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力
2018-03-28王拥军
王拥军
女儿推荐我看一本书,书名很长——《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图1)。春节假期,书看完了,感受颇多。
这本书讲述了数学界非常著名的费马大定理的前世今生,系统地回顾了漫漫300多年间,来自世界各国的痴迷于数学的智者对于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执着追求。
费马大定理,一个抽象的、严谨的、晦涩难懂的数学话题,但是伴随着它的诞生、成为著名的猜想,一直到被求证,整个过程却有着很多传奇故事。
费马大定理是由法国人费马(图2)提出的,有趣的是这个提出了困扰数学界300多年难题的人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业余数学家。费马的本职是法国图卢兹议会的议员,而且这个职位还是花钱买来的。在17世纪中叶的法国,花钱买官职并不是新鲜事,费马又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买个官职并不稀奇。但是费马本人的兴趣是研究数学,工作之余,费马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数学上。
阅读数学前辈的书籍是费马获得灵感的一个重要方式。一天,费马在阅读《算术》一书时,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一段话:“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的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就是这句话,特别是费马本人并没有给出求证的方法,于是,成就了数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图1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图2 法国数学家费马
有评论说,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过程就是一部数学史。费马大定理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
的确,从费马提出费马大定理,到1994年终于被求证,358年间,仿佛是一场全世界的智力竞赛。尽管曾经的奖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缩水,不再具有吸引力,尽管对于结果没有人知道确定会赢,但是参与者们全情投入!他们中的很多人穷其一生,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然而无数次巨大的挫败,并没有浇灭一波又一波探索者始终不渝的探索激情!这是一个没有现实功利目的的竞赛,参与者们之所以参与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
图3 Gregory W. Albers(图片由作者提供)
喜欢的源泉是兴趣,而兴趣是推动人们执着于探索的原始动力。
1995年,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研究发表[1],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就是再灌注治疗时代。NINDS研究表明,给予发病3 h内的患者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可以极大降低患者3个月的致残率,至此,静脉溶栓治疗成为这个时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金标准。然而,狭窄的时间窗使得只有少数患者才能得到这种有效治疗。能否扩大时间窗,一直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治疗难题。在这场寻找正确解决方案的众多科学家队伍中,Gregory W. Albers(图3)领导的斯坦福团队最终冲到了终点。
在NINDS研究发表前后,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识别核心坏死区,利用灌注影像识别低灌注区域。把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和DWI之间的不匹配作为可挽救脑组织(半暗带)的影像技术逐渐成熟,为再灌注治疗扩大时间窗奠定了基础。斯坦福团队看到了这个机遇,之后开始了长达20年的不懈努力,这个漫长的征程被称为拆弹计划(DEFUSE)。
图4 斯坦福卒中中心(图片由作者提供)
2006年斯坦福团队公布了这个征程的第一个里程碑研究DEFUSE(Diffusion and Perfusion Imaging Evaluation For Understanding Stroke Evolution)。研究团队在北美和欧洲选择了74例发病3~6 h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磁共振PWI-DWI错配模型指导静脉溶栓治疗,发现存在错配影像的患者可以在扩大时间窗的溶栓治疗中获益[2]。
2008年斯坦福卒中中心(图4)开发了自动识别半暗带的计算机软件,在两个国际数据库中证实这个软件的应用价值,为以后的快速识别研究建立了很好的工具,这个软件被命名为RAPID(图5)。
2012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合作发表基于RAPID软件的动脉内治疗的DEFUSE2。这项研究纳入发病12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38例,发现有错配影像存在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结局[3]。
2017年,基于错配影像半暗带理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影像的治疗结果发表,这项研究被称为CRISP(CT Perfusion to Predict Response to Recanaliz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roject)。CRISP研究是一项队列研究,选择发病1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01例,证实对于发病1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只要CT灌注存在半暗带的话,血管内治疗依然安全有效[4]。因此,亟待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个观察性研究的结论。
2018年2月,Albers领导的团队终于迎来了打破时间窗血管内治疗的曙光,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DEFUSE3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5]。这项在美国38所医院纳入182例发病6~16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PWI-DWI错配影像,发现血管内治疗+标准治疗依然优于标准治疗。这个结果成为在洛杉矶召开的国际卒中大会(ISC2018)最为响亮的声音,当天改写了美国急性期治疗指南,打破了证据改变指南的最快纪录。全世界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图5 自动识别半暗带的RAPID软件(图片由作者提供)
探索科学上的未解之谜就是一场接力赛,在这场体力、脑力和耐力的竞赛中,是一代又一代的付出和努力,在黑暗中的探索和坚持一定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1995,333(24):1581-1587.
[2] ALBERS G W,THIJS V N,WECHSLER L,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 files predict clinical response to early reperfusion:the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imaging evaluation for understanding stroke evolution(DEFUSE)study[J]. Ann Neurol,2006,60(5):508-517.
[3] LANSBERG M G,STRAKA M,KEMP S,et al. MRI pro file and response to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after stroke(DEFUSE 2):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Neurol,2012,11(10):860-867.
[4] LANSBERG M G,CHRISTENSEN S,KEMP S,et al.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to Predict Response to Recanalization in ischemic stroke[J].Ann Neurol,2017,81(6):849-856.
[5] ALBERS G W,MARKS M P,KEMP S,et al.Thrombectomy for Stroke at 6 to 16 Hours with Selection by Perfusion Imaging[J]. N Engl J Med,2018,378(8):70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