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

2018-03-28高振岗

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党组织党员

高振岗

(西安科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为中国各族人民描绘出美好的蓝图,彼此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好伟大工程,离不开党的基层组织。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开展得如何、组织力提升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影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大力提升组织力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重点。

1 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概念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和组织力的直接表达,但通过发掘和探寻其理论资源,可以清晰窥见其中闪烁的思想之光,这些相关思想对于科学界定组织力概念、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组织理论家围绕行政组织展开的一些精细化论述,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思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无产阶级政党尚处于初创时期,党的组织层级及其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处于艰难探索之中,也未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概念。但这并未阻碍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其所作的理论贡献,他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及其思想精髓,时至今日依然绽放真理的光芒,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正义者同盟的改造,共产主义者同盟作为一个全新的称谓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新面孔出现。彼时,同盟的支部就是党的“基层党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积极参加工人运动,促进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在1847年12月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五条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同盟的组织机构是: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清晰地勾勒出当时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构架。对于类似于“党的基层组织”的支部的组织纪律、组织地位和作用也有明确的规定。后来,随着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以及同盟在革命中的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认识到支部的作用和价值,强调“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1]558,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领导和影响农民阶级和群众组织。

到了第一国际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已经演变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各支部、各小组和各委员会。当时,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但是并未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在群众中进一步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和清算中,进一步明确了各支部的政治任务以及纪律要求。

至第二国际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可以理解为加入第二国际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这个时候,各国的工人阶级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政党,各国政党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虽然如此,在第二国际后期,一些政党领导人出现思想退化、脱离群众等危险信号。恩格斯敏锐地提出了党要依靠群众和相信群众的观点,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和“组织力”概念,但是他们提出的各支部和政党要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要发动和组织群众等思想对于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列宁是无产阶级政党史上十分重要的革命家、理论家和实践家,在列宁领导下,俄国建立起一个集中领导的、组织性纪律性极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政党建立后,列宁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不断强化和调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党的公开支部和秘密支部、党小组和党的外围小组相结合的方式,使党始终能将各种各样的合法工人团体和群众组织团结在自身周围,运用这些组织的合法公开身份形成公开活动网,使其成为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工作、宣传工作和实际组织工作的据点”[2]270。这为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执政的前台,列宁不仅没有放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且进一步将党的基层组织锻造成为联系群众、抵御外国武装干涉的桥梁和纽带。在每一个部队成立共产党支部,在广大农村建立农村党支部,极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了巨大贡献。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列宁领导下,于1919年建立了第三国际,史称共产国际。列宁提出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是各国共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厂农村和军队中建立起广泛的共产党的基层支部等。

列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层组织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要在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建立起完整的基层组织网,基层组织要放手发动群众、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制度保障等,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2 西方学者的组织理论及思想启迪

在当代西方,组织理论主要围绕行政组织以及现代企业组织展开,他们针对不同的组织提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自主性回应机制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的赫伯特·西蒙。

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可分为三部分:第一,理想的行政组织。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组织成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并以实现组织目标为中心,确立了分工、人员关系、职位甄选、职位委任、组织管理模式和考核等一整套行政组织模型。第二,权力的分类。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他把权力划分为三大类:合理的法定权力、传统的权力、神授的权力。韦伯认为,在这三种权力当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力是行政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力能保证管理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能按照人的才干来选拔人才,并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行使权力。第三,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制度。韦伯认为,行政组织中除了最高领导外的每一位官员,都应按一定的准则被任命和行使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饱受质疑,但其对于组织理论的论述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斯·韦伯不是一个视野狭窄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公共行政学家,相反,他跨学科和跨国比较的视野和洞察力使之在论述中并不拘泥于细枝末叶,而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抽取出实质和精髓,找寻共同的特征和合理性,由此而建构‘官僚制’的理论框架”[3]56。这个理论框架虽然和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提升组织力所涵盖的性质、宗旨等根本不同,但也可以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提升组织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赫伯特·西蒙将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理论引入组织管理之中。所谓组织生理学,主要体现在组织对每位成员决策的影响过程中。西蒙认为,组织的实质是一个决策过程,组织行为是由各种决策过程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是组织全部成员参与的信息加工、传递、控制的系统。从有限理性出发,西蒙认为衡量组织设计或组织运作是否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倡导逐步逼近法,无论是方案设计,还是实际运作,只能不断地检验、调整,再检验、再调整,这样一个组织的行为和组织力才能逐渐完善。

