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末明初诗僧释妙声考论

2018-03-27高军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

高军

摘 要: 释妙声是元末明初著名诗僧,以现存材料为依据,可考证出其生平的一些基本事实。在元代“释道文人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其诗歌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士大夫文学的审美风味,一无传统僧诗“蔬笋气”之弊。

关键词: 元末明初诗僧 释妙声 文人化

释妙声(1609—1384?),字九皋,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元末明初诗僧,《四库全书》收录有《东皋录》三卷。其诗名虽然不如元代“诗禅三隐”(觉隐本诚、天隐圆至、笑隐大訢)、来复、释英等显赫,但对其人其诗进行研究,自有充实一代僧诗史的意义,对整体把握元代诗僧文学创作风貌不无补益。文章尝试依据现有文献材料厘清妙声生卒、交游、行履等三个问题,并对其诗歌创作文人化的特征进行简要论述。

一、释妙声生平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释妙声的生卒年

妙声《故慧辩普闻法师塔铭》记载慧辩普闻“(洪武)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示疾,临终不及他事,惟力疾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一夏”,据此可知慧辩普闻生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609)。文章之后又写道“余长师一岁,相知为最深”,[1]632则妙声生于至大元年(1608)。妙声的卒年不可确考,相关的研究著述多付之阙如。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以为妙声或卒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七十二。因为其《东皋录》卷中《善庆庵记》里有“国朝洪武十二年己未”句,“为集中纪年最晚者”,[2]此说不确。《东皋录》中纪年最晚的当为卷中的《周玄初祷雨诗序》。序文中妙声回忆自己洪武二年(1369)为道士周玄初赋《来鹤亭诗》的旧事,而后写道“去今十五年矣”,[1]599则序文作于洪武十七年(1384)。《四库全书总目》又说妙声“所作诗文,缮写藏之山房。洪武十七年,其徒德瓛始刊行之。”[3]467故妙声或卒于洪武十七年。

(二)关于释妙声的交游

妙声交游的对象可分为文人学士和释教中人两类。《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妙声“与袁桷、张翥、危素等俱相友善”,[3]1467根据《东皋录》中的相关诗文作品,略可大致窥见妙声與三人交游的情况。《吴中人物志》云:“(妙声)年十九以诗谒袁伯长学士”,[4]164袁伯长即当时著名的馆阁文臣袁桷。诗作见于《东皋录》卷上,题曰《奉上袁侍讲伯长二首》,诗后附有袁桷的两首答诗(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十二收录了这两首诗,题曰《次韵吴门声上人》)。[1]583-584这四首诗是现存唯一的二人诗歌往还的文献,但妙声彼时并非十九岁。根据题目可知,诗作于袁桷任侍讲学士以后。妙声诗中的“夜分莲炬归鳌署,晓拂炉烟侍玉宸”句和袁桷答诗中的“羡君解衣浣流水,愧我束带陪禁宸”两句都表明此时袁桷正在侍讲学士任上,他于至治元年(1321)迁侍讲学士,泰定元年(1324)辞归,妙声以诗拜谒当在此时间段内。已知妙声生于1308年,此时他的年龄在十四岁到十七岁之间。《东皋录》中的《遣兴次张翰林韵》[1]585与张翥《蜕庵集》[5]中的《授钺》①一诗韵脚全同,且内容相关,当为二人互相唱和的作品,这是二人交往的唯一直接材料。妙声和危素的交往仅可从《危学士赠渭上人诗序》中得到线索,洪武三年(1370),妙声被召至京师“得与先生聚旬日”。[1]605

和妙声有来往并且和当时诗坛有关联的释教中人有来复、衍道原、心觉原。

来复(1319—1391),字见心,号蒲庵,元末明初著名诗僧。有《蒲庵集》,又辑录友人投赠的诗文为《澹游集》。《澹游集》中收录了妙声的《送演藏主归浙东》和《次韵游石湖五首》(《澹游集》题作《次韵奉和见心和尚游石湖五首》),并在诗后附有来复的原诗《游石湖兰若诗五首》。[6]《送演藏主归浙东》中有“十年不见怨飞鸿,几度相思隔江水”[1]576句,可知二人相交之深。

