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鞍华电影中由浅入深的女性意识

2018-03-27孙艺琳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

孙艺琳

摘 要: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时期为数不多的优秀女性导演之一,不仅因为她身上拥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也是因为她对女性群体在社会中现状的关注变得愈渐强烈,并且她在电影中直接或间接的呼吁人们对女性群体的保护和尊重。以她的作品《女人四十》作为分水岭来看,她之后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讲述女性的故事,从此女性题材电影成了许鞍华电影的标志。电影中她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展现女性意识,从浅层意义上的女性自我生活独立意识到女性对于自我精神情感的追求和掌控意识再到深层意义上的女性懂得展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意识。

关键词: 许鞍华电影 女性意识 女性精神

引言

香港导演许鞍华一直用自己饱含真情又沉着客观的镜头反映着社会的现状,她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自身经历给观众带来了一部部具有真实思想情感的作品。从电影《女人四十》开始,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创作便似乎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在不断摸索中许鞍华找到了自己最想要创作的方向——关乎女性意识题材的电影。

在众多女性电影中,许鞍华展露了她独有的艺术风格。她电影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命运总是有意无意的略带一丝悲凉,但是导演绝对没有刻意地放大这种悲悯情绪,而是通过强烈的女性意识盖过了那丝情绪,使观众更多的被电影中女性的内在意识所吸引。女性意识又各不相同,许鞍华的一些电影表达的是一种不依赖他人生活而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有些则表达的是一种勇于跟随自己内心情感去追爱的女性意识;还有的是一种大方展现自我在社会中存在价值和不停寻找自身存在意义的女性意识。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许鞍华拥有着现代新女性该有的突破传统女性形象和地位的信念,所以在讲述不同女性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这些不同角度却有着相同精神的女性意识。

一、自食其力——拥有独立生存的意识

这是作为人来说最基础的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为自己的生存付出努力,只不过传统女性这方面的意识被抹去,好像总要依靠他人才能谋求生存。所以女性意识的起步,至少是可以先从自食其力开始,具备一个独立生存的意识。

这一层面的意识形态许鞍华在后期电影中抒发女性意识的部分里都有体现。但本文以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为例。这是一部平淡如水的电影,它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仿佛我们对着镜子看自己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散发着一种不刻意、不商业化的浓浓温情。

欣赏《天水围的日与夜》时,就像品着一壶不昂贵却始终散发着清幽香气的绿茶。影片从始至终都以女主角贵姐的生活铺展开来,描绘了在香港中下层百姓最多的天水围街区里的贵姐母子与邻居阿婆朴实无华的生活。从年龄上看,贵姐的年轻风华已经不再,整日做着辛苦但工资却微薄的水果销售员工作;家庭中,丈夫已经逝世,自己独立抚养着念高中的儿子。这样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无疑给贵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可即使这样,贵姐也从没有对他人吐露过任何怨言,更没有找一个靠山从此依附他人,而是一如既往的独立、坚强地面对生活的种种不易。

在儿子面前的贵姐是一位独立的好母亲。在电影中,导演多次拍摄了母子俩一起吃饭、看报、看电视等镜头。特别是每次吃饭时的场景,饭桌上几乎只有两个菜,但是两人吃饭时的几句对话:“好吃”、“来,多吃点”以及儿子吃得津津有味的表情就足以让观众沉浸在这温暖的亲情氛围中。儿子的话不多,但是从行动中看到,其实儿子非常乐意帮助母亲做任何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从儿子多次去医院照看长辈这一点,也能看出这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而儿子的这一切行为其实都是母亲贵姐的功劳。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贵姐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需要一人承担母亲和父亲这两个角色的责任,儿子的成长全由贵姐一人支撑,这对单亲妈妈来说是挑战。但是贵姐没有被重压打倒去投靠他人再嫁,而是靠自己一人的努力与坚持把儿子健康抚养长大,这些都展现出了一名光辉母亲的形象。贵姐对在工作中结识的邻居阿婆也非常的好。在生活和工作中,贵姐会有意无意的帮助阿婆解决困难。比如贵姐会主动帮阿婆提装菜的大箱子;晚上喊阿婆来家里吃水果,让儿子剥柚子给阿婆;陪着阿婆去沙田看阿婆唯一的亲人外孙。好像贵姐已经成了阿婆的家人,在阿婆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她最结实最温暖的依靠。

贵姐就是那个在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人物角色,她做着最平凡的事,经历着社会带给她的各种难题,但是许鞍华却给她注入了不平凡的女性意识。所以她在孤独中依然不依赖他人,并靠着自身的力量自立自强;在独自面对生活难题時依然心态平和、处事不惊;在遇到生活更艰难的人时依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有价值。

