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营盘山遗址祭祀坑出土人骨研究
2018-03-28
营盘山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东南岸三级台地上,地理位置为东经 103°51′、北纬 31°41′。 平面约呈梯形,东西宽120~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遗址东面临深谷阳午沟,东北面、北面、西面均为岷江所环绕,东距茂县县城约2.5公里,海拔为1650~1710米,高出岷江河谷约160米,表面地势略呈缓坡状。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于2000年调查时发现,2000年、2002年对其进行了试掘,2003年、2004年、2006年进行了正式发掘。该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有房屋基址、墓葬、人殉坑、灰坑、灰沟、窑址以及灶坑等,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各类遗物总计近万件,是岷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中心聚落遗址之一,也是该地区目前已经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岷江上游地区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迹最为丰富的遗址。鉴于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学者将其命名为“营盘山文化”[1],并进一步阐释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2]。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3]。营盘山遗址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碳十四年代测定,BA03280(2000SMYT10H8)测年为 4390±60 B.P.,BA03281(2000T12⑥)测年为4170±60 B.P.。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年,数据分别为4416±31、4274±31、4419±32a B.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300~4600年[4]。营盘山遗址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史前遗址,在史前以及历史时期,营盘山遗址所在的岷江上游地区一直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人群流动、文化交流互动的走廊和通道。
在该遗址的发掘中,还出土了保存较好的古代人骨。2013年9月,笔者前往茂县,对保存于茂县羌族博物馆的营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祭祀坑人骨进行了初步鉴定和提取,并将人骨标本运至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类学实验室,在室内对其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与鉴定。报告如下:
一、保存状况及观察标准
保存状况:营盘山祭祀坑人骨标本整体保存相对较好,但由于受埋藏环境以及保存状态影响,现在骨骼大部分酥脆残损。例如,颅骨骨骼大部分保留,但均有不同程度碎裂分化;长骨大部分保留,但两端骨骼大多残损;其肩胛骨、肋骨、椎骨、手骨、足骨等其他骨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残损,为测量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图一、图二)
观察标准:下文对古人骨标本性别及年龄的观察与鉴定主要依据吴汝康等在 《人体测量方法》[5]、邵象清在《人体测量手册》[6]中提出的相关参照标准。性别鉴定主要依据骨盆及颅骨的性别特征;年龄鉴定主要依据耻骨联合面形态、骨化点的出现与骨骺的愈合、颅骨骨缝的愈合以及牙齿的萌出与磨耗等情况综合判定。此外,笔者还采用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标本进行了病理、创伤和异常形态的检查,并用测骨盘对其长骨进行了测量。
图一 2003SMYM32(人祭坑M32-5)
图二 2003SMYM40(人祭坑M40-2)
二、性别与年龄
2003SMYM32根据该个体骨盆整体形态较高较窄、两侧髋骨坐骨大切迹内收以及颅骨枕外隆突发育程度、眉弓发育等综合判定其应当为男性个体。另根据其牙齿萌出与磨耗的整体情况,如两侧上下颌第一臼齿牙齿磨耗已达三级,两侧上下颌第二臼齿牙齿磨耗已达二级的情况,综合判定其死亡年大致在30~35岁。
2003SMYM40根据该个体两侧髋骨的坐骨大切迹内收形态、颅骨枕外隆突发育粗壮、眉弓明显发育、股骨发育粗壮以及其他骨骼的发育情况综合判定该个体当为男性。另外从该个体的牙齿萌出与磨耗来看,臼齿已经全部萌出,其上下颌两侧的第一臼齿磨耗均达三级,左侧下颌第二臼齿磨耗偏重已达四级,右侧上颌第二臼齿磨耗达三级,右侧下颌第二臼齿磨耗相对较轻为二级,综合判定其死亡年龄在35~40 岁。
三、颅骨观察及形态特征
营盘山两例祭祀坑的人颅骨均不同程度残损,但经过拼对、粘结,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经过初步观察可见其颅骨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型偏长,属于高颅型和偏狭的颅型,中等面宽,较高的面型,中等眶型以及狭鼻型等特点。这种体质特征多见于亚洲蒙古人种,且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中的华北类型最为接近。与邻近的西北地区的古代人群相比较,如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人群,青海民和阳山墓地的半山文化人群,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酒泉干骨崖墓地和民乐东灰山墓地的早期青铜时代人群,青海民和核桃庄墓地的辛店文化人群,循化阿哈特拉山墓地的卡约文化人群,西宁陶家寨汉代人群[7]等。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应当属于同一个人群类型,即“古西北类型”。该类型的先秦时期人群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区,向北可扩展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向东渗透进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及其邻近地区[8]。从营盘山祭祀坑颅骨反映的情况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该类型人群就已经存在于我国西南山地的岷江上游地区,并与当地人群交流互动,对横断山区藏彝走廊的古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古病理观察