西蒙研究组织的另一个视角就是组织解剖学,主要针对决策职能的分布和分配,尤其是与决策相关的权力分配。在组织中,下属的决策应该与上级为他提供的决策前提保持一致,但这并不否定下属有自由裁量权。从组织解剖学认识思路出发,西蒙建构起一套由成员能力、集权、分权、决策成本、人际关系等变量构成的精细化组织管理模型。

1.3 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内涵规定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但是,并未对组织力给出明确的界定。因此,从学理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为指导,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结合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和职权范围规定,借鉴西方组织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果,明晰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概念内涵就成为当前理论界必须回应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前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并没有组织力这一概念,但是却有一些类似的论述和表达。西方学者的理论中虽有组织力的概念,但其组织目标、组织类型、组织性质、组织构架、组织体系、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大相径庭。因此,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结合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和职权范围规定,就成为明晰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概念的最佳选择。

图1 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结构示意图

据此,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可理解为如下,即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根据特定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其职权范围内宣传上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和发动群众所焕发出来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其中,每一种力都是构成整个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一个方面,每一种力之间都具有双向影响关系。例如,动员力不强就会影响到发展力,同样,发展力弱化就难以发挥有效的动员力(如图1所示)。当然,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并不只包括这些方面,它是一个具有一定层次感的、由不同力合成的立体化的力量体系。

2 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三化”问题缘由及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政治保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组织力是保障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坚实基础。但是,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都会一定程度地出现组织力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可通过管党治党来实现。

2.1 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三化”问题表现及缘由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和生机活力的重要指标。新世纪以来,绝大多数党的基层组织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定、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以及同各种违法违纪活动作斗争的过程中作了积极贡献,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极强的组织力。但是,也有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引领发动党员群众的能力不强,软弱涣散现象严重,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三化”问题突出。

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三化”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作用发挥不够,支部活动质量不高。第二,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建设抓得不严不实,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格,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虚化、弱化、边缘化现象。第三,执行选任程序不够规范,干部管理监督不严,落实“两个责任”存在差距,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不敢动真碰硬,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不够充分。第四,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利用自身资源谋取不当利益,并最终以利益输送的方式传输给党员干部,有的党员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现象。第五,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工作不力,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还停留在传统的开大会、发文件和说教式、灌输式的动员方式上,群众接受性不强。第六,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存在“空白点”和盲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削弱。第七,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新“四风”问题出现。

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出现“三化”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不管原因多么复杂,都需要党的基层组织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能量,尽快破解“三化”问题带来的组织力不强难题。

2.2 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总结

纵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总结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清晰脉络,即什么时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了,组织力提升了,党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反之,党的事业就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2.2.1 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27年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对当时不足千人的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即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实行民主制度,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史称“三湾改编”。“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我党基层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最早实践。

2.2.2 必须以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通过整顿党员队伍,使得“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增强”[4]75。实践证明,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强弱直接影响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1935年瓦窑堡会议指出,要完成党的伟大政治目标任务,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党员干部,从而拉开了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帷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能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键在于执政以后能不能把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好。可见,党在党员队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发展和教育引导等方面重视,从而始终保持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2.2.3 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

党近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历史。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作风建设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1945年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由此开始,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基础性工作而常抓不懈。

2.2.4 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

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忽视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党的四大上,专门对党的最基层组织——支部建设做了具体规定。1939年,陈云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支部》两篇文章,标志着我党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关注党的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问题,从而为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2.5 必须始终保持基层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组织力状况,人民群众心中自有评判。因此,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和执行得如何,关键看基层党的组织组织群众的能力、态度、水平、持久性、公正性等如何。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衡量标准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42