衍道原(1309—1351),名宗衍,吴(江苏苏州人)人。至正初年,住石湖楞伽寺,江南名士多与游。后主嘉禾德藏寺,才辩闻望,倾于一时,有《碧山堂集》三卷行世。与妙声渊源颇深。《衍道原送行诗后序》云:“余长道原一岁,有先世交契之好。其就外学也,盖尝同师。迨学出世之道也,而又同教讲席问辨。其相资也深,出处周旋;其相知也尽,盖有师友之道焉。”[1]604二人交情之深可见一斑。

心觉原,生卒年不详,名明心,治平寺僧。后住持虎丘寺,有《宜晚堂诗集》,与妙声交谊甚笃。《东皋录》中和心觉原相关的诗文作品有《送心觉原之天台》[1]569《心觉原宜晚轩》[1]571《过石湖怀心觉原》[1]587《心觉原天台惠众江湖疏》[1]643《心觉原崇明奉圣山门疏》[1]645。

(三)释妙生平行履述略

妙声一生的行履,文献中的记载并不详细。《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妙声生平:“妙声,字九皋,吴县人。元末居景德寺,后居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与释万金同被召,莅天下释敎,”[3]1467而后“顾问称旨,赐金还山”。[4]164这些记录提供了妙声生平的大致轮廓,结合其他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和《东皋录》中的相关作品,可将妙声的行迹描述得更为具体。四库本袁桷《清容居士集》中的《次韵吴门声上人》诗,“翠樾经院多高人”句下小注云“景德寺有翠樾方丈”,[7]则妙声此时身在吴中景德寺。再根据前述诗歌创作时间可知,妙声出家在十七岁以前。之后驻锡常熟慧日寺,并住持平江北禅寺。②除此之外,元末他还曾住持吴中永定寺并一度居住在石湖(在今苏州市西南,吴县与吴江县之间)治平寺。姚广孝《永定寺重建海印堂记》:“元至正间九皋声公来董是寺,法席始盛。公通内外学,尤长于文章,能大弘法施。升堂讲教《妙法莲华经》,缁素耄稚学者数千人,庖供香灯毕具。于是永定名冠诸刹。”[8]文征明《甫田集》卷二十二《题东坡墨迹》云:“帖故有二纸,元季为吴僧声九皋所藏。九皋尝住石湖治平寺,以此帖亦有治平字。遂留寺中,且刻石以传,而实非吴中治平也。九皋既没,此帖转徙他所,而失其一。”[9]妙声晚年曾在吴江三高祠一带(在今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吴淞江畔)建东皋草堂隐居,遂自号东皋(子),又以东皋名集。③《次韵高尚朴初归草堂》一诗有“忧时双鬓白,去国一身轻”句,[1]583“去国”当指洪武三年(1370)应召进京,而后“赐金还山”事。故洪武三年之前,妙声已隐居东皋草堂,具体的时间应该是元朝灭亡前后。从妙声《遣兴次张翰林韵》诗中“汉主忧勤减膳频,谁令天下尚黄巾”,“天意未忘清庙祀,群雄休犯属车尘”等句可以看出,元末农民起义军向元庭发难时,他和张翥一样是站在元朝统治者一方的。尽管在洪武三年奉召进京,碍于形势写下“誓扶佛日行黄道,敢望皇恩下赤霄”(《次韵竺隐和尚朝京二首》)[1]588,“圣恩特许兼旬住,携得香烟满袖归”(《次韵答沈行恕京回之作》)[1]588等诗句表达对皇恩的感戴,但像“京华虽好只怀归,生怕缁尘化素衣。因览山川寻古迹,莫占星象动天威”(《次韵张叔平》)[1]589这样的诗句还是流露出了对新朝的顾忌与疏离。因此,政权的更替应是妙声隐居的重要原因,他隐居当在元朝行将灭亡之时,最晚在明朝建立后不久。

