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8-03-28刘林涵

学习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教双一流本科生

●刘林涵

20 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年12月,湖北省发布《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名单》)公布的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入选,两校共有18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对比国家层面的《名单》和湖北省的《意见》可以发现,湖北有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其余5所只是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到2020年完成《意见》规定的目标,还需要3所大学挤进“双一流”(即不仅是一流学科,也要是一流大学)行列,要在3年时间内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

一、湖北“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挑战

1.从制定的发展目标看,部分沿海省市“双一流”建设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从全国高教发展形势看,湖北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浙江和广东。广东早在2015年4月就召开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会议,遴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7所高校进入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比湖北动作要快,抢占了先机。而且广东高教创新要优于湖北,广东已经创设了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南方科技大学,引进了世界著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发展势头迅猛,这对湖北是个巨大挑战。浙江在“双一流”建设中也是先行一步,在国务院文件出台之前的2015年6月份就提出《推动浙江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6位。今年年初,省委书记更强调,浙江要奋起直追、大步快进,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目前,由施一公、潘建伟、饶毅等著名科学家发起筹建的中国内地第一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支点、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已经成立,以此为基础的西湖大学将在3年内建成,定位为15年后比肩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看来,5年后湖北很可能要与浙江争夺第5位高教强省的席位了,这个挑战还是比较严峻的。

2.从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看,浙江、广东财政投入更大

湖北地处中部,经济发达程度不及东南沿海省份,能够对高等教育提供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弱,这是其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一大短板。2015年,湖北省教育支出为 860.20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4.03%,不仅低于广东的15.93%和浙江的18.37%,排名也在全国20位以后。无论是财政投入总量,还是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湖北均处于不利地位。

反观广东,自2015年4月,广东省推出“双高”计划近3年来,广东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投入已经超过300亿元,平均每年投入百亿元。接下来,“双高”大学建设政策不会变,资金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这无疑会使广东追上江苏,占据大陆第四高教强省的位置。浙江省虽没有公布具体的“双一流”建设财政投资额度,根据其财力,支持额度肯定会远高于湖北。相比之下,湖北计划每年投入10—2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中央财政对武汉部属高校可以提供一定财力支持,但部属高校在汉数量大,会分散支持力度,这样,湖北省财政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就会放慢“双一流”建设的速度,有被浙江追上乃至超越的可能。

3.从高校数量和规模看,既有的数量和规模优势很可能转化成劣势

1999年正式启动的“985工程”,其初衷正是要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湖北有两所高校入选985工程,这可以看作是湖北作为教育强省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985工程开始实施的时候,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以提高质量、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目标的不少985高校,在大众化潮流以及财政压力下,走上了扩大办学规模的路子,而且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985高校办学规模较大。2017年,在校生规模在5万人以上的7所985高校中,中西部就有5所。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据全国的第四、第五位,在重视质量的新形势下,这不一定是好兆头。湖北的两所985高校,本科生规模都在3万人以上,而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高校,本科生大多在1.5万名上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生甚至只有7400名。

对照刚刚出炉的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以及各种大学排行榜,我们就会发现,凡是排名靠前的著名高校,其本科生规模都比较小,似乎这些大学的学术声望高低与其在校本科生规模成反比。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本科生招生规模小,该校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就比较高,进入该校难度相对增大,在广大家长和考生的心目中,该校的地位就比较高。而本科规模偏大的重点高校则相反,因为其规模大,高校庞大的后勤机构、行政机构也分散了高校宝贵的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用在提高办学质量上,成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羁绊。可见,在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期,面对浙江、广东等地深受市场竞争观念熏陶下的高教办学创新势态,湖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还面临着高校自我精简、压缩办学规模这一艰巨挑战。

二、湖北应对挑战的策略

面对沿海发达省份的强有力竞争,湖北既要保持定力,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消极等待,湖北要积极有为,直面应对这些挑战。

