会选择与同行有较大差异的战略,从而引起经营业绩的大幅波动,导致严重的成本粘性问题,而女性高管对这一关系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且女性高管数量越多、职位越高,负向调节效应越显著(车嘉丽,2016)。政治关联则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核心资源,如政策扶持、银行信贷等,降低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成本粘性更弱(段然、韦宇飞,2017)。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差异度与成本粘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考虑到我国国情,具有政治资源的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对成本粘性的影响趋于稳定。但是,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对于原来依赖政治资源的企业成本粘性无疑是一份挑战。
(三)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
苏文兵等(2012)的研究表明,基于成本粘性的盈利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准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型,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当企业存在成本粘性特质时,企业收入呈负增长,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快,成本粘性加剧,企业自由现金流下降趋势更加显著(章贵桥,2015)。何莉华(2015)以制造业为样本,实证分析表明,成本粘性与短期绩效负相关,与长期绩效正相关,且与本期绩效的关系不显著,与下期绩效呈倒U型关系。另外,成本粘性可以借助不同的途径调节,刘庆(2015)从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税收三个角度设计成本粘性率,通过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现,企业成本粘性与会计稳健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后续研究也表明,成本粘性的确会影响盈余稳健性的估计结果,通过控制成本粘性的相关变量(如会计政策变更),可增加盈余稳健性度量的准确性(步丹璐,2016)。
在产权异质的企业中,由于治理场景不同,民营企业高管任期越长,透明度越高,成本粘性越会降低高管薪酬对业绩敏感性的负向作用(谢获宝,2017)。而且成本粘性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积极影响,股权结构和管理者特征对上述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对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权变影响(胡华夏,2017)。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具有战略效应,且对未来市场竞争力有重要影响,为管理层的长远考虑提供了借鉴思路;在区分不同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发现寡头垄断市场企业的成本粘性和时滞性均显著强于独占垄断市场企业,进而从经济决策视角拓展了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刘晋、赵丽萍,2015)。上升到对管理会计学科的影响,有研究分析了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预决策分析、规划与控制分析和业绩考核评价方面的影响(潘广伟,2016)。
四、国内研究评价
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基于契约观、效率观、机会主义观等理论对企业成本粘性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成本粘性驱动因素方面,主要围绕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增长率、劳动力市场)及微观公司治理层结构和特征,从战略视角、公司治理层特征与行为、劳动关系与薪酬激励视角展开研究,并有少量延伸至对企业现金流、盈余稳健性和创新投入等经济后果的研究。但是每项研究只是选取个别因素展开分析,未成体系,经过抽丝剥茧后发现,成本粘性驱动性研究多归根于管理者行为视角。基于实证研究数据获取便利性和研究效果的直观性,成本粘性存在性从总体上市公司样本、分行业到具体公司案例;但其研究多通过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的数量和导向性等表层问题,缺乏对其深层次动机的剖析;样本行业通常选取制造业,结果存在差异,因素分析行业异质性较强;经济后果研究集中体现在对企业长短期绩效、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方面。现有国内研究对后续进展具有借鉴意义,但其未考虑到实践进程中不确定因子的作用,规律性和指导性路径分析有待挖掘,成本粘性除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作用外,未来在与其他技术性质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颇具研究前景。应厘清企业成本粘性的实质,促使企业相关性资源从优配置,服务于其成本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展望
在适应全球化潮流的同时结合本土化地缘与经济特征,我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成本粘性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不确定场景与要素;供给侧改革也为企业成本结构变革提供了研究视角;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区块链的出现从动态且灵活的技术层面,为解析成本粘性驱动因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基于此,企业成本粘性研究展望具体如下:
(一)基于地缘战略下的企业成本粘性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鉴于丝路经济体跨越国别体制、宗教文化、地理距离等具有地缘特色,作为“丝路”建设过程中的企业主体,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资源配置决策时理应充分考虑以上要素,在特定的“丝路”地缘战略下,国家对其的政策倾向及提供的经济环境优惠与规章保障,均为企业成本粘性驱动因素研究增添了活力。反过来,通过“丝路带”企业成本粘性的分析与实践,提升企业在“丝路带”界内的市场影响力,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绩效积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此外,在信任视角下,可以合作创建“泛亚欧财务共享”场景平台,削减代理成本,实现企业全局成本数据真实、完整和可比,通过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观念、技术的创新。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流、技术流、人流和信息流的自由合理流动,使得商品、资源、成果共享,并使“丝路带”企业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促使企业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区域市场深度融合,为企业成本粘性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契机和场景平台。
(二)资源效率与成本粘性互动视角
总结成本粘性的驱动因素发现,行为经济学占据重要地位,鉴于所有者与经理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双重代理关系,代理成本占据重要位置,还要考虑代理关系下公司内部人控制的隐患。借鉴区块链的核心思维,建立良性代理系统,同时通过削弱外部监督与内部人控制,节约该节点成本投入,提高资源效率,也可以降低我国经济生态环境下比较严重的信任危机,使得企业成本粘性控制在一个适度优化的水平,实现各方利益主体的和谐共赢。
结合企业自身良性发展、生态资源环境与社会责任的现实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权多元化”的红利,逐渐破除产权异质性带来的资源约束与配置不均衡;通过建立公司内外部制衡机制,从根源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者资源分配的素质与能力,从本质上提升资源效率,追求企业成本粘性适度均衡点,实现我国视域下经济生态平衡。从价值链视角全局把控企业成本粘性,关注供需两侧联动,避免由于当前价格在上下游行业之间的传导不畅。如上游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给其带来了效益,但下游行业成本显著提升不利于企业的协同发展,因此,应实现成本信息有效供给与消费需求的流畅切换。综上,结构性深化改革与技术深度挖掘为微观企业“资源效率与成本粘性的互动性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
Anderson M.C.,Banker R.D.,Janakiraman S.N..Are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costs"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
Balakrishnan,Petersen,Soderstorm.Does capacity utilization affect the"stickiness"of cos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Finance,2004(3).
Dan Weiss.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J].Accounting Review,2010(4).
Weidenmier M.L.,Subramaniam C..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r of costs[M].New York: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3.
Calleja K.,Steliaros M.,Thomas D.C..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6(2).
Chen C.X.,Lu H.,Sougiannis T..Managerial empire building,corporate governance,and the asymmetricalbehavior of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8(1).
Dierynck B.,Renders A..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s and the asymmetric behavior of labor costs:Evidence from a Non-US setting[M].New York: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
Anderson M.,Banker R.,Huang R.,et al.Cost behavior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SG&A co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Finance,2007(1).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11).
江伟,胡玉明,曾业勤.融资约束与企业成本粘性——基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5(10).
姚清.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成本费用粘性的实证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
江伟,姚文韬,胡玉明.《最低工资规定》的实施与企业成本粘性[J].会计研究,2016(10).
张剑英,王姣.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5(2).
吕沙,郑钰佳.管理层激励、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6(15).
毛洪涛,李子扬,程军.非经济动因可引致企业粘性成本行为吗——基于社会成本理论及中国市场背景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5(6).
王东清,房婉秋.成本粘性国外最新研究进展[J].财会月刊,2016(5).
马广奇,韩洋.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影响成本粘性吗[J].财会月刊,2017(29).
谢获宝,惠丽丽.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4(12).
韩静,吴晓茹,王娅婷.产品市场竞争、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成本粘性[J].财会通讯,2016(6).
戴子礼,罗玄.董事会治理与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检验[J].会计之友,2016(12).
刘红.成本粘性、分析师盈利预测与市场反应相关性分析[J].财会通讯,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