2003SMYM40存在于该个体骨骼上的病理改变主要有左侧肱骨外科颈周围发育异常(图三)。主要表现为左侧肱骨头外侧向内侧扭转,并导致其左侧肱骨整体外侧向内侧扭转,扭转变形主要集中于外科颈周围,这种骨骼变形可能引发左侧上肢外观及行为改变;病变部位完全愈合,并未明显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病变原因不详,可能与病变部位的微骨折损伤相关,但观察不到骨折裂痕和愈合痕迹。如果是骨折损伤,其愈合形态与正常骨骼形态应有较大的差异,可能当时人们对骨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均较差。但该标本未见明显骨折裂痕和愈合痕迹,不排除是先天骨骼畸形的可能。
图三 2003SMYM40左侧肱骨外科颈周围发育异常
五、长骨测量及身高推算
根据营盘山遗址祭祀坑人骨的实际保存情况,依据人体测量学方法,用测骨盘测量了其股骨、胫骨的最大长,左、右侧分别测量。采用莫世泰[9]男性股骨、胫骨最大长推算身高的一元回归方程来计算,然后再平均两侧身高值得出其最终身高值。男性推算公式为:身高=1.85×股骨最大长+81.58±3.74(cm)和身高=2.10×胫骨最大长+86.53±3.82(cm)。
经测量,2003SMYM32个体的左侧股骨最大长约为48.30厘米,推算身高值大致为170.94厘米,而左侧胫骨最大长约为39.80厘米,推算身高值大致为170.11厘米,2003SMYM32平均身高约为170.53厘米;而2003SMYM40个体的左侧股骨最大长约为45.70厘米,推算其身高值大致为166.13厘米。总之,营盘山新石器时代男性人群平均身高约为168.33厘米。
六、小结
通过观察和鉴定营盘山新石器时代祭祀坑的两例人类骨骼标本,我们大体有如下认识:
第一,两例均为男性,2003SMYM32死亡年龄在30~35岁,2003SMYM40死亡年龄在35~40 岁。
第二,营盘山两个祭祀坑的人颅骨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型偏长,高颅型和偏狭的颅型,中等面宽,较高的面型,中等眶型以及狭鼻型等特点。这些特征与先秦时期广泛分布于甘青地区的“古西北类型”人群的颅面形态最相似。从本文颅骨反映的情况来看,或许暗示出早在营盘山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该类型人群就已经存在于我国西南山地的岷江上游地区。
第三,本文所见骨骼病理改变主要有存在于2003SMYM40左侧肱骨外科颈周围的发育异常,导致该个体左侧肱骨整体外侧向内侧扭转,病变部位完全愈合,病变原因可能与病变部位的微骨折损伤有关,也不排除是先天骨骼畸形的可能。
第四,经测量和推算,营盘山遗址2003SMYM32个体的平均身高值大致为170.53厘米,2003SMYM40的身高值大致为166.13厘米,营盘山新石器时代男性人群平均身高值约为168.33厘米。
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1&ZD1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KG005)、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 (skqy201353)资助。此外,在本文标本提取过程中,还得到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蔡清等同志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县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0(00);陈剑,陈学志,范永刚.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调查及营盘山考古试掘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25-28.
[2]陈剑,陈学志,范永刚,等.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1):1-3.
[3]江章华.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新发现的几点思考[J].四川文物,2004(3):10-14;陈卫东,王天佑.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J].四川文物,2004(3):15-2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三一 [J].考古,2005(7):57-61;陈剑,陈学志,范永刚,等.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1):1-3.
[5]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6]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7]张敬雷.青海省西宁市陶家寨墓地人骨人类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8]朱泓.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J].考古与文物,2006(5):60-65.
[9]莫世泰.华南地区男性成年人由长骨长度推算身长的回归方程[J].人类学学报,1983(1):80-85;莫世泰.《华南地区男性成年人由长骨长度推算身长的回归方程》一文的更正[J].人类学学报,1984(3):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