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准确鲜明生动构筑党报新时代的主流表达
——以《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为例
2018-03-28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江苏 盐城 224005)
作为党报标杆的《人民日报》,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办报70周年以来,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纵观《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准确、鲜明、生动的特色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进一步拉近了党报与受众的距离,构筑起了党报新时代的主流表达。
一、准确是新闻标题的关键
新闻标题能够承载的内容不仅包括新闻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引出新闻发生的前因后果。经常使用的标题形式包括“引题+主题”“主题+副题”以及“引题+主题+副题”。通过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新闻标题可以用简练的语句准确地表达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制作,说起来容易,要表达准确则不易。说起来容易,是指每个新闻人按照教科书上的格式就能写出来。对编辑而言,新闻稿读一、二遍,也能根据其内容结合新闻要素提炼出一个标题,再加上一行、两行或三行字的肩标、主标或副标,形式上看起来就是一个规范的新闻标题了。要表达准确则不易,是指让新闻标题体现新闻的精髓,真正传真又传神、鲜活又灵动,实属不易。
人民日报社记者顾仲阳说过,“我深知,‘人民’两个字分量有多重。我要离人民更近些,再近些,这样才能离新闻更近,离真情也更近”。离新闻更近,才能表达准确,新闻标题只有准确,才能赢得受众对文章的兴趣以及对报纸的信任。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21日16版,刊登了一则报道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新闻。标题:澄迈返乡大学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肩标)带着农户干领着农户赚(主标)。文章介绍了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的大学生吴一凡,毕业7年后于2010年返乡,利用自己摸索出的海南黑山羊养殖技术,创办养殖场,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标题中的“干”和“赚”准确地传递了全文的信息,报道了澄迈县出台多项帮扶措施,农民增收致富与大学生返乡创业形成良好互动。
新闻标题能否因准确而吸引人,固然在于被报道的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及受众关注度,但事实背后隐藏的深刻思想能否准确、明晰地表现出来,事实中感人的事情能否准确地体现出来,让人咀嚼有味,由此产生阅读的欲望,经常要归功于标题。如:《人民日报》2018年03月01日14版,标题:山东莱芜莱城区村务监督关口前移,让村民全程参与(引标)“稻草人”坐进“中军帐”(主标),文章报道山东莱芜莱城区推行“村级监督一体化”,让村民全程参与,一改“以前的村务监督就像稻草人,明知鸟儿在啄粮,却只能干瞪眼”。改革后的村务监督,村监会主任可以凭纪检委员的身份参加村“两委会”,发现“鸟儿在啄粮”的问题后,可以采取行动制止,很多时候都可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细读新闻,将村级改革前后的监督比喻为“稻草人”和“中军帐”准确贴切,新闻标题制作的神来之笔,做到了“站在天安门想问题,走在田埂上找感觉。”(龚永泉,2018)
网络流行语引用成为近年来媒体的时尚,用得准确,受众感到亲切自然,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首开先河。如:《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1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给力”让受众耳目一新,也让读者有些“意外”。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报纸采用网络热词“给力”,如此“潮”而且切题的标题,立刻引发各级各类报纸引用网络语言的热潮,如今,报纸引用网络语言已不鲜见,人民日报功不可没。
二、鲜明是新闻标题的品格
报纸作为大众媒体,主要面对大众,生动活泼,让读者喜闻乐见是最重要的,党报也不例外。《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2日01版,标题:“金张渚”又回来了(主标),文章是记者新春走基层,奔赴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采访,报道该镇发展生态旅游,给村民带来丰厚回报的故事。在采访中,该镇胥副镇长说,“现在张渚真的成了苏南生态旅游核心区的核心,……我们‘金张渚’的好名声又回来了!”“金张渚”又回来了,“金”字传递了张渚镇的发展给村民带来的财富,口语直接进入标题,生动活泼,令读者兴味盎然。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08日10版,报道了东北农业和农民的故事。标题:一个东北农民的种植转型记(引题)再见,玉米,你好,蔬菜(主标)。这个新闻标题构思简练别致,以简单的叙事方式引出新闻内容,点出从玉米到蔬菜的种植转型这一关键词,而转型的内容则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新颖巧妙;同时,标题文字以最常见的口语对话“再见”和“你好”传递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这一重大政策,既具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又尽显文艺才情,同时还承载了严肃的改革话题。又如,《人民日报》2017年10月07日04版,标题:贵州借力大数据,提升监督效能(肩标)纠四风:变“人来看”为“云在算”(主标),肩标平实而准确地说明了文章的内容,主标则在肩标基础上用“人来看”和“云在算”点出了过去纠“四风”方法的低效率和大数据背景下监督的高效能,以对比的方式反映科技为监督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事实是新闻的灵魂,标题就是引出事实的开篇。开篇有鲜明的个性,才能引起受众的阅读欲望而继续看下面的具体内容。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口语化新闻标题,都是日常生活用语,它们保留了生活的气息,更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
三、生动是新闻标题的魅力
在媒体融合驱动速度加快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新闻标题的“眼球效应”和“卖点作用”越发凸显,在《人民日报》的示范作用下,大量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标题开始登上地方报纸的新闻版面,这些标题大都简洁易懂、雅俗共赏,并以独有的情趣性和口语化而广受读者欢迎。如:《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0日1版头条,标题:“习总书记办的,都是俺们盼的”(主标),反映了记者赴沂蒙山革命老区腹地,辗转沂南、蒙阴两县,访民情、听民声。报道选用一位受访村支书的原话作标题,通过朴实的情感流露,真实生动地传递出老区干部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和拥护,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充满真情实感,有核心意识的高度,又自然贴切。
《人民日报》2017年03月23日20版,标题:82岁的张纪淮,工作日上午仍时常去人工影响天气所的办公室(肩标)一辈子都在琢磨云的脾气(主标)。受众从这个新闻标题上就了解了主人公张纪淮为了气象事业奉献一生的工作内容,准确而又生动的拟人化手法赋予了风云以脾气,增强了气象人工作时画面感,既有文采,又显家国情怀。
脚底板下出新闻,贴近群众更温暖。从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说身边变化。《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5日01版头条,推出云南昌宁是如何解决山区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的,标题:昌宁“6995”接通山乡服务最后一公里(引标)保山昌宁:手机“变身”小喇叭(主标),文章开篇写道:山区农民吴付正从去年8月起多了个习惯:手机24小时开机。为啥?他解释:“说不定谁家啥时候拨6995!”“6995”是昌宁县开通的公共服务互助号码,谁家有急事都可以通过该号码发布求助信息。吴付正家的房屋去年洪水期间遇到滑坡的险情,就是通过这个互助号码得到了乡亲们的及时帮助才化险为夷的。
报道说公共服务在这里解决了“远水不解近渴”,把“生产互助、农户互帮和警民互动”结合起来,“6995”抓到了点子上。
四、结语
《人民日报》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发挥了党报引领思想、回应民意的主阵地作用。其新闻标题的准确、鲜明和生动受到广大受众和媒体同行的好评,成为党报新闻报道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