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醋”

2018-03-27张姣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
关键词:山西汉字文化

张姣

摘 要: 中国汉字是华夏文明之根,是数千年历史之载体。本文主要以《说文解字》酉部某些汉字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从酉得声的汉字——“醋”的形体构造、得名之由、词义演变以及与“醋”密切相关的山西醋文化。本文试从文字学角度出发,进而探讨隐藏在汉字背后的特有文化,从中领悟汉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酉 醋 汉字 山西 文化

一、“醋”的形体构造

“醋”没有相应的甲骨文、金文资料,最早对“醋”的形体构造进行说解的文献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声。”根据“六书”分析法,“醋”为形声字,“酉”为义符,从酉得声,下面先从“酉”字谈起。

“酉”字的甲骨文为 ,它是一个象形字,分析其形体,整体像一种盛酒的器具。拆开来看,底端像今天所言的酒坛,中间一橫表示坛内有液体,可代表酒汁,上端像伸进酒坛、过滤酒糟的酒篓,也像塞红酒用的木头塞子。《释名·释天》:“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说文解字》:“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酌酒。象古文酉之形。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閉门象也。”按照许慎的解释,“酉”的形体像酒坛子,有“成熟”之义,它代表八月,这时黍成熟,可以酿制醇酒。关于许慎对“酉”字的说解,诸家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此字篆形与古文尚无大别,甲骨变体颇多,然大体……乃壶尊之象也。”“其从‘卯作‘丣之古文则迄未有见……古金及卜辞每多假以为‘酒字。许之释就,盖用转注法已牵就其八月之义。酉纵为就,自当后起。”①这里认为“酉”的成熟义有些牵强,不赞同许慎的解释。通过分析“酉”的甲骨文资料,我们认为,它的本义应为“酒器”,即盛酒器皿。

“酉”本指“酒器”,而酒器的功能是用于盛放“酒”,因而“酉”通过功能引申而有“酒”义。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酒”与“酉”乃同一个字,均指“装酒的器皿”,其后“酉”字借作地支用字,成为一个假借字,为了使表义明确,“酉”原先具有的“酒”义,则是在“酉”字左部加形旁“氵”而构成“酒”字。《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 仪狄。杜康做秫酒。”罗振玉《殷墟文字类编》:“酒,象酒由尊中挹出之状……《说文解字》酉与酒训略同,本为一字,故古金文酒字皆作酉。”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酉,古文字酒字,象酒器形。自假为戼丣字,乃加水以别之。”

“酉”作为汉字的一个部首,从其得声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酒”与“醋”都是从“酉”得声的字,古时把“醋”称之为“苦酒”,可见二者关系密切,可以从一侧面说明“醋”正是起源于“酒”的,我们今天所说的“醋”就是指用酒或酒糟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酸味饮料。但《说文》指出“醋”的造字本义为“客以酒回敬主人”,这表明“醋”的表义从古至今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值得我们思考,下文具体探讨。

二、表示“醋”含义的汉字及其相互关系

《说文解字》中从“酉”得声的字共有67个,其中用来表示“调味用的酸味液体”这一含义的字共有四个,它们分别是“醋”、“酢”、“酸”、“醯”,四字的声符均为“酉”,它们都与“发酵义”有关,今称“醋”。以“醋”为着眼点,主要探讨“调味用的酸味液体”这一义项究竟出现于何时?“醋”与上述三个表示此含义的汉字又有怎样的关系?下文重点论述之。

(一)醋——酢

《说文·酉部》:“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声。”《集韻》疾各切,入铎从。铎部。读音为zuò。例如《仪礼》:“祝(司仪)酌授尸,尸以醋主人。”《汉语大字典》对其解释为“客以酒回敬主人。也作‘酢”。《说文·酉部》:“酢,醶也。从酉,乍声。”《集韻》仓故切,去幕清。鱼部。读音为cù。例如《急救篇》:“酸堿酢淡辨清浊。”颜师古注:“大酸谓之酢。”《汉语大字典》对其解释为“调味用的酸味液体。也作“醋”。由此可见,在《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以前的时代,“醋”本义为“酬酢”之义,“酢”本义为“酱醋”之义。

《广韻》“酢,在各切,入铎从。铎部。”读音为zuò。《广韻·铎韻》:“酢,《仓颉篇》云:主答客曰酬,客报主人曰酢。”《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郑玄笺:“进酒于客曰献,客答之曰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诸经多以酢为醋,唯《礼经》尚仍其旧,后人醋、酢互易,如种、穜互易。”上述文献资料证明,在先秦各类传世文献中,“酬酢”义均用“酢”,只有《礼经》一书,仍沿旧用“醋”,这就表明在先秦时期,“酢”已有“酱醋”义和“酬酢”义两种用法,且大部分经书习惯用“酢”而非本字“醋”来表示表“酬酢”之义,再加上先秦经书在当时的影响力,这就使得“酢”与“醋”在“酬酢”之义上构成混用,但由于使用习惯而形成的约定俗成性,二者混用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不大。《广韻》“醋,仓故切,去暮清。”读音为cù。也作‘醋。”《广韻·暮韻》:“醋,酱醋。《说文》作酢。”例如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止施一瓯芥醋,更无他味。”《汉语大字典》解释这里的“醋”为“调味用的酸味液体,一般用粮食发酵制成。”就此来看,大约于北宋年代,“醋”出现了“酱醋”之义的用法,这一时期,“醋”有“酬酢”义和“酱醋”义,与“酢”在“酱醋”之义上构成混用。此时,“酢”和“醋”的义项完全混乱,不利于表义的精确性,会阻碍语言交际。

