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宁”
2018-03-27毛鸣
毛鸣
摘 要: 古时“宁”是“贮”的本字,读作zhù。今时“宁”有两个读音níng 和nìng,繁体字写作“寧”,其本字作“寍”,后世假借“寧”为“寍”。本文通过对“宁”字的读音变化、形体演变及其词义内涵进行阐释分析,发现字义之间的关联和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
关键词: 宁 词义 演变
文字学和训诂学、音韵学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训诂学探求字义的方法有因形索义、因音求义,清代训诂大师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词义的发展变化、词义与词形的结合以及词义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
字义是造字的出发点,也是考字的落脚点,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均要先追本溯源判定其本义,才能顺藤摸瓜探求其它引申义。
“宁”在古时读zhù,是橱的象形初文,与“貯”互为古今字,本义为“积聚”。今时“宁”有两种读音níng和nìng,可写作“寍、寜、甯、寕”。本义均表“安”。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引申出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等多种用法。对“宁”字的古今语音、形体及词义的演变进行考释,可以帮助我们探求与“宁”字相关的不同字义之间的联系和成词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造字理据、结构特点和形体演变规律。
一、“宁”字语音考
(一)zhù。同“貯”。《说文解字·宁部》(以下简称《说文》):“宁①,辨积物②也。象形。凡宁之属皆从宁。直吕切。”译文“宁,分别积聚物体的器具。象形字。大凡宁的部署都从宁。”《广韵》直呂切,上语澄。又直鱼切。鱼部。
(二)níng/nìng。同“寧”。《说文·丂部》:“寧,从丂寍聲。奴丁切。”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说到,“寧”读作níng时奴丁切,平声,青韵;读作nìng时乃定切,去声,径韵。“寍”与“寧”均属泥纽、耕部字,由此“寧”从“寍”得声也说得通。关于这一点,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四中道:“寍从宀愠省声,愠从 得声, 字弘卣作,从皿,囧声。囧即“明”之初文,明音微纽,故寍音奴丁切入泥纽,皆鼻音次浊音也。”“寍”属梗摄,“昷”属曾摄,二者不在同一摄,但据马叙伦考证“囧”是“明”的初文,“明”属梗摄,“寍”与“愠”之间声音就相通了。又因“心”可作“忄”,所以“”可作“”,由此“寍从宀愠省声”也说得通了。
二、“宁”字形体考
1.宁(貯)
《说文·宁部》:“宁,辨积物也。象形。”按:古文字是橱、匵(椟)的象形初文。甲骨文作、,金文作、,像上下及两旁有立柱,中空可贮物。小篆将中间部分改为曲笔作“”,致使隶定后上半部分变形为“宀”,而下半部分变形为“丁”,“寧”的简化字“宁”与之相混淆。甲骨文、金文“貯”字或作宁中藏贝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以貯字契文作证之,象宁中貯贝之形。许说实不误。”宁、貯原为一字,后分化为二字。
2.佇(伫)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宁,辨积物也。宁立,久立也。然则凡云宁立者,正積物之義之引申。俗字作佇,作竚。皆非是。以其可宁立也,故谓之宁。齊風作著。象形。其旁有禦。其下有阯。其上有顚。辦積之形也。直侣切。五部。凡宁之屬皆从宁。《尔雅·释诂下》:“佇,久也。”《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毛传:“佇立,久立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惠风佇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唐李善注:“宁,猶積也。‘佇与‘宁同。”
