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骥德《曲律》对王世贞《曲藻》的继承和发展
2018-03-27徐红玲
徐红玲
摘 要: 王世贞《曲藻》是戏曲理论研究著作,其文有引用前人言论,但不乏自己首创,影响甚大。后人多有徵引其见解者,王骥德便是其中之一。《曲律》主要从戏曲源流、曲调风格、曲词风格以及作家作品等方面继承与发展《曲藻》言论。正是对前人的兼容并蓄及自身的创新发展,使得《曲律》成为一部较全面、系统的理论著作。
关键词: 《曲藻》 《曲律》 继承 发展
“《曲律》虽然自成一派,但却又有广泛的继承性,具有旁征博采、综合集成的特征。如在戏曲家方面:理论的创新精神主要得力于徐渭;对人情论的叙述显然汲取了汤显祖的精神;对声律和‘当行的研究继承了沈璟的成就。”①可见成书于明天启四年(1624)的《曲律》善于对前人理论观点的吸收与整合。万历八年(1580)茅一相抽出《艺苑卮言》中论曲之语编入《欣赏续编》而成《曲藻》,此作对《曲律》深有影响,《四库提要》中说:“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②《曲律》在戏曲源流、曲调曲词风格、作家作品品评等方面均表现出对《曲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戏曲源流论
戏曲理论史上,曲家对于戏曲源流多有论述。自王世贞《曲藻》出,后有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张琦《衡曲麈谭》等,王世贞之后曲家论述戏曲源流时多受他影响。《曲藻》曰:“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③王世贞论述了曲与赋、乐府、词等不同文学体裁间的源流关系,同时指出曲的发展与人们的欣赏习惯有关,如词是人们对曲调声情婉转的渴求,而南曲是南方人的欣赏喜好的选择。但王世贞将南曲看作是北曲的产物则稍有偏颇。
王骥德《曲律》“论曲源第一”探讨了戏曲起源,认为曲是“乐之支”。于是将曲的发展追溯至上古歌谣,自《康衢》、《击壤》至《大风》、《瓠子》,上古歌谣的创作让音乐渐渐风靡。六代在沿用汉乐府声调的基础上,稍加藻艳,便与明代的曲略微相近。唐“以绝句为曲,如《清平》、《郁轮》、《凉州》、《水调》之类,然不尽其变”,曲在唐代的变化甚小。入宋而词大振,宋词与明曲益发相近,“然单词只韵,歌止一阙,又不尽其变。”④至金章宗时期音乐以北词为代表,如备受推崇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而此时期曲“声犹未纯也”。入元“入元而溢衍其制,栉調比省,北曲遂擅盛一代,顾未免滞于弦索,且多染胡语,其声近噍以杀,南人不习也。”⑤在王骥德看来,元代对戏曲体制,曲文的声调、音韵都有认真、详尽的研究,遂能盛极一时。但北曲伴奏多用管弦,演唱时声音急促,无法契合南人的欣赏习惯。曲发展到明代“又变而为南曲,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致”,南曲大盛,以致出现了“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的局面。⑥王骥德将曲作为乐之支做梳理,并阐释每个朝代的音乐与曲的亲疏关系,对每个时代流行的曲乐进行举例说明,使得论述更为详备充分。
张琦在《衡曲麈谭》之“作家偶评”中认为:“骚赋者,三百篇之变也。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有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作家如贯酸斋、马东篱辈,咸富于学,兼喜声律,擅一代之长,昔称‘宋词、‘元曲,非虚语也。大江以北,渐染胡语;而东南之士,稍稍变体,别为南曲,高则诚氏赤帜一时,以后南词渐广,二家鼎峙。”⑦可见张琦受到王世贞戏曲源流轮的影响,此段引文除了对“元曲”及“南曲”的处于南北对峙状态的阐述外,前半部分几乎是原封不动引用王世贞的话。
二、曲调风格论
南北曲调风格特征,李开先在《乔龙溪词·序》中认为:“北之音调舒放雄雅,南则凄婉忧柔,均出于风土之自然,不可强而齐也。故云北人不歌,南人不曲,其实歌曲一也,均有舒放雄雅,凄婉优柔之分耳。”⑧徐渭认为:“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谓‘其声噍杀以立怒是已;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⑨北曲舒放雄雅,听后使人神气鹰扬;南曲凄婉优柔,让人失魂落魄而不自知。
王世贞论述南北曲风格时,在《曲藻·序》中说:“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虽本才情,务谐俚俗。”⑩《曲藻》正文亦有对南北曲风格的论述:
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宜粗,南气易弱。此吾论曲三昧语。{11}
王世贞从多方面探讨了南北曲的差异。“劲切雄丽”、“清峭柔远”是从总体上概括南北曲风格的差异;“调促”、“调缓”是从唱法的差异论述南北曲在“声情”与“辞情”上存在多与少的问题;“北力在弦,南力在板”主要从南北曲演奏方法上探讨南北曲的差异,北曲主要是弦索乐器,南曲则是以鼓板来控制奏曲的轻重缓急,从而造成“北气易粗,南气易弱”。
《曲律》在“总论南北曲第二”全面承袭王世贞观点,只是在“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处与王世贞的观点完全相反,应是王骥德笔误。王骥德在继承之外还独创性地阐发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曲之南北,自古已有之。首先,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将南北曲差异追溯至上古歌谣,塗山女子所作之谣及有娀所作之歌证明曲分南北,又列出“《击壤》、《康衢》、《卿云》、《南风》,《诗》之《二南》,汉之乐府,下逮关、郑、白、马之撰,词有雅、郑,皆为北音也。”而“《孺子》、《接舆》、《越人》、《紫玉》,吴歈、楚艳以及今之戏文,皆为南音也。”{12}