二、感情世界的自我掌控——勇于追求自身内心情感的意识

这一部分的女性意识,我认为是在女性自食其力的基础之上开始勇于对自己内心的情感做出努力的追求。这里本文用电影《半生缘》和《得闲炒饭》为例。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淋漓尽致地突显了顾曼桢对爱情的追求。在顾曼桢与祝鸿才发生的情感纠葛中,小说原著与许鞍华处理的方式便是不同的。小说里,张爱玲让曼桢受到屈辱后委曲求全地嫁给了祝鸿才。但是在电影中,导演让曼桢活得更加坚强。“她不像曼璐那样依附于有钱的男人,而曼桢在金钱的奴役下任然保持鲜明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她对男性法权社会的抗争。”①生完孩子之后的曼桢并没有像以往传统女性那样“认命”,她没有因为遭到这样的凌辱就从此变得萎靡不振、自甘堕落,也没有因为孩子的缘故就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与祝鸿才结婚生活。而是在解脱后的第一时间找人打听叔惠和世均的下落,拿着破旧的日历写信给远在南京的世均,希望让世均尽快的得知自己的下落,曼桢不愿错过任何机会,她努力地想抓住爱情的尾巴,但是当她得知世均已经有了家室,很多事情没办法挽回的时候,曼桢又果断的选择了放弃,她选择亲自了断这段感情。这样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一个为了自己的幸福既勇于争取,但绝不毫无底线地破坏别人家庭的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新女性形象。

影片里除了顾曼桢,还有另一个女性形象顾曼璐,她女性意识的形象和曼桢成了一个对比。顾曼璐虽然为了家庭很早出去工作,但是这个工作是舞女,赚的还是男人的钱。在她的意识中,感觉经济来源还是需要通过取悦男性来得到。她之后选择与祝鸿才结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顾曼璐认为只有结婚了,有一个所谓的由男人组成的家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安定下来。所以之后为了保住这个家,顾曼璐甚至协助丈夫去强奸自己的妹妹,这是女性意识薄弱下产生的悲剧。影片最后顾曼璐病死的剧情设置非常凄凉,这是不是也隐喻着没有女性意识的女子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呢?

女性意识随着现代思想境界的不断开放变得日益成熟,当社会中的男权体制被各种新潮流、新文化冲击之后,女性主体意识的理论便以一个整装待发的迅猛姿态冲击着新新世界——21世纪。关于同性之间的关爱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一直是避讳的话题,起初这样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还被归于社会的边缘化问题。但是直到被新文化、新思想碰撞的新纪元到来后,女性内心的自我意识以及同性关爱才正式得以重新定义与理解。

许鞍华在尝试了多种女性意识的表达后,最终在自己年过半百的年纪拍摄了突破性别之爱的电影《得闲炒饭》。许鞍华选用了和她之前拍片风格迥异的大胆题材来彰显自己内心思想的不断进步,也利用了更加典型性的女性情感来表现在情感中真正得以解放的女性意识。在影片《得闲炒饭》中,导演主要围绕两对女同性恋和两名异性恋男性来展开故事。其中女同性恋Macy和Anita之间的感情纠葛成为了导演构架整部影片的主心骨,导演不仅仅给予了这两位女同性恋者独立自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地位,更是让她们在情感的定位里变得游刃有余。Macy做为一名律师,像男人般驰骋于工作领域中,一身中性干练的职场打扮,让她忘乎了自己身为女性的娇弱。游走在双性之间的Macy甚至在对待感情时也是全权让自己做主。略显女性风韵美的Anita,也是一个在经济和思想上独立的个体,她同一个大二的学生Mike发生了一夜情并且不小心意外怀孕,但是她却没有同传统保守的女性一般惊慌失措,而是把这次怀孕当成了一次能与爱人Macy结婚的同时又能养育自己亲身骨肉的机会。当Macy在无意间重逢Anita后,一段同性之间的爱恋便喷薄而出,所以即使双方都意外怀孕也阻止不了两人在一起的决心。不惧传统的道德约束,不惧反常态的性别交融,勇于表达性取向的爱变成了影片中女性意识的又一飞跃。

“男性和女性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都是后天获得的。”②这样的陈述给女性现代的意识解放带来了很好的论证,因为无论男性女性都是社会造就的,女性的存在必定拥有她独立的空间和独有的价值。

三、彰显个体魅力——展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意识

站在当代的视角来看,女性意识已经不是简简单单能独立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了,也不是单纯地找寻到自己的爱情婚姻后就继续做贤妻良母,而是要在这万千世界中寻求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并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去闯荡人生。

许鞍华拍摄的《桃姐》就是自我价值体现的影片之一。影片的主人公桃姐,那是一个香港底层的小人物。桃姐在年幼的少女时期就开始进入罗家做帮佣,几十年过去了,罗家的几代人都由桃姐照顾着,直到罗家全部移民至海外只留下来少爷罗杰一人,而此时的桃姐已经成了年迈的老人。但尽管如此,桃姐依然留在罗家细心的照顾着少爷的饮食起居。桃姐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罗家,从一开始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因为低微的出生和得不到正规教育的成长环境让桃姐不得不将自己交给了罗家,但是这看似很低贱的职位却让桃姐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价值体现。