3.寍
《说文·宀部》:“寍,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飲食器,所以安人。”《段注》:“寍,安也。此安寧正字。今则寧行而寍废矣。为古文。万邦咸寍。《音義》曰:寍,安也。說文安寧字如此。寧,愿詞也。语甚分明。自卫包改正文。李昉,陈鄂又改释文。令人不可读矣。从宀。心在皿上。会意。奴丁切。十一部。皿,逗。人之食饮器。所以安人也。故既从宀。而又从心在皿上。”
4.寧
《说文·丂部》:“寧,从丂寍聲”。《说文·丂部》:“丂,气欲舒出, 上凝于一也”。《段注》:“ 者,气欲呼出之象,一其上不能径达。此释字义而字形已见”。王筠《说文释例》:“丂亦气不舒……气出难,故长吁以发之”。就好像人的内心憋屈烦闷时,会感到不舒畅而叹气,但是一旦把心中的苦闷倾诉释放出来,就会觉得安心而舒畅了。故而“寧”从“丂”得義。
5.甯
《说文》:“甯,所愿也,从用寧省声,乃定切。”《说文解字注》:“甯,所愿也,此与丂部宁音义皆同。许意宁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二字古皆平声。故公孙宁仪行父,公羊作公孙甯也。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曰。言获福旣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甯音宁。从用宁省声。此不云寍省声云宁省声者,以形声包会意也。乃定切。十一部。变作。寗非。”“甯”与“宁”区别不过是甯表“所愿”,相当于名词“愿望”;而“宁”是“愿词”,相当于虚词中能愿动词“愿意”。后来,“甯”用于姓氏,读作nìng,即甯邑之甯。而表宁静、宁愿等含义时,就专用“宁”字。
6.寕
此为“寧”的异体字,应该是后世传写讹误而发生字体上的变化。《汉语大字典》载:“寕,同‘寧。唐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食寕妨解缆,寝不废乘流。”
三、“宁”字词义考
(一)zhù
1.贮,积聚。后作“貯”。《说文·宁部》:宁,辨积物也。”段玉裁注:“辨,具也。分別而具之。故其字从刀。积者,聚也。‘宁与‘貯盖古今字,《周礼》注作‘ ,《史记》作‘积著。”《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惠风佇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唐李善注:“宁,犹积也。‘佇与‘宁同。”
2.伫,久立。后作“佇”。《释名·释宫室》:“宁,佇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宁部》:“宁,《毛诗》传云:‘宁立,久立也。然则凡云宁立者,正積物之义之引申。”清江永《乡党图考·朱子仪礼释宫》:“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3.古代宫室的门屏之间。《尔雅·释宫》:“门屏之间谓之宁。”郭璞注:“人君视朝所宁立处。”邢昺疏:“谓路门之外,屏之内,人君视朝宁立之处,因名为宁。”《礼记·曲礼下》:“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隋书·音乐志上》:“皇帝出宁及升座,皆奏《皇雅》。”《宋史·章惇传》“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太平广记》卷一一四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宋沙门昙远》:“还时住西厢中,云佛自西来,转身西向,当宁而立,呼其速去。”
4.古代正门内两侧屋之间。《法苑珠林》卷四十四引王琰《冥祥记》:“俄而一室尽明,爰至空中有如朝昼。秀远遽起坐,合掌端念。顷见中宁四五丈上有一桥阁焉。”清江永《乡党图考·宁考》:“宁有二。《齐风》:‘俟我于著,‘俟我于庭,‘俟我于堂。‘著即‘宁。此是有堂之屋,以门内两塾间为宁......一是门屏之间为宁......李巡云:‘正门内两塾间曰宁,此是《齐风》之‘著,不可以此解《尔雅》之‘宁也。天子朝诸侯当宁而立,若在两塾之间,则宁南之位无多,岂可容诸公诸侯乎?”