3 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路向

邓小平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6]253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出现了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党组织引领和推动各项工作的社会,是不能接受的。在实践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走出“三化”问题引起的组织力不足的困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初步指明了方向,并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3.1 通过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为提升组织力注入活力

党的基层组织一定要在创新活动方式上思考和谋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党的基层组织管理需要的、体现新时代新要求的活动新方式。第一,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在教育阵地建设、党员活动论坛创设、党员交流方式等方面创新活动方式,体现时代性。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开通党员教育网站、打造廉政文化建设平台,为党员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便利,凸显科学性。第三,灵活运用爱国教育实践基地、党员知识竞赛等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富有创新性。

3.2 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为提升组织力提供人才资源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的关键是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要在选拔、培养、帮助、管理等各环节发力,培养和铸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意志品质顽强、有能力有品行、讲奉献守纪律的党的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选人用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会涣散党心、冷了人心。”[7]412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强起来,核心在于要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因此,要密切结合不同领域党的基层组织的实际,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选配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把最优秀的基层党员选拔出来。并通过基层党校学习、委派实地考察、自我学习管理等多种途径,使得选拔出来的带头人尽快成长,树立威信。对于新选拔出来的带头人,也要积极进行党风党纪教育,严格加强管理和监督。

3.3 通过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为提升组织力营造环境氛围

近年来,全国各地党组织在探索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组织力提升作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陕西陕南、关中、陕北三地基层党组织的实地考察和总结分析,可以清楚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整体性判断:第一,大凡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好的基层组织,一定是党务公开、党员知情权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地方。党务公开、党员知情权得到保障,党员的权利得到有效捍卫,尊严感和荣誉感就会激发出来,参与党务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反过来促进了组织力的提升。第二,大凡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好的基层组织,选举制度都有较大改革。基层民主选举是党内基层民主最直接、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是评判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公推直选方式,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的参与热情,也符合党内基层民主选举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三,大凡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好的基层组织,都普遍实行民主决策制度,扩大党员的参与权,极大提升了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第四,大凡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好的基层组织,一定是民主监督渠道畅通,党员监督权有保障的地方,也是组织力发挥好的地方。

3.4 通过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为提升组织力增强动力支持

按照西蒙的理论,“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人之所以参与一个组织,作出贡献,就是因为该组织能给他最大的满足,即组织与成员之间是一种贡献与满足相互取得平衡的关系”[8]45。在我国党的基层组织内部,虽然提倡奉献精神,但是一定的党内激励措施对于激发党员的战斗力,提升组织力会起到有较大促进作用。

党内关怀和帮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基层党员主体地位,并从物质上、精神上对需要关怀和帮扶的党员伸出组织之手,让某一时期和某一阶段生活上、精神上处于低谷的党员真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体验作为党员的存在感、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身份认同感,从而增强他们积极投身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一定要在公平公正原则下进行,如果无原则、无组织和无纪律开展,不仅不能够提升组织力,反而会引发矛盾,消解基层组织的组织力。

3.5 通过处置不合格党员为提升组织力排除干扰因素

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员队伍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合格党员滞留在党的基层组织内,极大影响了组织力的提升。但是处置不合格党员又是组织性要求高、难度大的一件事情:一方面,不同地区和部门党的基层组织党员的认识水平、自觉程度不尽相同,这对组织鉴定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党章中虽对不合格党员标准做了规定,但是弹性较大,这使得处置不合格党员可操作性难度系数加大。

党的基层组织数量庞大,党员人数众多,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的数量。党员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党员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一些不合格的党员,影响到组织力的整体提升。但是,处置党员又是一项稳妥有序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基层不合格党员的分类处理标准,并通过试点和完善后,最终写入党章,从而解决长期以来不合格党员“出口难”的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谭融.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1-56.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中共党史文献编辑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8] 向建设.巴纳德与西蒙的组织理论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5-48.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