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究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跳跃式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溅起浪花,出现了多元文化的渗透,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战场的高校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新媒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新媒体传播方式。该方式涉及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对大学生来说,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新媒体传播形式千姿百态,比如微博、博客、微信、BBS论坛等交流平台,新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时效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灵活性,个性化与社群化,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比如用户者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任何事件(工作、学习、生活等)可在几秒钟内进行传播,大众即可在第一时间点击查阅新闻资讯和新闻动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和文化的灵魂和脊梁,也是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石,指引着我国现代化文明的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催生出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我国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特有的稳定的文化形态,一方面体现为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其文化特有的内涵也承载着本民族的价值与精神取向。因此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思政教育的特点,注重德性文化,重视伦理价值。二是具有科学性,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结合时代发展,从实事求是出发做到批判性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的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的新元素的基础上,能够使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中更加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特色。三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融合性。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同世界共呼吸、共命运的,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精神。

二、新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硕果,高校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新时代,信息来源趋向多元化,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发帖交流,查阅和了解最新新闻动态,对于“00”后的大学生来说,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阶段,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存在不足,随着传播网络化趋势的来袭,西方文化乘虚而入,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撞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忽视,在思想和行动上迷失方向。亟须我们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滋养他们精神家园,以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应对各种杂音带来的挑战。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积的精华体现,把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进行重构非常有必要,既给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姿的文化底蕴,又能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情操。例如《诗经》中“废寝忘食,一心为公”,《论语》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思想,蕴含着思政教育理念和人文理念,充分挖掘优秀文化的内涵,就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许多与思政教育相关联的思想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华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宝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盛的“午餐”。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前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如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理念,都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和根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新媒体视域下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对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对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实质上进行有力指引。

(三)有利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内容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蓄水池”,我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掘和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养分,贯穿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全过程,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航向。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渗透,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人格等教育方面有获得感,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吸引力,做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既给我们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同时我们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当中,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新媒体环境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更加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开阔教育视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把中华传统文化糅合到思政课教学课堂和教材中,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可利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和展示爱国主义经典片段等形式,另一方面,课后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能力的竞赛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添加时代文化元素,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的立德树人网站可浏览传统文化的国学荟萃、红色音像、经典著作等内容,凭借信息化平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念认同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活”起来。

(二)实践教学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正常化和有序化。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为进一步扩展校外思政课教学空间、开阔学生历史文化视野、提升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建立多个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感悟学习。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辛亥革命纪念馆签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与此同时,各学院利用暑假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既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使大学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体验,引导大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爱国报国、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是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校园之中,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且能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和陶冶道德情操,还能疏导消极情绪和丰富课余生活。为更好地使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作用,在校园环境宣传中做“功课”,可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和红色文化经典园地,还可以通过讲座、观影红色影片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感受文化魅力。

(四)新媒体环境下务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随着网络媒介的盛行,新媒体已经遍布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佐料”,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治教育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指引者,为此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文化体系。新媒体时代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浇灌学生心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人文情怀,自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感和文化感。不仅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时而新地落实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