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诗举要》的选诗标准及其体例探究

2018-03-27邰旻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

邰旻

摘 要: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编选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选本。其最初的编选动机是“备学者习肄”,因而名曰“举要”,多选经典作家的作品。《唐宋诗举要》的选诗标准主要是:诗歌题材多样,诗体丰富,推崇唐诗,偏爱大家,注重艺术手法,内容积极入世。此书的编选体例,包括诗体解读、诗人小传、注释、集评等方面。它在诗学史上的意义:提供了一部合适的唐宋诗学习教材;建构了唐宋诗的经典地位;为诗歌阐释树立了典范;对部分诗歌的理解更为准确。

关键词: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 选诗标准 体例探究

一、《唐宋诗举要》的编选宗旨

该书编选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初是高步瀛在大学授课期间所编纂的讲稿。书名曰“举要”,即举其大要,陈其主旨大略。与该选本同时问世的《唐宋文举要》,就在前言中明确提出其编选宗旨:“备学者习肄”[1]1,而《唐宋诗举要》的编选宗旨亦是如此。

《唐宋诗举要》为高步瀛心血之作,具有双重使命。它既作为教材用于学科教育,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学术价值,为该学科奠定夯实的基础。将自编讲义用作教材,相较传统教科书而言,更具个性化与针对性,它不仅是高步瀛专业知识与学术修养的体现,更承载了他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学科教育信念与理想。“唐宋文学”是当时开设的一门新课,高步瀛在教学时只能一边授课一边编写讲义,因此每教授完一个学程,他都可以结合讲学效果对讲义进行改动,在讲义修订过程中,该课程也由开设一步步走向成熟。因此,《唐宋诗举要》在编写过程中,高步瀛也是遵循由浅入深的准则,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学科知识为目的,同时,他广罗各家评论,精心注释,费心收集、概述前人观点,并有条理地为学生呈现出来。这一编排方式,既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又是讲义独特的体例特点。

二、《唐宋诗举要》的选诗标准

所谓选本,是指“按照一定选择意图和选择标准,在一定范围的作品中选择部分作品编排而成的作品集”[2]1。关于《唐宋诗举要》的选诗标准,本文从以下角度分论:

(一)大家为主,兼及名家。

祁欣先生曾说:“《唐宋诗举要》只选大家名家,精注详考,广征博引。”[3]138从选诗数量上看,名家大家的作品占绝对优势,入选诗歌前六位如下:杜甫148首,李白68首,苏轼55首,王维52首,黄庭坚39首,陆游25首。此外,五言长律所录十首诗全部来自杜甫,其他作家无一选录。

对于唐宋时期的其他名家,高步瀛也有所涉猎,通过几首代表性诗作反映创作情况,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拓宽诗学思路。如提到严武,学生往往联想到他是一介武夫,能征善战,而忽略他善于作诗的特点。实际上,他常与杜甫以诗歌唱和,全唐诗中选录其六首作品,《唐人万首绝句》《唐人绝句精华》《唐诗别裁集》均选录其诗作,可见中唐时期的武将严武虽不以诗歌著称,但他的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因而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选录了严武的一首七言绝句《军城早秋》[4]809。该诗从内容上看,展现严武大将风采;从艺术上看,全诗气势雄伟,落笔雄健,风格矫然,格调高昂,不愧为边塞诗中的佳作。

(二)肯定宋诗,推崇唐诗。

唐宋诗之争是清代诗坛非常突出的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步瀛舍弃了众多唐宋诗选本,积极参与清末民初诗学建构,這是值得后生学习与肯定的。高步瀛在选编时努力持有自己的见解,尽量弱化诗坛长期以来存有的尊唐贬宋偏见的影响,从上文数量比较看,选诗数量最多的六位作家三位来自唐代,三位来自宋代,可见其对宋诗的肯定。在点评时,高步瀛也通过独立判断与思考,给予宋诗客观中肯的评价。

对比高步瀛选录唐宋诗数目,唐诗619首,宋诗197首,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肯定宋诗的同时,对唐诗更为推崇。究其原因,一是从作者出身看,作为桐城派弟子,他继承了学派推崇唐代文学的思想传统;二是从选文来源看,高步瀛选诗时主要参考了王士祯的《古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和姚鼐的《今体诗抄》,因而在其选诗参考范围中,唐诗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三是从选诗初衷看,高步瀛授课讲学是为了挽救国学,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他在选诗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唐代文学复兴的精神。