针对“醋”和“酢”二字相互混用的情況,我们可以从文字学角度加以分析,“醋”和“酢”都是从酉得声的字,再看二字的声符“昔”和“乍”,查二字音韻地位:“昔”,思积切,心母字,属精组;“乍”,锄驾切,崇母字,属庄组。根据黃侃先生提出的中古声母演变规律之“照二归精”,声符“昔”和“乍”古音相近。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二字形体相关,义符相同,读音相近,正因如此,在表示“酬酢”义和“酱醋”义这两个义项时,在某个时期內,可以同时由“醋”和“酢”表示,因此就出现了二字混用的情況。但二字不可能长期混用下去,随著时代的发展,如果两个汉字长期混用会造成交流障碍,这样不利于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而且,汉字作为表义体系的文字,二字表义混乱会影响传情达意功能,因此,根据当时社会对二字的使用情況,逐渐让“酢”表示“酬酢”之义,而让“醋”表示“酱醋”之义,这就造成了文字职务的交互集中,二字表义互换。所以在北宋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醋”多表示“酱醋”之义,“酢”多表示“酬酢”之义。再者,徐锴《说文系传》:“酢,今人以此为酬醋字,反以醋为酒酢,时俗相承之变也。”段玉裁注:“酢,本酨浆之名,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谓之酢……今俗皆用醋,以此为酬酢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酢,亦曰酨,经传多借为酬酢字。今酢、醋二字互讹,如种、穜之比。”这就表明,至少在清代,“醋”与“酢”二字就已经完成了职务互換工作,二字的用法刚好跟原义相反,这就造成了互换字义、职务互易的现象。

按照裘锡圭先生的看法,表示“酬酢”之义的“醋”与表示“酱醋”的“醋”,表示“酬酢”之义的“酢”与表示“酱醋”之义的“酢”,都应该看作同形字。现在,固定地用“醋”表示“调味用的酸味液体”,用“酢”表示“客以酒回敬主人”之义,即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所谈到的分化同形字字形的现象。在今人看来,“醋”与“酢”早已是两个用法完全不同的汉字了,一般人看不出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分化不彻底的现象,例如“酢浆草”中的“酢”仍读cù,仍沿用旧义“醋酸”。在日本,迄今为止仍用“酢”称“醋”,如“米酢”指“米醋”,“酢物”是一种日本料理,即醋酸菜。

(二)醋——酸

上文主要论述了“醋”和“酢”二字之间的关系以及“醋”表示“调味用的酸味液体”这一义项出现的大体时间,此外,“醋”在古代还有一个名称为“酸”。《说文·酉部》:“酸,酢也。从西,夋声。关东谓酢曰酸。‘ ,籀文酸从畯。”段玉裁注:“ ”,籀文酸从畯,畯,声也。《广韻·恒韻》:“酸,醋也。”马宗霍《说文解字引方言攷》卷四:“许君不训酸为醯,而训酸为酢,且以关东系之者,盖周人谓酸为醯,汉人谓醯为酢,而关东方俗语又谓酢为酸也。”《楚辞·宋玉〈招魂〉》:“大苦堿酸,辛甘行些。”朱熹注:“酸,酢也。”王力先生认为:“‘酸最初也指稱‘醋,大概是个方言词,后来泛指像醋一样的味道、气味。”②基于上述文献资料,我们认为,“酸”的本义为“醋”(调味用的酸味液体),之后根据醋的口味为酸而引申扩大为“酸味”之义,泛指一切的酸味,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指到泛称。如今,除了在古籍中可以看到“酸”的本义,它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已不再表示“醋”,基本义为“酸味”。

