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2018-03-28蒋丽琴宋素梅马少怡
蒋丽琴,宋素梅,马少怡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辑部 天津300192)
零被引论文指出版后几年内无被引或未被引的论文。作为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一学科几种期刊(如地理学[1]、生态学[2]、眼科学[3]、肿瘤学[4]、神经病学[5]、情报学[6]等)或是单个期刊[7-11]进行,而零被引现象有学科差异[12],尚无关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类期刊零被引现象的分析报道。本研究以《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以下简称《杂志》)2006—2014年发表的至数据收集日未被引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减少零被引论文刊发的措施,以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也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选题以及期刊编辑的选题策划、组稿与筛稿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杂志》原刊名为《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创刊于1978年2月,刊期为双月刊,原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主办。2005年归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共同主办,为国家级学术期刊。2006年正式变更为现刊名。《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专门报道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动向及新成果,促进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学术交流。目前,《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杂志》的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库以及美国化学文摘(CA)。
文献报道,若论文发表后超过 3年(包括发表的当年)未被引用,则成为零被引论文的概率较大[13]。故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杂志》2006—2014年发表的论文,选取引用次数为 0的论文,并去除稿约、消息、信息动态、卷首语、读者·作者等非学术论文。分别获取《杂志》2006—2014年零被引论文的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年卷期、栏目等信息。对零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时间分布、栏目和学科分布、作者人数、第一作者单位、基金资助情况、篇幅和参考文献数。零被引论文的检索和数据采集时间为2017年7月2日,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零被引论文时间分布
经检索,《杂志》2006—2014年载文839篇,零被引论文 289篇,参照文献[14]计算该段时间内的零被引率为34.45%,。各年的零被引情况见表1。总体来说,2006—2014年零被引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和 2014年的零被引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2008年初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公司签署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数据库独家合作协议,独家代理中华医学会期刊的全球网络出版发行,这种独家代理对期刊论文的被引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而 2014年则主要是由于发表时间较短导致引用累积不充分。
2.2 零被引论文栏目分布
《杂志》设有论著、综述、特约综述、专家论坛、新技术新方法等栏目。统计结果显示,《杂志》2006—2014年共发表论著359篇、综述461篇、特约综述3篇、专家论坛 5篇、新技术新方法4篇、中医工程7篇,零被引论文中论著 140篇、综述 141篇、特约综述 2篇、专家论坛 1篇、新技术新方法 3篇、中医工程 2篇,零被引率分别为 39.0%,、30.6%,、66.7%,、20.0%,、75.0%,、28.6%,。由于后 4 个栏目的发文量均很小,故易致其零被引率偏高。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篇幅较短,关注度低;特约综述和专家论坛是向相关领域专家邀约的,而专家大多很忙,有可能会让同课题组的老师或学生撰写,然后挂上专家姓名,这种情况下的论文质量会大打折扣,因此编辑部对于邀约的专家稿也要严格把关。此外,作为《杂志》的主要栏目,论著和综述零被引率亦偏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术质量相对较弱,编辑部应采取措施着重提高学术质量。
2.3 零被引论文学科分布
289篇零被引论文学科分布涉及医药、卫生(R),生物科学(Q),工业技术(T),数理科学和化学(O)。其中医药、卫生类174篇(60.21%),生物科学类94篇(32.52%,),工业技术类 20篇(6.92%,),数理科学和化学类 1篇(0.35%,)。一方面医药、卫生和生物科学类论文是《杂志》发表论文的主体,发文量大,零被引篇数也较多;另一方面反映出这两类论文的学术质量相对较低、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弱、显示度低,导致其关注度和引用不高,也反映出优质稿源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2.4 零被引论文作者人数分析
论文的合著规模是评价科研合作程度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也是衡量论文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因素[15]。《杂志》2006—2014年的零被引论文中,作者人数>3人占比最高,为 50.52%,(146/289),其次是 2~3人,为 46.37%,(134/289),1人占比最低,为3.11%,(9/289)。这可能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多为团队合作有关,故其研究成果署名作者人数较多。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并非论文署名作者人数越多,其被关注度就越高,关键还得看论文的质量。此外,有 9位第一作者各发表了2篇零被引论文,提醒编辑部在今后工作中再处理这些作者的来稿时,要严格把关。
2.5 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分析
因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学历、职称信息不全,无法列入统计项,故对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进行分析。笔者将第一作者单位按区域划分为本单位、本地(与期刊所在同一城市)和外地(与期刊不在同一城市)3类。统计数据显示,《杂志》2006—2014年的 289篇零被引论文中,本单位 43篇(14.88%,)、本地 62篇(21.45%,)、外地 184篇(63.67%,)。由此可知,来自本单位和本地的论文占据了零被引论文的36.33%,,这可能是由于本单位和本地作者占有地理优势,更易与期刊编辑人员联系和沟通,他们因毕业、奖学金和奖项申报、职称评定、项目结题等原因,或自己投稿,或通过期刊的审稿专家、编委等把一些质量不佳的稿件投给期刊,而期刊编辑人员碍于情面,适当放宽了录用标准。此外,从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性质来看,医院最多,共 132篇(45.67%),其次是高校,共 84篇(29.07%),然后是研究院所,共 66篇(22.84%),其他单位 7篇(2.42%)。其中,医院中以院校附属医院为主,共 100篇(75.76%),省、市、区级医院共 32篇(24.24%)。一般来说,医院重临床轻科研,高等院校重教学轻科研,二者在科研评价方面相对宽松,投稿对象多为国内期刊;而研究院所重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质量,其评价体系要求较高,使得创新性高、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流向国外期刊,而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一般都是整个研究的一小部分或仅仅是初步的研究结果,导致论文引用低。