1.压缩存量,优化存量

建国后,在高教资源的配置上,浙江、广东地区一直落后于湖北。时至今日,武汉拥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遥遥领先于广州和杭州。面对这种情况,经济实力雄厚的广东和浙江选择的是另起炉灶,高标准建设新的大学,以期在高起点上较快地实现赶超。这种策略不适合湖北。在高教资源比较雄厚的现有基础上,湖北应该采取挖掘现有知名高校科研潜力,通过逐步缩减招生规模,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术知名度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挑战。其实,2015年武汉大学已经宣布,将逐步优化本科专业设置,控制招生规模,从2016年起,每年减少200个招生名额,到2020年,本科生招生人数将下调至6500人左右,这无疑是个务实的决定。假如这项政策在原有基础上再延续5年,到2025年,每年本科招生5500人左右,在校本科生仍将保持在2.3万人以上,这一规模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等相比仍显偏大,但每年招生将比目前下降1000人,这将会有效提升武大的声望。再假如按照研究生与本科生1:1比例,同步缩小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25年总体办学规模控制在4.5-5万人之间,那么,武汉大学的培养质量和学术声誉将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如果华科也采取同样的策略,那么,湖北继续保持教育强省,以双龙头的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构筑全省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应该是很有希望的。

2.高教投入渠道多样化

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投入。根据最新公布的“双一流”大学2017年预算,清华大学达到了233.35亿元,北京大学为193.45亿元,浙江大学150.47亿元,武大和华科共171.71亿元,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合计179.64亿元,超过了湖北两校。尽管同属中央高校,预算资金多数来自中央财政,不过教育部在汉高校有7所,中央教育资金投入时,不可能只集中在两个“双一流”高校,还要考虑其他5所部属高校,这无疑分散了教育部对这两所高校的投资力度,这对武大和华科是不利的。相对而言,广东只有2所“双一流”高校,浙江只有1所,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就比较集中,这对于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是相对有利的。这时,高校所在省的经济实力对高校所提供的支持就显得比较重要。这方面,湖北显然无法与浙江、广东抗衡。因此,湖北的双一流高校建设,除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投入之外,还需要湖北省自身加大投入,逐步将省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从目前的14%提高到16-18%,与浙江、广东省比例接近。同时,改革办学资源募集机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等,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和声誉。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校所(院)合作、校企合作、部门联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设备、情报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优化高教系统环境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或学院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高教机构可以大体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追求卓越,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学习机会,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双一流”建设具有明显的全球比较和全球竞争的含义,这种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如果单纯强调研究型大学,容易忽视其他类型的大学和学院,违背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价值。少数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持续吸引了政策关注和社会关注,成为其他大学追求的样本,会导致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放弃自身的独特定位,与世界一流大学模式趋同。这种模仿,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是提升自己声望的理性行为,但对整个高教系统来说是不理性的,如果任其趋同下去,可能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灾难。

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大省、强省的湖北来说,在积极推进武大、华科“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统筹协调好这两所大学与其他 5所教育部属高校、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职能定位,防止趋同化,保持多样性,突出办学特色。因此需要分类规划、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在不同类型高校中均有本类型的一流标准,而不是都以研究型一流为标准。既要建设具有世界标准的一流大学,也要建设具有国内标准的一流大学,既要建设学术研究型一流大学,也要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还要建设技能型一流大学。各种类型的一流大学建设协调推进,共同发展,形成湖北高等教育系统的均衡生态环境。比如,两所学术研究型的“双一流”大学压缩下的招生额度,可以由其余5所部属高校消化,5所部属高校也可以集中精力培育、壮大自己的一流学科。省属本科大学可以适当重组,实现一流学科进入国家层面的突破,扩大湖北一流学科的数量。高职高专可以适当重组,突出技师、技工岗位特色,争创技能型教育的国家一流院校。如此一来,通过丰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内涵,在不同功能类型的高校中,既有少数学术的一流高校,也有一些应用类型的一流高校,还有部分技能型一流高校,湖北的高等教育就能够实现良性发展,继续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猜你喜欢

高教双一流本科生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教论摘(高教信息2则)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