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江水域资源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自渔民的视角

2018-03-28叶增煌李嘉铭黄冬文罗春先陈风波

南方农村 2018年1期
关键词:北江渔业资源河段

叶增煌,李嘉铭,李 磊,黄冬文,罗春先,陈风波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目前,学术界关于水域环境变化及渔业资源的关系已有较多研究。如渔业资源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最佳捕捞地,划定海洋保护区等。在环境污染和突变对渔业生态的影响方面,樊伟[1]认为目前渔业资源的衰退程度与人口密集度、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在水域环境的资源约束方面,刘亚娜等[2]认为渔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具有高度的脆弱性,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行业,对渔业资源的依赖性使其生产无法回避渔业资源变动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来自渔业资源自身的客观变动,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如水域污染、生态破坏、过度捕捞等,这在生产物质基础的层面上构成了对渔民的外在风险;在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Powell K[3]提出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首先依赖于可持续利用的水域环境资源,渔业生态环境是渔业生产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总体而言,国内对水域资源所具备的生态服务功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迄今尚未发现从渔民微观视角对我国水域资源利用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北江水域资源环境影响加剧,如河沙开采、兴建水电站、城市生活污水和废水排放等,均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渔业资源大幅减少。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江沿岸且世代捕鱼为生的渔民,严重依赖北江水域资源,对北江水域资源环境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鉴于此,课题组对广东省韶关市周田、犁市、乌石,清远市白庙、山塘、石角,佛山市大塘、黄塘共8个渔村的渔民展开调查,了解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期望,记录近20年来北江水域资源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本文基于北江实地调查数据,从渔民独特视角出发,首先对北江水域资源环境变化进行呈现,刻画近20年来北江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之后从北江上、中、下游3个空间维度,结合水电站、挖沙、水污染和非法捕捞的分布情况,深入对比分析水环境和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挖掘北江水域资源环境变化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北江水域资源环境变化

通过对调查地区渔民基本概况的了解,课题组透过北江渔民的独特视角,探讨了近20年来北江水域资源环境的变化情况。

(一)水环境的变化

为更清晰地了解北江水环境的变化情况,课题组收集了近5年、10年、20年来北江各河段河流环境特征变化情况及产生原因,通过对水质、水流、水深、能见度、水草数量、水草种类6个维度的访谈数据,对受访渔村的反馈情况进行统计。

1.水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由表1和表2可知,从相较于5年前、10年前、20年前的时间维度来看,渔民视角下北江水环境的变化趋势基本为:水质变差、水流变缓、水深变深、能见度变低、水草数量种类变少。说明北江水域资源环境趋于恶化,且该趋势已不仅局限于某河段,而是流域共同面临的问题。

表1 水质、水流、水深变化 单位:个(渔村)

表2 能见度、水草数量和种类变化单位:个(渔村)

2.不同流域间水环境变化情况的比较。北江流域分为上、中、下游3个不同流域,水环境变化因影响因素不同和影响程度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水质方面,所有受访渔村渔民均反馈为变差;水流方面,上游的周田渔民和位于清远水利枢纽以下的石角、大塘、黄塘的渔民表示水流相对以前变得不稳定,中游河段渔民则表示水流相对以前变缓了;水深方面,除中游的乌石外,其他河段水深相对于10年前变深;河水能见度方面,除山塘渔民外,其他渔民均表示河水能见度相对于过去变低;水草数量方面,除山塘渔民外,其他渔民均表示水草数量在过去20年里不断减少;水草种类方面,除石角渔民外,其他渔民均表示水草种类在过去20年里不断减少。

(二)渔业资源的变化

近20年来,随着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珠江水域渔业资源严重萎缩,整体种群结构也发生着重大改变,很多名贵优质的鱼类逐渐衰竭。作为珠江的第二大支流,北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鱼类生态危机。

1.鱼类资源的整体变化。课题组共收集了8张鱼类资源数量变化表,记录62种北江主要渔获物的数量现状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鱼类数量水平均处于“一般”以下,处于“稀少”状态的鱼类品种最多,更有部分鱼类几乎完全消失。

2.不同特征鱼类资源变化比较。北江主要鱼类资源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为进一步探明该变化趋势背后的品质结构及不同品种、地区间变化程度的差异,课题组对此次调研中涉及的62种鱼类进行了归类对比分析,划分为“洄游鱼类”、“普通家鱼”、“名贵特色鱼种”、“滩涂鱼类”和“外来鱼种”。

调查结果显示,上游洄游性鱼类数量最为稀缺,大部分品种目前处于“稀有”水平以下;普通家鱼数量最多,总体在“一般”水平以上;原生名贵鱼种由于种类基数较大,不同品种原有数量基数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分布比例较为均匀,但大部分仍处于“一般”水平以下;滩涂鱼类与外来物种呈现两极分化,主要与调研地区(犁市和周田)河床地貌、品种引入历史差异有关。

中游洄游性鱼类数量同样最为稀缺,大部分品种处于“稀有”水平以下;普通家鱼数量最多,品种数量水平基本集中在“较多”水平;原生名贵鱼种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以下;滩涂鱼类主要反馈为“稀少”和“一般”;外来物种的数量分布情况则与上游接近。

下洄游性鱼类数量尽管大部分品种处于 “稀有”水平以下,但仍有部分鱼种数量还未大幅减少,数量反馈在“较多”水平;普通家鱼数量最多,品种数量水平基本集中在“较多”水平以上;原生名贵鱼种同样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以下,处于“稀少”水平的品种比例最高;滩涂鱼类主要反馈为“稀少”和“一般”;外来物种相对上游、中游数量多些。

