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8-03-28丛日敏王卫伟李秋红司维蒙孙武珠
丛日敏,李 蛟,王卫伟,李秋红,司维蒙,张 华,孙武珠
(山东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目前,残酷的中美贸易战,再次让中国人认识到不能掌握关键核心材料和技术,就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无法掌握主动权[1]。在科技领域突破封锁,坚持技术自主创新,积极投入科技产业技术研发成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任务[2]。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家在山东省设立了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替换掉传统的以资源和政府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重大工程建设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国发展遇到的挑战,根本上是对教育系统和社会人才环境的挑战,如何高效地培养我国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与国家前途和命运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其中,高等学校承担着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3],不但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以提升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这不但受到职业院校的重视,也成为了许多普通工科院校的工作重点。
人的创新能力是无法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实践锻炼获得的[4]。要想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需要进行多方位建设工作。一方面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善实验条件,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由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有限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的限制,高校教师的指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工科院校教师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5]。为此,许多工科院校制定了派遣教师进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收到良好效果,此举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助力“新工科”专业建设,还对实现工程教育强国、将我国打造成世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理工大学已经将教师入企业实践锻炼活动实现了常规化、制度化,我们课程组的几位老师也有机会参加了企业实践锻炼,收获很大。现将我们对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会和思考总结如下:
1 有助于弥补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多高校每年都会引进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这些青年教师紧跟学术前沿,视野开阔,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但是由于缺乏工科行业背景和实际的生产、研发工作经历,存在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不足、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乏力的现象。借助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青年教师可以接触到工程实际,通过学习工业产品实际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需求;利用自己丰富的前沿理论知识,参与企业生产、培训、研发等工作,提升自己在工程现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和参与研究的课题均可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在提高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 有利于搭建高校师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总体看来,我国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60%至70%左右。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课题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是导致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多数高校老师的研究理论比较前沿,创新性论文和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应用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员和资金,进行系统的研究,这需要得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融合。教师深入到与自己科研领域密切相关的企业实习,搭建起高校师生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桥梁,直接了解到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并参与研究解决,既能有的放矢,提高科研的实用价值,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又给所指导的学生们创造了参与真实科研项目的机会,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根植于社会和企业真实技术需求的土壤,拓展认知领域。
要使通过高校教师实践锻炼来推动校企融合落到实处,还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并不断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生命线,我国大多数企业都非常注重对核心技术进行保密管理。教师要想真正“深入”企业,切实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技术研发,需要预先与企业达成技术保密协议,在高校与企业间建立稳定的互信与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锻炼中心和学生实习基地,在高校设立企业研发实验室和学生奖学金等方式,实现“企业向学校输入项目和经费,高校向企业输出技术和人才”的双赢局面,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可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 有助于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人才
有些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求才难的现象。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能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需求,这为大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修订、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调整、以及大学生的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许多工科院校在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引入了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既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也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竞争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6]。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高校起到主导作用,学生的培养更加需要既懂得理论教学、又对企业有深入了解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目前,不仅是职业学院,许多工科院校对也对这类能“理”能“工”的教师求贤若渴。通过深入企业锻炼来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人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助力“新工科”专业建设
2017年以来,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高校开始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打造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地方工科高校需要发挥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服务。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指出,要改变工科人才培养不接地气的现象,只有靠“产业高手进入校园课堂,学生走入产业真刀真枪”。高校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努力成长为“双师型”人才和“产业高手”,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所需的师资力量,为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创新型毕业生的培养助力,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5 结论
为了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贸易和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本文作者在经历了企业实践锻炼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践锻炼对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素养,培养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重要意义进行了思考,发现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如下重要意义:有助于弥补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有利于搭建高校师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有助于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助力“新工科”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