二、释妙声的诗歌创作

清代四库馆臣评价妙声的诗歌道“妙声与袁桷、张翥、危素等俱相友善,故所作颇有士风。当元季扰攘之时,感事伤怀,往往激昂可诵……在缁流之内,虽未能语带烟霞,固犹非气含蔬笋者也。”“蔬笋气”的提法肇始于苏轼《赠诗僧道通》诗中的句子“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本是借自僧人素食而加诸僧诗形象化表达。“由于僧人大都是素食者,所以蔬笋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苏轼所说的‘蔬笋气应该是指僧人在作诗时,由于受到特有的生活环境、习惯所限制和影响,过分执着于物象,而缺乏超然自得之气。”[10]这是“蔬笋气”的语源。四库馆臣在评骘历代诗僧的创作时,有无“蔬笋气”常是他们使用的评判诗歌创作高下的标准,其内涵已和苏轼所说略有不同。即使同样出自《四库全书总目》,语境不同,具体内涵也有差异。兹摘录如下以作参证,当对理解四库馆臣总结的妙声诗歌风格的所指有所助益:

1.居简此集不摭拾宗门语录,而格意清拔,自无蔬笋之气。(宋·释居简《北涧集》)[3]1405

2.其诗边幅颇狭,未能脱蔬笋之气。而短章絶句能善用其短者,亦时有清致。(宋·释道璨《柳塘外集》)[3]1411

3.造语新秀,絶无蔬笋之气,佳处亦未易及。(元·释善住《谷响集》)[3]1427

4.五言古诗实足揖让于士大夫间,余体亦不含蔬笋之气,在僧诗中犹属雅音。(元·释大訢《蒲室集》)[3]1436

5.其诗气骨磊落,无元代纤秾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元·释大圭《梦观集》)[3]1450

6.其诗不作禅语,絶无僧家蔬笋气。(清·释本昼《直木堂诗集》)[3]1635

引文中1、3、6是从诗歌语言层面對“蔬笋气”进行界定,其标志是摭拾禅语。2指诗僧境界局促,题材狭小为“蔬笋气”。4将诗歌品位、层次与士大夫相颉颃作为僧诗“无蔬笋气”的表现。5则是术语的移用,因江湖诗派的弊病和僧诗常见的局限类同,所以借“蔬笋气”来代指江湖诗弊。从四库馆臣对妙声与当时堪称文坛名宿的袁桷、张翥、危素的交游的强调,以及“所作颇有士风”的定性描述,“蔬笋气”的内涵与引文5中的相近,即是说其诗歌风味与士大夫类同而无僧诗一般性的弊病,这和妙声本人的文人化有关。“论者认为,北宋后期(神宗熙宁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相当于公元1086—1127年)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文人禅学化和‘释道文人化现象。如果我们认同这种看法,或许就可以说,这种现象在元代大有发展,而且出现强劲的势头。”[11]这种强劲的势头,一则体现在元代诗僧的巨大数目上,再则体现在诗僧生活和思想上文人性的加深。文人性的加深主要源于僧人与方外文人交往密切而引发的同化现象。在元代最为突出的例证是来复、善住等著名诗僧与文人的广泛交游,释良琦、释宝月、释福初、释自恢等僧人参与由顾瑛、杨维桢等文人主持的玉山草堂雅集,并和士大夫文人一同饮宴赏妓,歌舞流连。这些僧人的思想、情趣已与一般文士无异。妙声诗作中相当一部分是与包括袁桷、张翥、危素在内的方外文人酬赠的作品,这使得其自身的文人性、世俗性也不断加深,自然消蚀着“蔬笋气”,作品呈现出的完全是士大夫文学的情趣和风范。

