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黑衣壮文化在中职学校的传承发展

2018-03-27梁国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中职学校

【摘要】黑衣壮文化古朴淳厚,通过中职学校的周密计划,认真实施文化传承工作,对中职学校办学有着重要影响;对黑衣壮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黑衣壮文化 中职学校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35-02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在桂西南边陲的那坡县大石山区中居住,有9975户人家,5万多人,占全县壮族人口的32%。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黑衣壮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保留着壮族最原汁原味的习俗,被人类学专家称之为壮族的“活化石”。 2004年那坡縣的黑衣壮合唱团用一首无伴奏合唱山歌——“尼的呀”拉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序幕,那原汁原味的山歌,奇特的服饰和淳朴的笑容,打动了广大观众,从此,黑衣壮成功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民族风采,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焦点,纷纷来到那坡更深一步的研究;对黑衣壮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作了更深的挖掘,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黑衣壮文化的作为一种神秘的原生态文化现象已受到世人的极大关注。黑衣壮文化的许多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006年那坡“壮族山歌”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壮族花炮节”、“壮族请仙同”、黄皮果酱制作工艺等项目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4项列入市县保护名录。但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黑衣壮文化正日益减少乃至逐渐消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我校作为本县唯一的中职学校,对黑衣壮文化传承保护的研究,让黑衣壮文化可持续发展,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优秀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是我们主要工作职责之一。

一、中职学校传承发展黑衣壮文化的意义

1.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黑衣壮民分散居住于落后偏远的地区,有很多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是在生产生活中依靠手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等模式才得到传承发展;我校办学目的主要是为当地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有师资力量,有黑衣壮师生和周边群众为主体条件,是传承和保护黑衣壮文化研究的最佳单位。

2.有利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黑衣壮文化,把黑衣壮文化融入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上,培养本土人才,使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传承发展,有效推进黑衣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建设相融洽的特色专业建设,经我校多年的实践,开办多期的培训班和全日制班级的渗透教育,为特色专业设置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黑衣壮特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条件成熟。

3.有利于推进边境经济的发展。多年来,那坡县委、县政府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旅游业列为全县战略产业,着力把生态建设、民俗旅游开发利用加以培植建设;黑衣壮文化内涵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只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壮大黑衣壮文化实用人才,提高居民素质,就能为当地精准扶贫建档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4.有利于边境和谐稳定。那坡地处中越边境一线,两国边民在经贸、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涉外婚姻较多。开展丰富的黑衣壮文化活动, 能活跃边境文化娱乐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边境稳定,为各种文化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舞台,更有力地抵御西方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

二、中职学校传承发展黑衣壮文化的规划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打造一支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认清民族文化传承是县级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保护黑衣壮文化,创新专业发展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制定传承保护的具体内容。一是把黑衣壮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特别是黑衣壮文化在思想政治和专业课教育教学的运用研究。二是把专业课程改革与黑衣壮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专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三是把黑衣壮文化引入校园,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总结经验,向全县中小学推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传承保护黑衣壮文化。

三、中职学校传承发展黑衣壮文化的实施

1. 组织黑衣壮文化研究组成员,深入村屯开展调查研究, 广泛开展“爱我文化、兴我民族”宣传教育,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发挥本校开展职业培训职能,举办各种层次的民族文化骨干培训班,培养各个层次的民族文化传人;积极引导家庭式传授,家族式传承的分散培训方式,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保护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乡土人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努力把当地现代经济开发和黑衣壮各种文化资源有机的融合,促进民族产业开发利用。

2.把中职学校全日制班级和职业培训班的德育教育、礼仪课、创业教育课与黑衣壮孝文化、礼俗文化有机的结合,进行渗透教育。

3.对照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目录,筹办黑衣壮特色的服装专业和黑衣壮特色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经几年的筹备,我校从简单的短期培训班入手,黑衣壮特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专业师资培养、专业实训设备等基本达到了专业办学需要,很适于我县经济发展。

4.采取聘请当地歌谣传承人、民间山歌手、文化工作者进学校传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歌谣学唱、传唱活动。同时,还可把当地优秀的民歌舞蹈、地方戏剧、曲艺以及民族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体育竞技等内容编成教材,大力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黑衣壮特色的校园文化建成。

5.我校是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承担小学教师进修培训任务;每年有计划的组织了相关黑衣壮文化传承业务培训。培养一批熟悉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小学教师,几年来,结合我县中小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歌进校园的活动,我县中小学生普遍会唱相关的山歌;实践了在当地幼儿园、中小学校的体育、德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适当渗透黑衣壮文化内容,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6. 尝试学校与旅游公司合作,一是研究黑衣壮传统技艺,开发与黑衣壮服饰相关的旅游产品,推广以黑为美的民族工艺品和更可口的特色食品,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二是把近年来出版的《那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龙合五月五花炮节》、《婚礼酒歌》、《壮族风俗歌、祝寿歌》作品和《山歌年年唱春光》、《充满希望的壮乡》、《黑山魂》、《壮乡美》山歌开发,篇成戏剧搬上舞台,在黑衣壮风情园和黑衣壮景区投入市场,助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7.校内设立黑衣壮文化传承和民间技艺工作室,邀请本县从事黑衣壮文化研究的专家、能人、黑衣壮民间能工巧匠作为我们的顾问,开展经验交流,建立黑衣壮文化传承教师档案,根据专业和工种培训,聘请黑衣壮民间能工巧匠给广大群众进行培训,使更多的村民熟练掌握生产工艺。也作黑衣壮特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培训工种的外聘教师人选。

四、中职学校传承发展黑衣壮文化的前景

1. 黑衣壮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中职学校能有效解决了黑衣壮地区,因青年人完成义务教育后升学或外出务工后,出现当地黑衣壮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状,也能解除因生产生活成本太高许多黑衣壮宝贵物质文化被现代生活和理念代替;同时,中职学校不断挖掘潜在的黑衣壮文化特色文化内涵,使黑衣壮文化创新,与都市生活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黑衣壮文化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2.学校办学有特色,办学质量稳定提高。贫困地区县级职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办学强势难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城市职业学校比较,在招生、就业上均属于劣势地位,只有依靠当地文化资源,办出特色专业和工种,让其它学校无法复制的办学精品,学校才有生存的空间。依托古朴而神圣的黑衣壮文化、民间工艺技术,办有特色专业, 办成特色学校。

3.区域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进步。黑衣壮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分散居住于落后偏远的地区,因语言、文字制约,传统的文化主要靠家庭和村屯艺人的传、帮、带传承,范围窄小,传承发展有限,只有通过中职学校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创新开发,将这一文化资源运用于现代生产生活中,使文化资源向文化教育资本转变,实现民族产业升级,促進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廖明君.《大山里的黑衣壮(那坡黑衣壮文化艺术考察)》[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

[2]梁必政,黄峰.《那坡壮族民歌》[M].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3]梁必政,姚茂勤.《那坡非遗图典》[M].那坡县民族丛书,2016年5月第一版.

2016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院校传承发展区域民族文化研究》,编号:GXZJ20162D14。

作者简介:梁国营(1963.5-),男,壮族,广西靖西市人,本科,高级讲师职称,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发展。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中职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