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茱萸联合三子散在高血压患者中的运用

2018-03-28黄晓琪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吴茱萸内皮血压

黄晓琪 齐 航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综合二科,广东广州 516000

随着大众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和病情控制率较低,西药治疗的患者常因治疗时间较长或不耐受而依从性较低,均不利于患者病情转归[1]。高血压患者常伴系统性应激等症状,常规西药疗法常仅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对患者炎性应激反应无明显疗效,故有学者尝试使用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疗法治疗高血压患者以提高治疗效果,均取得较好疗效[2]。本研究为探讨吴茱萸联合三子散对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效果,选取我院6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中高血压诊断标准者;高血压分级[4]为Ⅰ~Ⅲ级者;年龄36~78岁;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相关治疗禁忌症者;依从性差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实验组,n=30)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片(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2.5mg,H32023064)治疗,12.5mg/次,bid,口服。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吴茱萸联合三子散治疗:取吴茱萸粉6g与食醋6mL混合,将其平摊于自粘性穴位专用贴敷片待用,清洁患者双侧涌泉穴,并将贴敷片贴于双侧涌泉穴,于夜间患者入睡前贴敷,于患者晨起时去除,qd;并给予三子散(内蒙古蒙利中蒙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3g,Z20026051)治疗,将3~4.5g三子散加热后放于自制袋子里面敷于肾俞。两组均治疗4周,且在治疗期间均保持良好的作息与饮食习惯。

1.3 指标评估方法

1.3.1 疗效评估方法[5]在治疗4周后,根据两组患者血压改善情况分为显效(舒张期血压下降≥10mm Hg且达正常血压范围,或舒张期血压下降≥20mm Hg)﹑有效(舒张期血压下降<10mm Hg但达到正常血压范围,或舒张期血压下降≥10mm Hg,收缩期血压下降≥30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共3种疗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3.2 症状积分评估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评估两组患者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及面红口苦共4项症状,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

1.3.3 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检测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均常规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T水平。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记录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症状积分和CRP﹑ET检测结果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与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组别 n 头痛 t P 眩晕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0 0.95±0.27 0.34±0.11 11.458 0.000 0.97±0.24 0.29±0.09 14.512 0.000对照组 30 0.93±0.31 0.52±0.18 6.261 0.000 0.95±0.28 0.49±0.14 8.042 0.000 t 0.266 4.674 0.297 6.582 P 0.791 0.000 0.768 0.000组别 n 失眠多梦 t P 面红口苦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0 0.90±0.21 0.31±0.18 11.680 0.000 0.87±0.26 0.26±0.07 14.412 0.000对照组 30 0.92±0.23 0.54±0.15 7.574 0.000 0.85±0.27 0.42±0.13 7.853 0.000 t 0.352 5.377 0.292 5.935 P 0.726 0.000 0.771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ET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CRP﹑ET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CRP、ET检测结果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CRP、ET检测结果比较(± s)

组别 n CRP(mg/L) t P ET(pg/mL)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0 6.25±1.87 2.45±0.68 10.468 0.000 23.14±2.62 18.27±1.21 9.245 0.000对照组 30 6.34±1.92 4.51±1.36 4.254 0.000 23.56±2.73 21.13±1.04 4.551 0.000 t 0.184 7.421 0.608 9.818 P 0.855 0.000 0.546 0.000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以单纯西药为主,但此疗法对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欠佳,常不能达到临床治疗要求;而中医药疗法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节机体代谢紊乱状态,利于改善患者各器官功能,故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7]。临床研究发现,卡托普利片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且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减少水钠潴留,对治疗高血压效果较好[8]。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给予卡托普利片治疗的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说明卡托普利片可缓解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高血压归于“头痛”“眩晕”范畴,其发病与肝脾疏泄健运失衡密切相关,故高血压的治疗应以平肝熄风﹑补肾安神为主[9]。而吴茱萸可疏肝下气,涌泉穴具有泻热﹑降逆的作用,故将吴茱萸贴敷于涌泉穴具有下气泻火﹑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功效,利于机体血液系统平衡[10]。现代学研究也发现,吴茱萸可松弛离体主动脉血管,且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对降低机体血压效果较好[11]。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给予吴茱萸联合常规西药疗法的实验组治疗后头痛﹑面红口苦等相关症状积分均低于仅给予常规西药疗法的对照组低。提示吴茱萸贴敷于涌泉穴可有效调节机体高血压状态﹑减轻对其他各器官组织的压力,而促进高血压患者各系统功能平衡,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利。

另外,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与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12];而高血压患者的炎性反应于内皮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13];故高血压患者的炎性反应与内皮功能改变情况可间接反应其病情发展情况。而本研究结果发现,给予三子散联合疗法的实验组治疗后血清CRP﹑ET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即实验组治疗后炎性反应与内皮功能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三子散中诃子抗炎作用利于降低机体炎性反应,方中川楝子的活血化瘀﹑镇痛抗炎作用可减轻对血管内皮刺激,于调节内皮功能有利有关[14-15]。不仅如此,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也较对照组高。这一结果也提示吴茱萸联合三子散贴敷疗法可在改善高血压患者机体机体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同时缓解血压,提高治疗效果,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吴茱萸联合三子散可提高高血压常规治疗效果,且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内皮功能,降低炎性反应,对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有利。

[1] 郑炜,姚春丽.自拟降压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1例[J].陕西中医,2015,36(2):133-135.

[2] 王晓宇,顾宇,冉晨光.心脉通片辅助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及系统性应激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3):522-524.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王宝爱,黄少君.通脑活心汤对原发性高血压瘀血内阻证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2):195-199.

[5] 周鑫,姜钧文.平肝潜阳法方药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155-1158.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8-240.

[7] 刘金涛,张腾.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作用机制及优势述评 [J].中医杂志,2015,56(1):77-82.

[8] 杨晓琳,刘炜.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对照研究 [J].中国针灸,2015,35(3):227-231.

[9] 陈书灶,黄海燕.自拟方辅助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0):2147-2150.

[10] 吴川丽,林娴,薛兰霞.耳穴压豆联合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2):287-288.

[11] 郑海霞,朱志云,项伟忠.吴茱萸川芎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9):815-817.

[12] 马度芳,姜萍,杨金龙,等.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的新领域[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31(2):374-378.

[13] 周亚群,丁存涛,孙希鹏,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8(3):397-400.

[14] 张秀娟,何丽娟,芦清,等.民族药诃子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4):619-623.

[15] 沈淑洁,刘少磊,黄荣清,等.金铃子散最新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6,22(8):111-113.

猜你喜欢

吴茱萸内皮血压
江西道地药材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启示
——以吴茱萸为例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茱萸的化学及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最怕啥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