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的策略探究
2018-03-27王欣欣
王欣欣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的受教育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行多元互动,在多元互动中放飞学生的想象,在思考中提升学生的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打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语文课堂 民主和谐 多元互动 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90-01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型的设计者。要使课堂快乐,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带入最有生气、最有情趣的语文艺术活动中,在这方面,我做过些许探索与实践。
一、利用教材巧設课堂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所选课文无不体现出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多变。按不同文体,巧设课型,在寻求艺术性中,再巧妙点击个性,使语文教学多元化,快乐化。如词语、成语、熟语、俗语等趣味语文课、诗歌朗诵课、读书笔记交流课,剧本文学表演课、漫画赏析课、歌词点评课、广告设计课、想象绘画表述课、聆听故事表达课、社会问题讨论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可以有多广阔。抓住文体巧设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就能让学生收获快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借助网络信息拓宽视野放飞思路
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也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犹如泉涌,不断迸发智慧的泉源。这就是说:信息是你思路的灵感来源。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可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
三、合作探究阅读名著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当然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分享阅读的成果,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四、激励质疑,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要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有的教师经常会把他们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现在我们不仅要改变我们的这些错误认识,还要利用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们要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如主题、立意、写法、语言等学习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文章一个个的亮点,而学生能提出这一道一道的题目,正是我们授课时把亮点传递给学生的最佳机会,是一个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由于我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使得学生上语文课敢于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的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五、尊重信任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习困难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那些学习困难生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六、走出误区重新定位求实务新
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的充分展现。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在我们听的语文公开课上,由于文本中那动人的情节、华美的辞章、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的开课教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的冲动,因此,旧的教师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就促使教师把学生投之九霄云外,在学生面前扮演一番渊博的师长角色,天马行空,尽展自己的风采,迷惑了纯真的学生,甚至蒙蔽了听课的领导。殊不知,课后一调查,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他们却一无所获。因为这博古通今,口若悬河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了学生一片叫好声与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又哪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呢?可怜我们有的教书匠还沉迷于自己的“成功”课堂,而沾沾自喜呢。
让我们在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中,快乐教与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它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於德甫《我对自主学习的自主解读》[J].《语文教学之友》,2012,10(2):11-12.
[2]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之友》,2010,19(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