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文化的民族性
2018-03-28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正是文化的民族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没有民族性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由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维系而成的文化结构整体特征,与其他文化结构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不可代替的规定性,是不同的互为外在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相比较显示出的差异性。
一、文化的民族性及其特征
文化民族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整体性、规定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其涉及的方方面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触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只不过是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规定性与差异性呢?其实,规定性是通过差异性表现出来的,而差异性则体现在规定性之中。在理论上,人类可以选择的行为是无限的。然而,相对于每一种具体的文化而言其选择的规则却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文化才有了界定不同群体的功能,而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独特的功能体现出了文化民族性中的差异性。
二、文化民族性的不同理解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对于文化民族性的理解方式主要集中在文化的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两个方面。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①每个集团都是独一无二的;②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之分;③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现象,在一个民族看来,可能毫无意义,甚至野蛮之极,但若把这些文化现象置入当地人的生存环境及其历史传统的上下联系看,就容易使人明白其存在的缘由;④衡量文化没有绝对、普遍的判别标准,一切道德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不能用自身一己诠释框架去套用或解释其他文化现象。与文化相对主义相反的文化普遍主义则认为人类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具有绝对性,人类文化具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共同的发展规律和相同的目的性,因而文化有高低之分,有先进与落后之别,高级而先进的文化具有普遍意义,人类文化将在高级和先进的主导下实现统一。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影响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流必定会涉及不同的文化。这种交际能否成功,以及这种交际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和看法。跨文化交流能否成功、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及理解程度。跨文化交流应该反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态度,而如何才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就存在一个如何审视不同文化民族性的问题,而文化普遍主义仅仅从文化的时代性的一维角度来审视和关照文化。根据这种理论,任何强大而先进的文化或文明都有资格对其他文明指手画脚,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去摧毁那些被认为是落后的民族和文化,从而制造一种文化上的同质性,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就是在这件美丽外衣的掩饰下实现其目的的。
不管是文化相对主义,还是文化普遍注意都会涉及对某一文化的评价问题,尽管在跨文化交流研究领域研究者对文化评价问题都持谨慎态度,但在实践中,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发现其异同,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就再次回到上述提到的审视文化民族性的角度问题。无论是文化相对主义还是文化普遍主义都不是完全合理的角度,那么就对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在二者之间寻求统一,同时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
三、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的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家Graham Murdock在其《疆域与十字路口:全球市场时代认同与团结》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时,全球经济流动的文化影响还远没有明晰……不过,在过去20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预见的资本全球化得以实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虽不能产生所谓的文化全球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美国文化批评理论家E. Said就指出“各种文化,实际上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单一而纯正的,相反,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来源不同,而且成分复杂,远不是铁板一块似的”。因此,如何在保持文化自身统一性的同时,又使民族文化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这成为跨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问题。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全封闭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与其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倒不如说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全球化的过程,许多人认为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过程,但有的学者认为选择“帝国主义”还是“全球化”来说明这一过程只是反映了对这些变化的不同立场。不管哪种看法,它都表明了一点: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
首先,必须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文化的民族性不等于文化的民族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精英文化行为,它盗用下层阶级的文化,充其量也就是西方后现代性的“变形”……要应对种族民族主义的危险和精英压制下层人民的危险,就要认识到本国文化生产是大众意识(而不是精英意识)的场所。这一点类似与前边提到的对文化相对主义的批评,但又有所差别。在这里强调的是从思想上认识到民族性与全球化统一的必要性。
其次,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当代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要求以西方文化来主宰和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否认某些西方国家凭借自己的实力,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在推行“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一种实质上的文化侵略,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一种文化有意识地去同化其他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其中必然有一个与本地文化融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会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抵制措施。因此,多数学者认为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助”来概括文化全球化的存在状况与未来走向是比较恰当的。由此可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再次,在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确的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是唯物史观中所论述的审视文化的合理角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时代性高于民族性。任何文化的民族性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都应该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动态过程。一种文化只有具备了民族性的核心内容才有可能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之中,反之,如果我们只是注重文化的时代性而忽略了其最基本的东西,那这一过程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其结果不外乎去追求一种所谓的“普世文化”或“全球文化”,而这些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
跨文化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日益频繁,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审视文化的民族性是每一个地球村的成员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都不是完全合理的角度,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它们合理的内核,并将其作为审视文化的一个角度。同时,文化的民族性也要与时代性相统一,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在动态中去认识文化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