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地区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研究

2018-03-28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帕金森帕金森病杂志

丘 为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梅州 514000

帕金森(PD)属于神经系统多发变性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肌强直﹑静止性震颤﹑步态异常﹑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1]。近年来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NMS)逐渐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及临床医师的注意,如睡眠障碍﹑自主神经症状﹑感觉异常﹑精神症状等。一般情况下相较于运动症状,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致残率更高,且对多巴胺药物治疗敏感性较差,临床治疗难度较高。有大量研究表明[2],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是可治的,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干预措施可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解除病情,进一步改善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由于临床医生对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缺乏重视或认知不足,更注重于PD运动症状,导致NMS漏诊率高达40%~60%,造成病情延误,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3]。本文探讨梅州地区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首次就诊且符合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的63例患者作为PD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门诊进行体检的6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排除标准:(1)脑血管疾病﹑脑炎患者;(2)中毒﹑外伤﹑药物等因素所致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3)患有恶性肿瘤﹑残疾和其他躯体形式严重疾病患者。所有入院患者运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的第Ⅲ﹑Ⅴ部分进行评分。对于有症状波动患者,选择1天内症状最轻的时候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关量表评分。其中PD组年龄57~79岁,平均(68.5±4.7)岁,病程7个月~13年,平均(6.84±0.79)年;正常对照组年龄56~80岁,平均(68.8±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了解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由专业神经内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对患者年龄﹑姓名﹑性别﹑伴发疾病﹑起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及用药情况等进行了解。临床分型的评定根据Schrag等方法将全部帕金森患者分为震颤型﹑强直-少动型﹑混合型等。采用当前临床常用H-Y分级量表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定[4],共分为1~5期,其中轻度为1~2期﹑中度为2.5~3期﹑重度为4~5期。另外,采用(NMS)量表对患者非运动症状进行了解[5],该问卷共计30项,包括反映认知﹑情感﹑睡眠﹑自主神经症状等方面。向患者询问其近1个月内有无NMS发生情况,判定标准包括:是﹑不确定或否,从而对帕金森患者近一个月内非运动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判定。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发生率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NMS发生情况,包括近记忆下降﹑便秘﹑注意力下降﹑大便失禁等。另外,对两组NMSQuest评分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MS发生率比较

PD组NMS发生率为96.83%,正常对照组NMS发生率为84.13%,研究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NMS发生情况比较

PD组近记忆下降﹑便秘﹑注意力下降﹑大便失禁等NM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MS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NMS-Quest评分比较

PD组 NMS-Quest评 分 为(11.93±5.02)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53±3.76)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MS-Quest评分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帕金森病NMS的致残性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中,NMS致残性比运动障碍更高。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便秘﹑嗅觉异常﹑抑郁﹑睡眠障碍等,有研究表明[6],上述非运动障碍症状潜伏期可长达20年或更长,失眠﹑痴呆﹑排尿困难等非运动症状多集中在帕金森病后期,可随患者病情的不断进展而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学者提出过猜想,假设变性过程开始于脑基底部,嗅觉球可能是最先受累的,依次是低位脑干自主神经功能﹑中脑其他神经核受累,引起一系列帕金森病症状,最后受累的是前额叶和边缘系统,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及其他精神症状[7-9]。当前此种假设虽还未得到证实,但也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及NMS的进展过程作出很好的解释。

当前NMS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10],导致帕金森病患者出现NMS的病理生理基础较多,包括蓝斑肾上腺素能﹑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基底神经核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等[11]。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出现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具有高度相关性;认知障碍则与尾状核头多巴胺耗竭有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与神经核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中PD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在近记忆下降﹑便秘﹑注意力下降﹑大便失禁等NMS发生情况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NMS-Quest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迷走神经背核﹑延髓中枢神经核﹑疑核均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神经核。便秘多为疾病早期症状,可发生在帕金森病程中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与胃肠道多巴胺能细胞的丢失有关[12-13]。随着帕金森病情逐渐进展,出现便秘症状的患者也明显增多,因此,便秘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病情进展与病程,其中性别的差异可能与男女生理差异﹑生活习惯等有关。帕金森病患者尿频﹑尿急症状的出现与尿动力学改变具有高度相关性,还可能与患者对抗胆碱能药物的反应有关。相较于女性,男性帕金森病患者更易出现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与当前研究结果大致相符[14],可能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大有关。此外,RLS易导致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当前大多研究认为多巴胺能通路与RLS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其发生机制仍未明确。因此,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往往比运动障碍更为复杂,治疗难度更高,且易被忽视,导致帕金森病患者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神经内科医师应加强对帕金森病患者NMS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减少NM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损害,提升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对梅州地区帕金森非运动症状进行研究,提示本地区非运动症状发病率较高,且与国内外发病率相当。对于本地区帕金森患者不能仅仅干预运动症状,仍需进一步对患者非运动症状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1] 张长国,冯耀耀,方顺金,等.早期未治疗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与轻度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10):923-924.

[2] 吴玉,潘小平,杨淞然,等.帕金森病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6):2717-2720.

[3] 董宏利,刘春风,胡小伟,等.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813-815.

[4] 李珺,金淼,郑霄云,等.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与运动症状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6):618-621.

[5] 李静,陈为安,张旭,等.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4):4201-4204.

[6] 孟莉,王彦永,李艳敏,等.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其影响因素 [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4):248-250.

[7] 李振光,于占彩,于成勇,等.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8):672-676.

[8] 马建军,李学,杨红旗,等.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35-39.

[9] 宋征宇,岳秉宏.高血压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1):5287-5289.

[10] 马敬红,邹海强,安静,等.不同疾病类型的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发生率的比较[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2):136-138.

[11] 胡火有,韩漫夫,肖小华,等.添加普拉克索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UPDRS评分及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5):425-428.

[12] 牟春地,余刚.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1):88-91.

[13] 陈琳,黄卫.帕金森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4):414-417.

[14] 王雪梅,冯涛,顾朱勤,等.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507-510.

[15] 王圣龙,唐金荣.帕金森病患者伴发认知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17-20.

猜你喜欢

帕金森帕金森病杂志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太极拳运动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一对一心理护理对帕金森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种帕金森肌肉强直症腿部肌肉检测装置的设计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