2.6 零被引论文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一般认为,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具有选题前沿、方法先进、学术质量高、研究深入等特点[16],基金论文比也因此成为科技期刊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杂志》2006—2014年共发表基金论文503篇,其中零被引基金论文184篇,占基金论文的36.58%,,占零被引论文的63.67%,。同时对基金项目的级别进行分析,若一篇论文同时标注多个基金项目资助,则只统计纵向项目中级别最高的一个。统计结果显示,零被引基金论文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111篇,省市级基金项目资助62篇,院校级基金项目资助11篇,且有99篇论文的基金项目≥2项,占零被引论文的34.26%,。由此可见,有无基金项目资助与论文零被引并无直接联系。
2.7 零被引论文参考文献数分析
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质量能充分反映出科研人员的前期工作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论文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是评价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17]。《杂志》2006—2014年零被引论文的总参考文献数为5,787条,其中中文文献 877条(15.15%,),英文文献 4,910条(84.85%,),说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研工作者、医生、相关专业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英语水平较高,学习借鉴英文文献的能力较强。零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类型以期刊为主,占比高达 96.16%(5,565/5,787)。此外,图书占 2.00%,(116/5,787),会议论文占 0.47%,(27/5,787),学位论文占 0.43%(25/5,787),专利占 0.34%(20/5,787),标准和电子文献均占 0.28%,(16/5,787),报告占 0.02%,(1/5,787),其他占 0.02%,(1/5,787)。这可能是由于期刊具有连续性、周期性和时效性,能及时报道学科领域的新动态和新成果。零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为20.02条,各年期刊载文和零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统计见图1。由图1可知,除2013年外,零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均低于期刊载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参考文献数较少的论文受到的关注也相对较少。
图1 《杂志》2006—2014年零被引论文参考文献数分析Fig.1 Analysis of reference quantity of the non-cited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from 2006 to 2014
3 结论与启示
对《杂志》2006—2014年零被引文章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各年的零被引率总体随时间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论著、综述、特约综述、专家论坛、新技术新方法和中医工程的零被引率分别为 39.0%,、30.6%,、66.7%,、20.0%、75.0%和 28.6%;医药、卫生类论文占比最高(60.21%);作者人数>3人的论文占比最高(50.52%);来自本单位和本地的论文占 36.33%,且以医院最多(45.67%);有无基金项目资助与论文零被引并无直接联系;零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多小于同期期刊载文。
根据以上特征,编辑部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零被引论文的刊发:①充分利用预先网络出版,进一步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并联合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推送和宣传,使读者能尽早了解到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以提高论文影响力,增长施引时间。②提高生物医学工程类论文的录用标准,杜绝关系稿,即便对于邀约的专家稿也要严格把关,避免刊发研究不深入、不系统、结论简单、学术价值不高的论文。③适当降低刊载论文的合著规模,为了挂名而挂名、一味提高合著规模而忽视论文的学术价值反而不利于论文关注度的提升。④不盲目追求基金论文,要多关注论文的学术质量而非论文的基金背景。⑤建议作者在撰写论文时,要多查阅课题相关的文献,深入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对质量高的参考文献的引用。⑥定期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作者沟通信息,选择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进行约稿,以扩大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积极发展“通讯编委”,以扩大优秀稿源的组稿队伍。⑦编辑自身不仅要加强对编辑业务的学习,还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多参与科研项目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⑧继续加大对期刊的宣传力度,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吸引优质稿件。
参考文献
[1]郭亿华.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094-1099.
[2]魏中青.生态学期刊零被引论文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4(11):81-84.
[3]方红玲.我国 5种眼科学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45-948.
[4]李刚,赵东城,杨姗姗.肿瘤学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率与引文特征分析[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37(8):85-88.
[5]谭潇,邹晨双,时秋宽,等.我国神经病学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分析[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5,22(4):276-280.
[6]温芳芳.我国情报学论文零被引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零被引与高被引论文的比较[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4):27-31,26.
[7]杜新征,叶文娟,余茜.《水生生物学报》零被引频次文章特征分析[J]. 编辑学报,2016,28(增刊 1):106-108.
[8]职桂叶,何建妹,夏小东,等.《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16-720.
[9]刘丽斌,张如意.普通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分析及应对措施——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15-1320.
[10]徐晓芹.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分析——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63-768.
[11]徐海燕.2009—2013年《包装学报》零被引论文分析[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6,30(6):88-92.
[12]朱梦皎,武夷山.零被引现象:文献综述[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8):111-116.
[13]钱贺进.“无用”论文激增现象透析[J]. 中国人才,2012(12):26-28.
[14]罗式胜.未被引和高频被引论文占有率的规范统计方法[J].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5):25-27.
[15]廖友媛.2007—2011年《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的载文分析[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26(6):73-77.
[16]王颖,杨春华,刘伟,等.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及应对措施[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9):73-77.
[17]姜磊,林德明. 参考文献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2015,36(1):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