二、北江水域资源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渔民而言,由于河流的开发和管理不善,水电站、挖沙、水污染、非法捕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北江流域的水环境和渔业资源。

(一)水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渔民的视角,北江近20年的水域资源环境变化情况较严重且显著,这与流域兴建水电站、无序挖沙、污水排放、非法捕捞现象密切相关。课题组从上游、中游、下游3个不同的空间维度分析了北江不同河段水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不同河段的差异。

水质变差方面,不同河段均由水污染造成;水流变缓方面,则主要由于修建水电大坝造成;水深变深方面,上中游主要由水坝引起,而下游则是由于长期的过度挖沙造成;能见度变暗方面,上中游主要是与水坝和污染有关,下游则与水污染和挖沙密切相关;水草数量种类变少方面,上游主要是水坝和挖沙导致,中游主要为水坝和污染导致,下游则是水坝、挖沙、污染共同造成了水草的急剧减少。总体而言,水坝和挖沙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江水流变缓变深,加之污染的排放,使得水质进一步恶化,同时水草数量锐减,水流能见度也随之不断下降。水环境的变化呈现出连锁式反应,环环紧扣之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目前北江水环境的变化现状。

(二)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水电站修建。调查发现,北江上游到下游之间,较大型水电站已达14座,此外还存在着大量不符合国家水电工程标准的地方性小水电。水电站大坝阻断了洄游鱼类的繁衍之路,对流域的水深、水流、水质都有显著的影响。调查显示,北江上游、中游受访渔民普遍认为,与5年、10年、20年前相比,水电站的修建导致鱼类数量和种类大量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江上游地势起伏比较大,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近10多年来修建了大量的水电站;同时中游河段也由于大型水电站的拦截,鱼类洄游繁殖通道被切断,鱼类生长繁殖受到威胁,鱼类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

2.挖沙。大部分受访渔民认为,与5年、10年、20年前相比,挖沙导致鱼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减少。挖沙造成的河床破坏,使得部分水生动植物失去了繁殖场所,水域生态平衡被打破,这在部分过度开采的河段影响尤为显著。从空间维度来看,上游和下游河段渔民受到挖沙的影响比中游河段要多,原因在于上下游水位较低,沙质滩涂多,河沙堆积作用较强,特别是孟洲坝以上的北江上游河段,由于地处山区,河沙资源丰富,开采作业明显更频繁。而中游河段处于清远水利枢纽与孟洲坝水电站之间,河水水位较高,沙质滩涂较少,挖沙作业相对较少。

3.水污染。大部分受访渔民认为,与5年、10年、20年前相比,水污染是造成鱼类数量和种类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北江上游河段水污染对捕鱼种类减少的影响较严重,韶关地区受访渔民认为,当地受工厂及采矿废水影响,水污染的情况较严重,直接导致捕捞量大量减少,其次是造成水质明显变差。中游河段由于水电站阻隔,水流不畅,上游排污带来的影响面广且持久。下游河段的渔民则认为,水污染对其影响最大的是鱼的质量降低,捕捞量和种类的减少次之。

4.非法捕捞。据受访渔民反映,与5年、10年、20年前相比,非法捕捞行为同样是导致北江渔业资源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渔政监管不到位的河段,电鱼、密网捕捞、休渔期偷捕等违法作业时有发生。非法捕捞大面积杀害鱼类及其鱼卵,威胁鱼类的正常生长繁殖,造成鱼类资源不可逆的生态损失。近年来在北江下游河段,特别是清远水利枢纽大坝下方水域,非法捕捞屡禁不止,对渔业资源造成很大破坏。

三、北江水域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政府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

从鼓励增殖放流及严禁休渔期渔民捕鱼两方面,加强对北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建议当地政府、渔政部门增加鱼苗的品种、数量以及投入的资金、技术、规模,特别要注重增加珠江水系原生水产品种的增殖放流,增加基于河流的水域资源自然保护区,同时对于违规捕捞行为予以严厉查处,收取罚款、没收渔具渔船等。

(二)渔政提高对水域资源环境变化情况的关注和管制

非法挖沙、非法捕捞、工厂偷排等问题频频出现,但是管制却过于薄弱。渔政应对非法挖沙、排污、电鱼情况严重的时间段和流域地段安排更高频次、更强有力的监管巡逻,同时通过奖励制度鼓励渔民对不法现象进行实时举报,加紧对非法挖沙、非法捕捞、工厂偷排等现象进行管制。

(三)政府加强对水电站修建及运营的监督和管理,增修过鱼通道

由于水电站的无序修建,大量未经合理规划和审批的地方性小水电站对北江水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水电站的开闸时间不规律、过船通道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给当地渔民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与此同时,大量洄游性鱼类由于没有通道,大量聚集在清远水利枢纽附近,电鱼、炸鱼等现象屡禁不止,造成鱼类资源的毁灭性减少,而清远枢纽以上地区洄游性鱼类基本消失。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水电站修建审批的把关,在水电站设计中要确保有过鱼通道,已经修建的水利设施应该增修过鱼通道,以保证鱼类正常繁殖。

[1]樊伟,程炎宏,沈新强.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1(04):91-94.

[2]刘亚娜,高健.生计渔业与商业渔业的初步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9(05):143-145.

[3]Powell K.Fish farming:Eat your veg[J].Nature,2003,426:378-379.

猜你喜欢

北江渔业资源河段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北江,向前
奔腾北江
泥娃娃
基于MODIS北江流域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及CA-Markov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