(三)积极入世,不避出世。

高步瀛潜心学术之余还心怀天下,是一位爱国志士,鲁迅称赞他“行不违其所学”[5]58。高步瀛在编选《唐宋诗举要》时,本着挽救国学的初衷,因而积极入世的爱国之情也反映在编选的艺术标准里。他选录数量最多的杜诗,大多表现民生疾苦,感慨身世凄凉。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步瀛虽闭门不出,但仍心忧天下,曾作《丁亥杂诗》,足以表明先生心志。在《唐宋诗举要》中,我们也能看出高步瀛选录的不少具有出世思想的诗作,这可能是他逃避现实的内心写照。苏轼本属豪放派诗人,诗作大多表现乐观开朗、积极豪迈的心态,不过高步瀛在选录时偏向其消极低沉之作,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表现他担心再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所以在这只洁身避祸的野雁身上留下自己的寄托。再如《寒食雨两首》《鱼蛮子》《石鼓歌》等诗作都很极具出世之感。高步瀛还选录了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消极避世之作,带有明显的出世之心。

(四)文质兼美,偏于艺术。

高步瀛在选录诗歌中,对于作品内容和作品形式都给予了重视。他不仅大量选录爱国诗作,而且还进行了详细的注释与点评,在题解中详细介绍历史事件、战乱背景,可见其将诗歌内容放在重要位置以及编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也是《唐宋诗举要》关注的重点。高步瀛对于诗歌艺术性的重视比起内容要更胜一筹,这主要反映在对于诗作的选录和点评用力颇深,涉及点细致,包含面丰富。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作品的选录数量高居榜首,所选作品大多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表达内心情感,或闲适,或忧郁,或旷达,或无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鸟鸣涧》,陆游的《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秋夜寄怀》等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诗作点评方面,很多地方都侧重对于诗歌艺术性的赏析。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佳作甚多,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步瀛在点评时则跳过内容,单侧重其艺术手法:“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4]262再如选录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秋夜寄怀》,但是高步瀛对于作者的爱国情感没有做进一步的阐述,而是仅从艺术角度评价其“淡雅有中唐气味”[4]531,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品的思想性。

三、《唐宋诗举要》的体例

邹云湖曾指出,“一部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学选本大致由这么三个部分组成:选本的序跋部分、选本的入选作品部分、选本的批注和评点部分”[2]310。《唐宋诗举要》的体例严谨,完全包含了以上三个组成部分,具体分为:诗体解读、诗人小传、注释、集评等部分。每一部分都彰显出一定的特色。

(一)诗体解读。

《唐宋诗举要》作为教材,体现了按体编排的方式,全书共八卷,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绝句等六大诗体。这样的编排方式便于教学,也是对诗法教学传统的继承。高步瀛在每种诗体之前都进行了介绍,以此引出所选录的诗歌。

1.探求诗体之源

诗至唐宋,已渐趋成熟,但高步瀛的介绍却着笔于体裁的起源。如介绍五言律诗时,高步瀛说:“自休文论诗,倡言声病;子山有作,音调益谐。逮至唐賢,遂成律体。[4]470”寥寥数语,说明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再如介绍五言古诗时,高步瀛首句即:“五言古诗,当探源三百篇而取法汉魏。”[4]1指出五言古诗的源头是《诗经》。

既然高步瀛重在追本溯源,为什么《唐宋诗举要》中完全没有提及我国古典诗歌起源的四言诗呢?其原因在于:四言诗发展到唐代,已经逐步走向衰亡,不再是诗人常用的诗体,除了皇家祭祀等隆重场合外,其他较少使用。显然,四言诗已退出文人墨客创作的范围,不再适应当下的时代环境与审美需求,所以从“备学者习肄”的编选宗旨出发,高步瀛省去了对四言诗体的编排。

2.展现诗体的发展流变

高步瀛在介绍诗体时并未局限于唐宋两代,而是放眼整个文学发展历史,追踪其成熟过程,展现其发展流变,以历史视角给后学解读。如在介绍五言古诗时,高步瀛溯源至《诗经》,肯定古诗十九首的价值。他认为写作五言古诗应该学习汉魏时期,并介绍了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特点。随着五言古诗的发展流变,梁陈时期日益绮丽,这种风格一直沿袭到唐初,但随后发生了两次转变,一是陈子昂作《感遇》,再现建安风骨;二是李白、杜甫的出现使得诗风为之一振。《唐宋诗举要》以分体编排的体例形式突出诗体学习的要求,通过对诗体的介绍勾勒出各体的简明发展过程,展现了诗人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意义,从而完整地展现该诗体的发展流变史。