其次,王骥德在论述南北曲风格时,总结前人之论说。从音乐差异的角度论述“晋之东,其辞变为南、北,南音多艳曲,北俗杂胡戎。”{13}从地域角度论述“晋、宋、六代以降,南朝之乐,多用吴音;北国之乐,仅袭夷虏。”{14}从声调的角度论述“南辞主激越,其变也为流丽;北曲主忼慨,其变也为朴实。惟朴实,故声有距度而南借;惟流丽,故唱得宛转而易调。”{15}继而才谈论到王世贞对于南北曲风格的一个转述。王骥德对于曲调风格的论述,运用广阔的视野、纵观古今的方式、多角度论述,对前人观点的吸收与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
三、曲词风格论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能,其弊起于《香囊記》。《香囊》乃宜兴老生员邵文明作,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二书语句匀入曲中,宾白亦是文语,又好用故事作对子,最为害事。”{16}明代戏曲创作,雕章琢句、炫耀才学创作方式蔚然成风,这不仅给阅读理解上造成困难,最主要的是当戏曲用作场上表演时更存在障碍。
王世贞的曲词风格观念,可表现在他对作品及作家的评论中。王世贞认为“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将《西厢记》曲词分为“骈俪中景语”、“骈俪中情语”、“骈俪中诨语”、“骈俪中佳语”。王世贞被视为词藻派于此中欣赏习惯不无关系,但派别的划分过于片面。他评论高则诚曰“则成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17}可知王世贞认为剧作的成功不仅在于字句雕琢之工、使事用典之美,更在于曲词要体贴和反映人物的情感,反应幽微细腻之处,摹拟事物的情状要栩栩如生。王骥德亦承袭此观点。
首先,《曲律》“论家数第十四”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二记可见。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一体。近郑若庸《玉玦记》作,而益工修词,质几尽掩。夫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一涉藻缋,便蔽本来。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不胜其靡,此体遂不能废,犹古文,六朝之于秦、汉也。大抵纯用本色,亦觉寂寥;纯用文字词,复伤雕镂。”{18}王骥德论述曲开始只有本色,《香囊记》成为文词派的滥觞,至《玉玦记》则益发追求词藻的华丽工整。王骥德认为曲词应摹拟事物的情状和变化,反映人物的性格想法,要婉转细腻。曲词过于藻艳将掩盖剧作所要表达的内容,失其本质。王骥德既继承了王世贞“体贴人情、委曲必尽”的创作理念,又剖析文人创作的弊端。王骥德在继承王世贞的观点之外对曲词的发展有着高屋建瓴的认识。他分别评价了《拜月》、《琵琶》和《玉玦》曲词风格间的差异,并认为“故作曲者须先认其路头,然后可徐议工拙。至本色之弊,易流俚腐;文词之病,每苦太文;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之而已。”{19}戏曲创作要先认清的本质,并把握雅俗深浅的尺度。
其次,《曲律》“论俳谐第二十七”论滑稽之语:
俳谐之曲,东方滑稽之流也。非绝颖之姿,绝俊之笔,又运以绝圆之机,不得易作。着不得一个太文字,又着不得一句张打油语。须以俗为雅,而一语之出辄令人绝倒,乃妙。元人《嘲秃指甲》词:‘十指如枯筍,和袖捧金尊。搊杀银筝字不真。揉癢天生钝。纵有相思泪痕,所把拳头搵。《中原音韵》及弇州皆极赏之,然首语及‘揉癢天生钝句尚觉着相。{20}
王骥德强调创作需备敏捷的才思、俊丽的文笔,且要圆润流畅、机敏灵巧的构思,曲词要俚俗适宜。他论曲词之诙谐滑稽,肯定元人词时,还提出创作须化俗为雅才能达到“一语之出辄令人绝倒”的方法。
四、作家作品论
《曲律》的第三十九章《杂论》分上下两部分,共一百二十二则,系作者多年陆续增补而成。他的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对戏曲史、戏曲批评和作品作家的评论。杂论不像前三十八章结构谨严,看似零散,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可以看做是王骥德对全书内容的一个补充,其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
作家的品评是两人对王九思的评论。王世贞《曲藻》论:“敬夫有隽才,尤长于词曲,而傲睨多脱疎。……敬夫与康德涵俱以词曲名一时,其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21}王世贞赞美王九思的才智,称其尤善词曲。王九思和康海闻名于词曲,但康海姚稍逊一筹,甚至认为王九思的声价不在关汉卿和马致远之下。
王骥德对此番言论提出辩驳,《曲律》“杂论”如是说:
王渼陂词固多佳者。何元朗摘其小词中“莺巢湿,春隐花捎”,“以为金、元人无此一句”。然此词全文:“泠泠象板粉儿敲,小小金杯绿蚁飘,重重画阁红尘落。……”除“莺巢”句,下皆陈语,后三句对复不整。又云:《杜甫游春》剧,“金、元人犹当北面”。此剧盖借李林甫以骂时相者,其词气雄宕,故陵厉一时;然亦多杂凡语,何得便与元人抗衡。王元美复谓其声价不在关、马之下,皆过情之论也。{22}
王骥德肯定王九思的词多有佳作,但指出王九思的词多因袭前人,无所创新。《杜甫游春》一剧虽然在骂奸相时词气雄宕,但是词中夹杂俗语还是无法与元人抗衡。另外对于王世贞评价王九思的声价不在关汉卿和马致远之下,王骥德认为是“过情之论”。
作品的品评,《曲律》第三十九章“杂论”中论:“《明珠记》本唐人小说,事极典丽,第曲白类多无蔓。仅【良宵杳】一套,不特词句婉俏,而转折亦委曲可念,弇州所谓其行浚明给事助之者耶。然引曲用调名,殊不佳;【尾声】及后【黄莺儿】二曲俱俚率不称,若出两手,何耶?。”{23}此番言论显然针对王世贞提出的:“《明珠记》即《无双传》,陆天池采所成者,乃兄浚明给事助之,亦未尽善。”{24}
