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学习、研究和应用
2018-03-28
(会泽县国土资源局,云南 曲靖 654200)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需要,重点突破,推动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强劲。
一、对新媒体的认知
普遍意义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
既称之为新媒体,便定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既是对传统媒体继承更是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受众更为广泛,传播形式亦呈现多样化,信息的采集和接收更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面对当下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新媒体“肢解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移动化特征,优势凸显。其不受限的互动性表达、更强的目的性、选择的主动性及其使用与内容选择上的个性化更是迎合了现代人个性与彰显个性的需求。信息时代,新媒体所具有的更快更便捷更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和更广泛的信息收集、传播与接收,便捷检索、多媒体传播、超文本等优势,让新媒体的发展较传统媒体而言更为迅猛。
这一势头首先表现为用户群,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网民的年轻化,是其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其次,新媒体产业发展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并且出现了直播、大数据和知识付费等新增长点,政策对新媒体发展的进一步支持有力保障了其发展环境。
二、对新媒体的研究
短视频、网络直播让普通人成了网红,成了经营者,生活里的细枝末节成了商品,成了经济要素。在人们通过新媒体造就生活之时,新媒体也渗透在了生活的点滴。新媒体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与收获的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
(1)刺激消费与资源浪费。网购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消费成本,消费者购买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极为广泛的选择空间。因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能满足更多消费需求,它吸引了更多参与者,也更充分地激发了消费者潜力,加之广告和明星效应等电商促销手段大大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能力大大提升,成为了经济增长显著点。过度消费问题随之衍生,过度消费又造成了资源浪费。有调查显示,过度消费正逐渐成为一种国内外的普遍现象,中国大陆的网上购物频率显著突出。调查中很多受访消费者都表示自己有购买超出自己负担能力的或超出自身实际需要的物品,在上班或上课时有网购过多或非理性的购物行为。绿色和平东亚办公室项目主任邓敏琳推测表示:国内电商通过移动终端和社交平台无孔不入地推销商品可能是中国消费者过度消费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的原因。简言之,网购和社交媒体在过度消费这一日益突出的现象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与此同时,许多不良商家为赢得市场,夸大或虚构商品价值甚至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诸如此类的恶意竞争不仅严重扰乱了经济市场,“无用商品”更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网红的产生与价值观错误导向。凭借新媒体发展的良好势头,网红平台迅速发展,大批素人加入网红行列。素人们根据网民审美、品味、心理需求或其他特殊元素,通过网络平台放大自身与之相切合的特质并加以传播,以引起关注,拥有相对固定的粉丝群与点击量,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变现。比如拍摄舞蹈、做菜教学视频、着装搭配、蔬果种植、销售直播等方式来赚取点击率或发布销售信息,这样的方式一是让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展现与利用,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低价格和即时消费需求。网红经济已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红因其高收益低门槛的经济方式,吸引了更多素人加入,网红规模迅速扩大,网红质量的不可把控性导致网红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网红为提高关注度,无底线炒作,他们所传递出的“不劳而获”“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等错误价值观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是对孩子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这种潜在危害必须尽早剔除。
(3)开拓视野与网络沉迷。新媒体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让用户只需少许花费就能获取学习内容、重大资讯以及领略异地风情、增长见闻等,让用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千里眼顺风耳”。也正是因此导致其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传播和获取时间不受约束,上学上班期间刷抖音、录视频,走路过程中、家庭聚餐中、朋友聚会时“机不离手,眼不离屏”的现象呈现扩大化趋势,更有甚者利用新媒体进行赌博、嫖娼等违法行为。大批用户正在沦为无用或不良媒体的信息奴隶。
(4)政务信息公开与错误舆论导向。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新媒体运用,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参与性强的特质,搭建便民平台、党群互动网络政治平台,畅通社情民意。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执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随之上升。与此同时,一些错误的舆论导向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甚至影响政府决策。“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影响至今没能消除,“海关人员穿吊带裙工作”事件又让原本已经请假离职但为了不耽搁来访者而推迟离开的工作人员领了处分……理智对待舆情,慎重发表舆论,是每个网民的责任。
三、新媒体的运用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互联网发展的本质属性是为民造福,通过网络实现国家跨越式发展,民众拥有美好生活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媒体既是人感官的延伸,被动获取信息无异于揠苗助长,只有了解新媒体特征,掌握新媒体发展规律,取其利而归其弊,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以改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当代网民亟须提升自我防范意识,不断章取义,不人云亦云,不随意传播,不盲目跟从。务必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适合媒体,比如:果农通过多媒体拓宽销售途径;困难家庭通过“水滴筹”等平台寻求帮助;青年通过平台发布求职简历;群众通过政府门户网了解当下与己相关的各项政策等等,在多媒体作用过程中务必注意信息甄别,注重自身隐私及各项权益保护,谨防上当受骗致使权益受损。
政府部门更应主动运用新媒体对矿产土地资源、交通等实施实时化监督管理,第一时间发现、制止违法发行为;主动建立门户网站,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发布、更新政务信息,获取群众意见建议,确实做到晓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积极应对舆情舆论,主动发表、引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防范或制止错误舆论发生发展,同时还应积极加强推进大数据建设,以期给予群众生产、消费适当引导,防止经济过热造成资源浪费与民众损失;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适时拟发条例规章,严惩对社会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造谣、传播者,通过打击虚假、诈骗信息传播等手段,加强媒体管控,净化媒体环境,拉进党群关系,增强政府公信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