3.总结诗体的特点

高步瀛向后学总结了不同体裁的特点,提醒后学应该使用不同的风格进行写作。如介绍绝句这一体裁时,开头第一句即“绝句当以神味为主”,虽然“其中神之远近味之厚薄亦有不同,而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则一也”[4]750,在绝句这一体裁写作中赋予“神味”的特点,将二者紧密联系,并阐述具体缘由:“盖绝句字数本既无多,意竭则神枯,语实则味短,惟含蓄不尽,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焉,斯为上乘矣。”[4]750无论五绝还是七绝,字数均受限,给诗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含义表达不到位则缺乏神韵,语言过于朴实则缺乏韵味,因此只有保持含蓄蕴藉,才能留下想象空间,可堪称上乘之作。因而创作中,诗歌的“神味”便尤为重要,以此表现内容与情感,提升韵味,留下回味空间。

(二)诗人小传。

高步瀛在介绍诗人时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一是名、字、籍贯;二是仕途经历;三是对诗人诗作进行点评。

1.考证诗人籍贯

高步瀛开篇直引诗人的名和字,如“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人。”[4]126而对于争议之处,高步瀛便查阅各种典籍,力图考证精确。在介绍韩愈时,高步瀛说:“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4]88看似简单明了的语言背后,却包含了大量的考据工作。仅书中所引用的资料就有:《左传》《战国策》《武昌宰韩君去思碑》《韩文公神道碑》《新唐书·韩愈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韩公行状》《旧唐书·韩愈传》《韩文考异》,这些资料上至先秦,下至唐宋,既有史书列表,又有碑文刻石,丰富广博,考据翔实。其他凡是有争议的地方,高步瀛均按照此方法进行考证,如陈子昂、杜甫、李白等,体现了他严谨踏实的考据功底。

但是高步瀛并非仅仅将考据内容简单堆砌,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比较真伪,找出证据证实自己所得出的结论。以韩愈为例,通过比较得出“南阳”不是“修武”之结论;再大胆用“断无此理”来否定朱熹的推断,而根据韩愈自己在文中署名“昌黎韩愈”以及生活在同时期李翱“云昌黎人”,推断出《旧唐书韩愈传》的判断是正确的。尽管现在对于韩愈的籍贯存在异议,但是我们不能否定高步瀛在考据时所付出的努力。

2.记叙游宦经历

作家的仕途经历往往对其创作产生较大影响,高步瀛对于每位诗人的游学、仕途都进行了或简要或详细的记叙,如陈子昂的官宦生涯:

光宅年间,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拜麟台正字命,迁右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闻其富,诈诬子昂系狱中,以忧愤卒。[4]1

短短一段文字将陈子昂的生平生动展现出来,他因上书朝廷被武后赏识,提拔麟台正字,开始了短暂且坎坷的官宦生涯。圣历初年,因父亲年老辞官回去照顾,但父亲还是去世了,按照传统他坚持在家守孝。县令听说他很富有,便诬陷栽赃,以致被捕入狱,在狱中陈子昂郁郁寡欢,于忧愤中离开人世。文字简洁,但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以“春秋笔法”展开记叙,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

3.点评作品风格

在介绍了籍贯、生平、仕宦经历后,高步瀛将笔墨集中于展现诗人的诗歌创作水平上。介绍作品风格,基本以引用前人评论为主,综合列举几家观点,以便后学取各家之评论,从多层面了解诗人诗作。如评价苏轼的诗歌特点时,高步瀛引用四家的评论,从不同角度对苏轼诗进行点评:敖陶孙和刘克庄着眼气势,认为其诗千变万化,大气雄浑;方东树将苏轼的七言歌行与李杜韩并称,认为其作气势磅礴,而五言诗作普通平凡,并不出彩;吴闿生从思想评论,认为苏轼在说理中展现才识。

(三)注释与集评。

高步瀛以集注的方式,选择性地征引典籍和各家论说。他不局限于文学评论类著作,而是博览各类书籍,尤其在历史事实、地理风俗、政治风气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考据,展现了其深厚的考据功底。

1.注释内容广博详实

字词注释详细。高步瀛在注释时,不仅从宏观上点评诗歌的文学价值,而且在细节上也费尽心血,对于字词的注释极其详细。对于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高步瀛通过引用《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资料,进行注音和释义,以便于后学正音。