作为帮佣的桃姐,她把罗家的每一位都当成了亲人来照顾。从桃姐给少爷准备的饮食上就能看出来,如果是一般的帮佣工作,那就是主人说吃什么她就做什么,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机械工具。但是桃姐不同,她不仅关心少爷的身体,又非常心疼少爷。从担心少爷的身体不让他吃,到之后转为心疼少爷偷偷买回来做。导演抓住了这个生活的细节,体现了这种如此窝心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桃姐对主人的付出和爱。

除此之外,当桃姐中风倒下后,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回罗家承担家务和照顾少爷的体力,所以选择义无反顾的离开。而当罗杰要帮她付养老院费时她又坚决说要自己承担费用,这是桃姐对自己自立生存的坚定信念,也是桃姐对自己的尊重。能看出,她对罗家做到了平常帮佣做不到的全心服务,这种服务早已不体现在家务完成度的合格率上,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真心关爱和付出里。操劳一辈子的桃姐没有嫁过人,她认为相比于结婚生子来说,留在罗家继续打理这个大家族的事务或许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她不惜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这个家庭中,包括对家人的关怀与依赖、对孩子的疼惜与爱护。而桃姐自身美好价值的体现,也让真心换回了真心,她获得了罗家所有人对她的爱戴、信任和尊敬,并且如对待亲人般对待桃姐,主仆关系在此时变得越来越淡,直至消散在温情中。

许鞍华最新的一部电影《黄金时代》也是体现女性自我价值的典型之作。这次的故事拉回到离我们久远的民国时代,而在民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意识的彰显也就变得尤为艰难。封建专制下的男尊女卑让女性长期生活在被统治、被领导的环境中,这也理所应当的使女性在“人”这个种群中沦为弱者,她们不敢发声,甚至连拥有抗争的意识的女性都微乎其微。但是就在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大时代里,就有像萧红一样的女性,她勇于展现自己的才能,她把握住生活在这个世界仅有的几十年时间,并且在这几十年中不断努力的发挥出个人价值。

《黄金时代》是一部完全以萧红为主角的人物传记,整部影片以萧红的感情生活和文学成就为主线叙事而成。萧红的结局是悲情伤感的,从表面上看,世界对她似乎太不公平,但往深处探寻,我们反而庆幸萧红一生的际遇给她带来的一切,正是这样的际遇造就了现在的文学大家萧红。她用她的文学成就影响了后代太多人,我想这才算是真正活出了人生的价值。

影片中,萧红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冲破封建家族的势力,她逃避婚约,选择和已经有了家室的表哥私奔,她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甚至愿意为了自己想要的而选择放弃一些作为传统女人不敢不遵从的原则。當她遇见萧军后,即使还怀着别人的孩子,却仍然不顾传统的女性礼节与萧军发生关系。在萧红心中,只要知道自己心里所想,做到自己心里想做的就是对的,她不愿意被动地等待爱情降临,而是选择主动出击。这种行为在民国时期是绝对不被人认可的,但是现在看来,她确实是民国时期女性意识的引领者。

萧红的女性意识更多的也是体现在认识萧军后开始的慢慢写作之旅中。她努力地投身写作不仅仅因为秉持着对文学的热爱,更是一种想捍卫女性权利的力量。她想摆脱男权社会,渴望着平等的男女关系,更渴望着精神世界的独立与强大,所以她将一腔热情无私的交给了写作。她要通过写作去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她也乐于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传递自己的思想,而最后她的文学作品确实得到大众的认可。甚至她的文学影响力让萧军都产生了嫉妒之心。也正是这嫉妒之心,才导致了萧军感情上的背叛。其实许鞍华透过萧军的心理状态也想表明那个年代男性或者说大部分群众对女性认识的传统封建化。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么多对女性意识发展阻碍的存在,才更加凸显了萧红女性意识的坚定。

结语

作为女性的许鞍华,深刻了解女性千古以来的身份地位,也通过自身经历感受到女性被压迫的生存境况,所以许鞍华在自己能涉及的电影领域里多次抒发内心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女性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她对女性的怜爱和尊重,无论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如何,都得到了许鞍华导演深入骨髓地细致刻画,她努力寻求每位女性身上的光环,即使有些光环被岁月消耗的所剩无几,导演也还是用心地保护着这些点点星光。对许鞍华而言,她所追求的不是表面上的故事情节,而是藏在每个女性人物心底的那份意识。

注释:

①崔晶菁.浅析《半生缘》中顾曼桢的女性主体意识[J].文学教育,2015(4).

②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8.

参考文献:

[1]李宏宇.许鞍华想讲的黄金时代[N].南方周末,2014-9-27.

[2]何晶.许鞍华:为什么我20多岁[N].羊城晚报,2014-7-13.

[3]杨永忠.论女性主体意识[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校学报,2010(4).

[4]马灵君.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2).

[5]李宏宇.许鞍华想讲的黄金时代[N].南方周末,2014-9-27.

[6]徐琨琳.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表达[J].电影文学,2014(18).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塑造探究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关于美狄亚身上存在矛盾的解读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