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修身思想及其对中学生成长的启示

2018-03-27阎俊玮

活力 2018年23期
关键词:君子人格孔子

阎俊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注重“内圣外王”,而修身则是由内圣转向外王的关键,是人之为人的途径,更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基石。孔子修身思想,是儒家修身观念的重要阐发与完善,是在六经基础上发展出的修身理论,对此后两千年来儒家修齐治平的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下中学生成长也有着重要启示。

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修身思想的产生背景

任何有价值的思想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影响其形成的社会根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是古代中国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度的关键节点,这正是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历史“轴心时代”。社会的巨变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对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新型经济关系加剧了政治动乱,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连年征战,春秋五霸逐鹿中原,底层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社会结构支离破碎。政治与经济的动荡引发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旧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形势,诸子百家纷纷走上政治舞台,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论语·八佾》云:“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正是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之下,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主张“克己复礼”,把周代礼乐制度作为政治典范,“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仁与礼的基础上,孔子建构起关于个人与社会的一整套规范,通过个人的修身实现社会的大同,从而建立起孔子理想中的礼乐社会。

除社会背景外,孔子修身思想的形成与其对人性的认识也有密切关系。古今中外对关于人性的学说主要有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等,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发端。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之初生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陶染是人各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孔子尤其强调后天个人的修习与教育。春秋时期,私学大兴,孔子于杏坛传授自己的思想理念,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人性的认识,决定了孔子对人的发展的基础认识,只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个人品德,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由此,孔子提出了达到理想人格的从修身目标到修身方法的具体要求。

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修身思想的内涵

孔子建立的以人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修身是齐家之本、治国之本、齐天下之本。孔子修身思想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修身的内容、修身的目标以及修身的方法途径三个方面考察。

(一)修身的内容

孔子以“仁、义、礼、智、信”为纲,构建起修身的道德内容。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在多个不同场合都解读过仁的意义。孔子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何者为仁,孔子只回他两个字“爱人”。仁者爱人,存有一颗爱人之心,能够无差别爱护他人,这是孔子对仁所做的最朴素的注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够以同理心与他人换位思考、先人后己,仁是个人修身、为人处世的出发点与归宿。义者宜也,义就是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的标准。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义是个人修身的规范,时刻提醒自身以义的标准处理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内在的道德标准是仁和义,仁义体现为外在行为即是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言行举止以礼为规范,方能恢复礼乐秩序,建成理想社会。关于智,孔子认为其一方面表现为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对仁有深刻的理解,“知也,知人”,了解他人才能在自己修身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理解仁才能明确如何达到仁。诚信既是对自己真诚,也是对他人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与人交往的前提,是个人修身的关键一环。

(二)修身的目标

“仁、义、礼、智、信”从五个方面全面地规定了修身的道德内容,通过个人精神境界和道德品格的不断提升,孔子认为人最终达到君子乃至圣人的境界。君子是“仁、义、礼、智、信”的忠实践行者,是孔子树立的道德典范,“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以其自身完善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成为世人表率。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对比,来突出君子的德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同时,君子背负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更要“兼济天下”,促进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圣人寄寓了孔子对实现理想人格的美好愿景,无论是圣人,还是君子,都需要个人通过修身上下求索。

(三)修身的方法途径

根据修身的内容和目标,结合生活与教育实践,孔子提出了如何修身的系统方法。《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笃志,修身首先要有修身的意愿与志向,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正所谓“志于道”,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是支撐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锤炼人格以趋至善的引擎。修身更重要的是博学,要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如果没有终身的学习,也就不可能有博大精微的孔子儒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君子的必修课。不仅要学习知识与技艺,更要学习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要学习反躬内省。反省自身是孔子修身的重要方法,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反省中检查自我、督促自我。孔子修身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践行,修身归根结底是方法论的指导。博学笃行,要做到知行合一,正如孔子所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修身重在践行,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理解再精深,如果不去实践,也是纸上谈兵,要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就必须把意识变成行为、身体力行。

三、“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修身思想对中学生成长的启示

孔子儒学思想经过两千年风雨的洗礼,在当下社会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修身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也有着积极的启示。孔子修身思想对中学生成长的启示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课堂上,功利主义盛行,“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切以成绩为出发点,学校教育变得机械死板。而这样教育出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因为道德人格不健全而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要秉承孔子的修身理念,提升道德素养,既重视智育,也重视德育。二是要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修身不是理论而是实践,中学生的成长是在行动中寻找方向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加强对知识的实践,将自己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道德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行动来实现自我价值。三是要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君子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新时代呼唤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国家建设中,我们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孤芳自赏,而要以君子的行为品德标准要求自己,敢为人先,承担自己的时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我们青少年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君子人格孔子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