曲家对《明珠记》多有评价,《远山堂曲品》将《明珠记》放入“雅品残搞”中,祁彪佳视此剧为上乘之作。徐复祚《曲论》曰:“《明珠》却绝有丽句,闻非一手所成,乃兄给事粲亦助之,当不谬。其声价当在《玉玦》上。”{25}凌濛初《谭曲杂札》论:“《明珠记》尖俊宛展处,在当时固为独胜,非梁、梅辈派头。闻其为乃兄仪部点窜居多,故《南西厢记》较不及远甚耳。”{26}吕天成《曲品》说:“明珠:无双事奇。此系天池之兄给谏陆粲具草,而天池踵成之者。抒写处有景有情,但音律多不叶,或是此老未精解处。然其布局运思,是词坛一大将也。”{27}甚至近人吴梅先生《顾曲麈谈》说:“天池曾作《明珠记》《怀香记》等传奇,词华精妙,追踪临川。”{28}前代曲家对《明珠记》为两人合作的观点大概均来自王世贞,对此剧评价多溢美之词。王骥德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既夸赞《明珠记》故事典丽,曲子宾白简练不枝蔓,赞【良宵杳】套曲曲词婉俏、婉转委曲之外,而对于曲调名以及【尾声】、【黄莺儿】两首曲子也表出现了不满意的态度。王骥德就王世贞的“亦未尽善”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甚至认为这样不够完美的作品还是出自两个人的手,是不合情理的。
《曲律》对《曲藻》中观点所采用的态度和方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已有观点进行延伸,让其成为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或者对《曲藻》中之偏颇之处予以反驳并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曲律》对《曲藻》的继承,一方面体现了《曲藻》理论的价值,另一方面使得戏曲理论更加完善。
注释:
①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②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4491.
③⑩{11}{17}{21}{24}王世贞,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7,27,25,27,37,34.
④⑤⑥{12}{13}{14}{15}{18}{19}{20}{22}{23}王驥德,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曲律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55,55,55—56,56,56,56,57,122,122,122,163,152.
⑦张琦,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顾曲麈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68-269.
⑧李开先,著.卜健,笺校.乔龙溪词序 李开先全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436.
⑨{16}徐渭,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南词叙录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45,243.
{25}徐复祚,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39.
{26}凌濛初,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57.
{27}吕天成,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31.
{28}谢振东,鸣迟,编.吴梅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06.
参考文献:
[1]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王世贞,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4]张琦,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顾曲麈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5]王骥德,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6]李开先,著.卜健,笺校.乔龙溪词序李开先全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7]徐渭,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8]凌濛初,著.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9]吕天成.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10]谢振东,鸣迟,编.吴梅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11]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2]郦著.王世贞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100.
[13]范辉.王骥德《曲律》戏曲叙事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5.
[14]马敏.王世贞《曲藻》研究[D].兰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