5.【宁位】帝王视朝时所居之位。《陈书·废帝纪》:“今三元改历,万国充庭,清庙无追,具僚斯在,言瞻宁位,触感崩心。”
6.【宁僚】同朝任职的官僚。清周亮工《书影》卷五:“崖岸立而分畦畛,畦畛分而滋同异,同异滋而生水火;其始争於宁僚,其终毒乎国运,此亦近代君子之通咎也。”
(二)níng。(用作“寧”的简化字)
1.安定,安宁。例:
(1)《左传·定公五年》:“及宁,王欲杀之。”杜预注:“宁,安定也。”
(2)《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孔传:“贤才在位,天下安宁。”
2.安静。例:
(3)《吕氏春秋·仲冬纪》:“君子斋戒,处必弇,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高诱注:“宁,静也。”
3.使安定,止息。例:
(4)《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六:“避贤者之路,以宁众口之嚣谤,以答三灵之谴咎。”
(5)《国语·晋语八》:“闻子与龢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韦昭注:“宁,息也。”
4.回娘家看望父母,省亲,问安。例:
(6)《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7)宋王安石《上徐兵部书》:“展先人墓,宁祖母于堂。”指上下互相慰问。
5.归,返回。例:
(8)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赵盼儿等宁家。”
(9)苏曼殊《断鸿零雁记》:“二小时后,余即宁家。”
6.因凶丧告假。例:
(10)《汉书·高帝纪上》:“高祖尝告归之田”唐颜师古注引李斐曰:“休谒之名,吉曰告,凶曰宁。”
7.却,向后退。例:
(11)《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肩肉欲宁。”石声汉校释:“宁就是却,即向后退。”《农政全书·牧养》:“肩肉欲宁。”旧注:“宁者,却也。”
8.一定,必然。例:
(12)《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卿则州人,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儿子,并宣孤意于其部曲。”清刘淇《助字辩略》卷二:“此宁字,犹云定也。言决定能如此也。”
9.地名。
(13)古地名。汉置宁县,属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宣化县西北。
(14)江苏省南京市的简称。清代为江宁府治,故名。
(15)旧宁夏省和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如:陕甘宁边区。
10.姓。例:
(16)《万姓统谱·青韵》:“宁,秦宁公之后。汉宁昱,都尉。宁越,赵人,与苏秦之徒为六国谋士。”
(三)nìng。(用作“寧”或“甯”的简化字)
1.用作代词
①表指示,相当于“如此”。例:
(1)陆畅的《惊雪》:“天公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②表疑问,相当于“何”。例:
(2)《周易·系辞下》:“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2.用作副词
①表反问,相当于“岂、难道”。例:
(3)《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②表询问,相当于“是否”。例:
(5)《白虎通》:“圣人未殁时,宁知其圣乎?”
(6)《中本起经》:“长者见佛尊仪相好,喜惧交至,忘失修敬,而问佛言:“我子宝称,足迹趣此,瞿昙宁见?”
③表语气,相当于“乃”。例:
(7)《诗经·小雅》:“心之忧矣,宁莫知之?”
④表推测,相当于“难道不”。例:
(8)《三国志》卷四十七:“卿好于众中面谏,或失礼敬,宁畏龙鳞乎?”
3.用作语气助词
①补充音节,无实义。例:
(9)《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湿。”
(10)《左传·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王引之释词:“不宁唯是,不唯是也。宁,语助耳。”
②表祈使,无实义。例:
(11)《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4.用作“甯”的简化字
①指所愿。例:
(12)《汉书·礼乐志》:“穰穰复正直往宁。”颜师古注:“宁,愿也。言获福既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
②引申作连词,表选择,相当于宁愿、宁可。例:
(13)《左传·定公·定公十三年》:“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
(14)《北齐书·元景安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综上,“宁”在古时读作zhù,与“貯”互为古今字,本义为“积聚”,又有“久立”“门屏之间”的含义。今时“宁”有两种读音níng和nìng,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多写作“寧”,也可作“寍、寜、甯、寕”。现今这两种读音分化出了不同的词义和用法,但本义均表“安”。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又引申出形容词“安宁”,动词“问安”“守父母之丧”,副词“岂;难道”,连词“宁可;宁愿”等多种用法。直至今日汉字简化才写作“宁”。
注释:
①宁:宁、貯,古今字。
②徐锴《系传》:“辨,分别也。”《段注》:“积者,聚也。”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成都:四川成都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3]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5.
[4]王力.古汉语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