多层面收集材料。他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综合各家之说;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汲取民谣传说。对于同一个词语的注释虽多,但是却有条不紊,通常按照一定历史时间顺序编排,以期形成整体印象。如杜甫《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鸟”,作者对“头白鸟”进行了詳细的注释,从西晋的《续汉书·五行志》到唐代徐坚的《初学记·鸟部》,从唐代李延寿的《南史·贼臣侯景传》到明代杨慎的《升菴诗话》再到清代沈濂的《怀小篇》,按时代顺序呈现。其中还录入京都童谣:“城上鸟,尾毕逋”[4]212,可见作者眼界之宽,收集材料之丰富。

所列文献可信度高。我们从注释中可以看出唐宋代的文献资料所占比重十分大,而且大多优先排列,如注释唐诗首选《新唐书》《旧唐书》等,注释宋诗则首选《资治通鉴》《宋史》等,史书的真实性相对高,且这种由近及远的注释方式使得对作品的解释更具说服力。此外,高步瀛还注重引用墓志铭来作注,因为墓志铭大多是主人同时代的友人所作,对墓主生平事迹较为熟悉,可信度较高。

2.集评征引各家之言

该选本采用集评的方式,既有高步瀛自己的见解,又综合各家所评,或散见于诗句行间,或集中于诗歌末尾,这些评语集中反映了高步瀛的诗学观。

广泛征引大家评论。据统计有五十四位论家,共收录两千条左右评论。高步瀛在诗学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桐城派主张,因而其中选录最多的评论来自桐城派的吴闿生和方东树。但是,高步瀛并未囿于门户,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从中汲取精华。这里列出前五位评论家的评论数:吴闿生516条,方东树202条,杨伦119条,纪昀100条,仇兆鳌85条。可见他对于其他名家评论也大量汲取。

评论内容广泛丰富。或分析诗歌结构,或概括诗歌内容,或点评艺术特色。以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为例,有对内容的概括:“以上秋夜忆武陵”;有对意境的渲染:“文章神境”;有揭示作品深层含义:“起二局暗藏风字”。再如,吴闿生在评论时偏重于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色,在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中评论:“宕笔使局势开拓”“转”“再转”“起接超忽不平,一片奇气,其志意英迈,乃太白本色”[4]31,从结构入手,结构的一转再转反映出诗歌的豪迈之气,彰显李白本色。

四、《唐宋诗举要》的诗学史意义

《唐宋诗举要》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问世以来,受到读者的推崇与喜爱,影响了一批批学者,具有深远的诗学史意义。

首先,提供了一部合适的唐宋诗学习教材。《唐宋诗举要》最初是高步瀛在大学授课期间所编纂的讲稿,其意义离不开“教育”二字。该选本的选录思想有利于学生拓宽眼界,博采众长。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唐宋诗举要》更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甚至在研究生教学中作为教材使用。

其次,建构了唐宋诗的经典地位。优秀的诗歌选本是促进诗歌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步瀛大浪淘沙,从浩如烟海的唐宋诗中择优编辑成书,为普通读者了解唐宋诗歌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正如袁枚所说:“选诗如用人才,门户需宽,采取需严。”[6]222高步瀛凭借其高超的选录眼光与严格的选录标准,所选录的诗歌在今天大多成为口耳相传的经典名篇。

复次,为诗歌阐释树立了典范。集注、集评是该书的一大亮点,高步瀛选择性地征引了各种典籍和各家论说,他不局限于文学评论类著作,而是博览各类书籍,在历史事实、地理风俗、政治风气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考据,体现了深厚的考据功底。从注释看,高步瀛引经据典,严谨细致,为后学扫除障碍,可见一位教育者的用心良苦;从集评看,他精心采集前代著名学者的点评,从诗歌结构、内容、意境等方面深入剖析,使后学能够博采众长,开拓视野。

最后,对部分诗歌的理解更为准确。唐宋诗自诞生起,就被各家解读,见仁见智,难免会出现思想碰撞之处。高步瀛在广泛征集各家评点之时,也会阐述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提出创新性见解。据统计,《唐宋诗举要》共引用54位评论家的1987条评论,其中高步瀛自己的评论392条。[7]高步瀛不仅擅长概括分析作品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点评诗歌的写作特点、艺术表现手法,他的部分解读为现代人所接受。如苏轼《寒食雨二首》,高步瀛点评其一:“词味清腴”,其二:“结语双关寓意”。[4]129这两处评点为现代学者所认可,认为解读到位准确,这两首诗最能表现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真实、沉痛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祁欣.简读近几年出版的唐诗选本[J].文学评论,1983(2).

[4]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赵成杰.高步瀛交游新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

[6]袁枚.随园诗话(卷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马佳佳.唐宋诗举要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