(三)醋——醯

《说文·皿部》:“醯,酸也。作醯以 、以酒。从 、酒并省,从皿。皿,器也。”“醯”的小篆字形为 ,会意字,从 (粥)省,从酒省,从皿(器皿)。隶变后楷书写作醯,本义为在器皿中用粮食酿醋。早在西周时期,已有关于“醯”表“调味用的酸味液体”这一义项的记载,如《周礼》:“醯人掌共醯物。”此句中“醯人”指“酿醋之人”,“醯物”指“所酿之醋”。春秋战国时期如《庄子·至乐》:“颐辂生乎食醯,黃軦生乎九猷。”陆德明释文:“司马云:颐辂、黃軦,皆虫名。”《列子·天瑞》:“斯弥为食酼颐辂。食醯颐辂生乎食酼黃軦,食醯黃軦生乎九猷。”此句中“食醯”指“酒醋”,与“发酵义”有关。再有,《玉篇·酉部》:“醯,酸味也。”《洪武正韻·支韻》:“醯,酢也。”例如宋陆游《夜归》:“食俭盐醯薄,年衰气力微。”《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自东房授醯酱。”《正字通·酉部》:“醋,醯别名也。”除古代用例外,“醯”至今仍表“醋”义,本义一直沿用至今,但这一名称在口语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表达“调味用的酸味液体”这一含义时,有“醋”、“酢”、“酸”、“醯”几种称呼,它们称呼的不同因时地而異。其中,“醋”原为“酬酢义”用字,读zuò;“酢”本为“酸醋义”用字,读cù。后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表义互易现象,二者属于同词異字。“酸”本义为“醋”,今基本义为“酸味”。“醯”在先秦时常用来表示今天所言的“醋”,该字至今仍表此义,只是使用范围不及“醋”广。

三、“醋”的词义演变及其內涵

我们这里所谈的“醋”的词义演变,是指作为“调味用的酸味液体,一般用粮食发酵制成”这一词义的演变引申。“醋”由“调味用的酸味液体”之义引申为“味酸”,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此类引申一般是由事物的状貌或特征加以联想引发出来的。“醋”这一事物本身具有“酸”的特征,由人在食“醋”时“酸”的味觉感知这个特征引申为“味酸”这一抽象特征,引申过程中词性并未发生变化,“醋”仍为名词。例如《洪武正韻·暮韻》:“醋,酸也。”唐白居易《东院》:“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云笈七签》卷十四:“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陈州粜米记》:“棒打棠梨甜蜜蜜,鞭敲酸枣醋溜溜。”

“醋”由“味酸”再引申为“嫉妒”,这是在原有引申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多用于男女关系上。在这一引申过程中,“醋”这个词发生了词性变化,带有了形容词的色彩,比喻嫉妒。比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吃醋”比喻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方面。例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只怕你要吃醋拈酸。”《红楼梦》第六八回:“我并不是那种吃醋调歪的人。”此外,还有一些表示这层意思的词语:“醋八姐”指“妒妇”,“醋性”指“忌妒心”,“醋坛子”、“醋罐子”是借代用法,借指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很强的人。再如茅盾《子夜》十一:“她一腔的醋意既已消散,渐渐地又感到头重身软。”《红楼梦》第九回:“因此贾瑞、金荣等一干人,也正醋妒他两个。”这里“醋妒”指“吃醋,妒忌”。“醋”的形容词用法还有一层意思,指旧时对文人的蔑称。醋与文人渊源已久,而“醋”最大的特点就是酸,所以时常称文人为“酸文人”。“醋滴滴”就是用来讥讽文人出言吐语喜欢引经据典,语带之乎者也。近代文学巨匠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穷困潦倒,迂腐不堪,还满口“之乎者也”,他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刻画穷酸落魄之人的典型形象。

[附说]山西“醋”文化

谈到“醋”,不能不提起山西,醋可谓山西的一张名片。笔者身为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更不能不谈山西的醋文化。在三晋大地,醋最能引起山西人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他们身处何方,浓厚醇香的老陈醋是最为深厚的乡土情结,醋也可以说是山西人区别于其他地方人的最为显著的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符号象征的作用。

山西醋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地方色彩浓郁,醋文化可谓山西地域文化的鲜明旗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醋是老祖宗留给山西人最宝贵的财富,山西人爱吃醋可称为全国之最,素有“老醯儿”之称。上文提到,“醯”为“醋”之别名,因此,酿醋之人称为“醯人”,酿醋之醴称为“老醯”。由于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和对醋文化的传承弘扬,再加上山西人对醋情有独钟,外地人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因“醯”与“西”同音,再结合“山西”这一省名,也称山西人为“老西儿”。

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醋更香。山西老陈醋是四大名醋之一,它生产至今已有3000馀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山西可乐”之美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总结了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这些方法即为山西人的酿醋法,其中“秫米酢法”基本上就是山西清徐县生产老陈醋的工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已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在醋的故乡——山西,人们酷爱吃醋,无醋不欢,山西很多美食都喜欢用醋,比如老醋花生米、醋溜白菜、小葱拌豆腐、莜面栲栳栳等等,逢年过节吃饺子,平时吃面条,其间都少不了醋,醋的搭配,口感酸香。曾有人编过这样的顺口溜:“山西老醯儿爱喝醋,打仗带著醋葫芦,喝粥也要倒点醋,交枪不交醋葫芦。”这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西人嗜醋如命。

注释:

①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蓝灯出版社,1976.

②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501.

参考文献:

[1]陈彭年.宋本广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刘亚辉.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D].广西师范大学,1999.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宋小乐.山西醋文化的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山西汉字文化
我在山西等你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