妙声在“元季扰攘之时”所创作的“感世伤怀”之作,俨然是纷乱时局下传统文人士大夫式的忧时嗟世的叹悼,五言古诗《和感遇并杂诗》六首是典型代表。这组诗作胎息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诗哀叹民生、凭吊史事、感慨身世的不平之鸣的再现。妙声的和诗和原诗一样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明显不同于诗境逼仄,“气含蔬笋”的僧诗。其中第一首诗悲叹贫家生活的艰辛和吏胥的横暴,“岁歉儿苦饥,家贫母犹织。寒窗秉机杼,卒岁不成匹。里胥夜踏门,叫怒催絍织。蹇余晚归田,耕不如神力。一饭愧其人,安敢自皇息”,[1]567将诗人对生民疾苦的关怀和盘托出。然而,和传统士大夫文人一样,妙声秉持的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论诗宗旨,他在《三吴渔唱诗序》中评价郑伯仁的诗歌时说“宜有愤怼怨刺,而和平清适”。[1]597所谓“和平清适”,正是“温柔敦厚”的另一种说法。所以,诗中将本该有的对压迫者的谴责,转化为深刻的自责和惶愧,更显凄怆。“佛经贝叶未消去胸中奇气,故诗笔奇宕雄肆,取法杜陵,沉郁而壮”,[12]世道浑浊,使得妙声胸中氤氲着一股奇崛的不平之气,只能借诗笔一浇块垒。在组诗中他排比史事,“重华骨已朽,淳朴何时还”,[1]567“魏营问利国,孟子亦回车”,[1]567意在表现他对先圣及其道德精神的崇敬。而后“安得御风去,挥手谢人寰”,[1]567“横流竟莫返,举世无宁居”,[1]567“令天若可上,世上哪有人”[1]567则是浩叹史事后对胸中愤懑的直陈。最后一首诗中“沉叹和氏璧,掩抑嵇生琴。谁令抱奇蕴,恻恻多苦心”[1]567等句所表达的自身深沉的孤寂和悲抑,沉郁顿挫,有杜诗遗意。其中蕴含的情感上承陈子昂诗,而远绍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这种因时势引发的沉重痛感,显然和佛家的空寂观相左而更加迫近于儒家文士在人生失路时的心境。相似的沉郁之作还有《拟秋胡》[1]566《新坟行》[1]576。

《东皋录》中的诗歌大半为题咏之作,包括题画诗、题室诗以及少许吟咏景物的诗作。这些作品多写得清新隽永,饱含文人雅趣。题画诗是元代诗歌题材的大宗,“迄今容量最大的元诗集《元诗选》,收录题画诗2000多首。该书340位诗人中有题画诗者达三分之二”。[13]《东皋录》中相当数量的题画诗创作,尤其是像《杂题画》十九首[1]592-593、《题画》九首[1]591、《题画马》四首[1]574-575这样组诗的出现,体现了诗坛风会的影响。题画诗以表白对自然山水的赏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者为多,前者有《仙山图》[1]571《题高尚书九江暑雨图》[1]572《题岳阳楼图》[1]573《题商德符山水》[1]574《题黄子久山水》[1]581,后者有《村居图》[1]570《漉酒图》[1]570-571等。其佳者如《题高尚书九江暑雨图》:

“尚书画山山巃嵸,九江秀色开森茸。况当五月暑雨交,云气滃勃川光动。五峰削出青如莲,绿树仿佛闻零猿。犹瞻谢朓青山宅,不见米家书画船。何人出门面山立,头上乌纱翠痕湿。谁唤山东李谪仙,来观瀑布三千尺。于今戈戟乱如麻,使我披图一永嗟。欲买沃洲归共隐,江山如此属谁家?”

《九江暑雨图》为元代色目画家高克恭的名作。诗人首先状写画中之景,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树木、人物等静态景象自不必说。山间云气缥缈的动态景观的还原,猿啼的听觉想象,还兼顾人物乌纱帽被雨打湿的细节,笔致细腻,赋予静态的、平面的绘画艺术灵动的趣味,为画作增色不少。在元末山河板荡的局势中,这样的景致直接促发了诗人归隐的愿望。归隐心态使妙声偏爱对隐居图绘的题咏,如《村居图》。又以陶渊明为隐士风范的象征,所以有《漉酒图》《题王弘邀渊明图》[1]574之作,这些作品最终都落实到“怀哉古逸民,披图发孤咏”[1]570、“共醉茅檐下,此生亦已足”[1]571之类的对隐居的心理认同上。隐居心态又与优雅宜人的居住理想相关,故其诗歌当中题咏轩室的作品特多,《纯煦轩》[1]570《兰雪斋》[1]570《松石室》[1]570《静寄轩》[1]571《李氏慈竹轩》[1]572《饮绿轩》[1]574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兰雪斋》云:

“阶前春雪埋,阶下幽兰生。兰芳雪正消,流水循除鸣。馨香既飘越,月露浩已盈。长想读书处,散帙有余清。”

诗人所写,未必是眼前实景,当是借“兰雪”的名目而有所发挥。“幽兰”“芳雪”“流水”“皓月”等意象集合,营造出幽雅的清夜景致。这样的所在,是读书佳处。包括本诗所写的“兰雪斋”在内的其他轩室,都是文人居家理想的物化,其中凝结着文士的高雅情趣和品位。从这些作品中不难见出妙声文人化的生活理想,他晚年隐居东皋草堂,正是其择清静幽雅之处隐居的心愿的达成。

妙声咏物的作品有《荷花咏》[1]568《水仙咏》[1]569-570《杨花咏》[1]581-582《对雪》[1]579《落花叹》[1]577《雨中观荷》[1]582,多借自然物象表达淡淡的无奈与愁思,“歌长路且回,使我一咨嗟”(《荷花咏》),“怀人岂无意,路远欲何如”(《水仙咏》)“不愁花落总如泥,但惜人生不如故”(《落花叹》)沉痛哀婉,有古乐府风致。写景之作有《次韵游石湖五首》[1]585《东皋杂兴》[1]591-592《吴江夜泊》[1]592《吴山晓行》[1]592,写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东皋录》中还有一些赠答唱和的应酬之作,文学价值不高。从妙声诗歌的题材偏好和诗中所传达的意趣中,已不难体察出其人其诗文人性的特征。他是元代诗僧文人化颇具代表性的案例。

注释:

①《授钺》:“天子临轩授钺频,东南何处不红巾。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烈士精灵虹贯日,仙家谈笑海扬尘。只将满眼凄凉泪,哭尽平生几故人”(《蜕庵集》第62页)。《遣興次張翰林韻》:“汉主忧勤减膳频,谁令天下尚黄巾。近闻李广军威振,复道张骞使节新。天意未忘清庙祀,群雄休犯属车尘。史臣拟草河清颂,还属词林第一人。”两诗用韵相同,内容都和元末农民起义相关。

②《同治平江县志》(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9),332页)卷五十一《艺文志一·著述》收录了妙声的《东皋录》,以为“平江北禅寺”为当时岳州平江县(今湖南平江县)境内的北禅寺。但《东皋录》全集不见与平江县有关的作品,而以与吴地相关者为多。名为“北禅寺”而又与“平江”有关联者,还有苏州北禅寺。元代苏州属平江路,据王鏊《正德姑苏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四库全书》(493),507页),“齐门内”有北禅寺,妙声所主者,或为此寺。

③妙声《东皋杂兴》其一:“三高祠西湖水东,浦口水与长桥通。人言此中可避世,来结茅斋如已公。”从中可知东皋草堂的方位。由《答弥仲纶》:“老去才情浑短尽,空劳雪茧到东皋”,《衍道原送行诗后序》:“今余且老,居僻处”,《祭谋仲谟文》:“我老且病,退休湖阴”,可知其隐居东皋草堂时确为晚年。“东皋(子)”作为名号在《东皋录》中出现过两次,《赠履生》(有序):“吉贝裁成亟缚屣,东皋与尔同生死。”《定轩记》:“东皋子曰:‘允常之题,奚病?”

参考文献:

[1][明]释妙声.东皋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明前期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92.

[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明]张昶著,陈其弟校注.吴中人物志[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3.

[5][元]张翥.蜕庵集[M].四库全书(第12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元]释来复.澹游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6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33.

[7][元]袁桷.清容居士集[M].四库全书(第12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0.

[8][明]崇祯吴县志[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续编(第17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418.

[9][明]文征明著,陆晓东点校.甫田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309.

[10]许红霞.蔬笋气意义面面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4):104-105.

[11]邓紹基.元代僧诗现象平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3):67.

[12]李圣华.从方外到方内,味趋大全——明初僧诗述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2(2):47.

[13]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