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汉字构件中的“乙”

2018-03-27王秋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
关键词:符号化构件

王秋

摘 要: 汉语中,“乙”不仅可以单独成字,同时也是重要的汉字构件。现代汉语中的“乙”构件有两个变体,分别是“乙”、“乚”;有三种来源,一种是“乙”构件自身承袭下来的,一种是表示玄鸟义的“ ”构件形变而来的,一种是在汉字简化过程中由繁体字中复杂的构件简化而来的。构件“乙”的这三种来源,反映了汉字构件发展过程中的两个规律,一是构件形体的趋简化,二是构件的表音化。

关键词: 构件 乙 趋简化 符号化

汤可敬先生曾说过:“‘丨只有一条竖线,一个笔划符号。在不同的字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①“乙”同样作为汉字中笔画最简单的字之一,也只有一划,却有着极强的组字功能,表达着丰富的语义。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以“乙”为构件的汉字,本文拟在分析这些汉字造字理据的基础上考察“乙”作为构字部件的情况,探讨其作为构件的发展演变规律,来进一步蠡窥汉字构件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现代汉语中以“乙”为构件的字

现代汉语中以“乙”作为构件的字有“乾、乱、虬、孔、乳、艺、亿、忆、钇、札、扎、轧、挖”等等,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字形的演变上,在汉字由繁复到约易的发展过程中,构件也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乙”作为比较活跃的构字部件,其形体在演变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据统计,现代汉语常用字中以“乙”为构件的汉字共有16个,我们根据构件“乙”在这些字中的不同形体,把这些字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乙、乾、亿、忆、钇、艺、乞、气、挖

第二类:乱、虬、孔、乳、札、扎、轧

第一类字中,“乙”作为构字部件形体没有发生改变或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第二类中作为构件的“乙”形体发生了很大改变,变为非字构件乚,这类字如果不是从历时层面考察,很难发现其右部构件为“乙”。那么,构件形体改变是否会对“乙”的构件义产生影响,同一类的字中“乙”构件的意义是否相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考察这些字的造字理据以及构件“乙”这些字的造字之初所起的作用。

二、“乙”作为构字部件的作用

构件不仅是构成单个汉字和其意义的基础,还是整个汉字构型和意义系统的基础。构件“乙”本身便是个独立的形音义结合体,既可以单独成字,同时表音、表意,又可以和其它的构件或笔画共同构成新的汉字。在其参与构成的汉字中,构件“乙”不仅在形体上有所演变,在功能上也极具特色。构件“乙”的这种功能可分为表义功能、表音功能、表义兼表音功能、以及既不表义又不表音的纯构型功能。

(一)作义符,表义

以“乙”为义符的字,根据构字之初“乙”的形体及意义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构件“乙”本身为构件所造的字,一类是以“ ”为构件,后来因为构件形体演变和乙混同的字。

1.以乙为构件,表“冤曲难出”义的字

关于“乙”字意义的相关记载,较早的可见于《说文解字》,《说文·乙部》:“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与 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属皆从乙。於筆切。”可见《说文》中认为乙为象形字,像春天植物破土而出,弯弯曲曲的样子。又《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将“乙”释义为鱼肠。又《礼记·内则》:“鱼去乙。”郑玄对“乙”字的解释是“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郑玄是将“乙”解释为“鱼腮骨”。可见,由于“乙”字的甲骨文形体为 ,字形比较简单,对于它的本义一直存在争议,但众多的争议中有一个共同点,即“乙”字的意义都与它的字形上所反映出的弯曲的性状有关。因此,我们认为“乙”字为象形字,大凡乙的部属都从乙,且都有弯曲义以及由弯曲义引申出的“难出”、“由上而出”等意义。

按照这一标准,我们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以“乙”为构件的字,认为现代汉语中以“乙”为构件,且带有[+弯曲]语义特征的字有如下几个:

乾《说文·乙部》:“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段注:“释从乙之恉,物達则上出矣。”又《汉字源流字典》:“乾,会意兼形声字,箍文从乙(芽破土而出)。”可见,乾是形声字,义符为乙。取“乙”的弯曲而上出义。

乱《说文·乙部》:“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为会意字,即用手整理架子上的乱丝。段注:“乱,不治也,从乙 声。乙,治也。个本作治也。从 ,交理不可通,今更正乱本训不治,不治则欲其治,故其字从乙,乙可以治之,谓屈者达之也。转注之法乃训乱治之也。”许慎和段玉裁对“乱”的解释不同,他们的分歧点在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同样是用手整理架子上的乱丝,许氏着眼点在于动作完成后的结果即已经整理好了,故认为乱即治也;而段氏则着眼于整理前的状态或整理的原因。不论从哪个角度给“乱”字下定义,“乙”作为其中的构字部件都表示冤曲难出义。

轧,《释名》:“乙,轧也,自抽轧而出也,出也则当从甲乙作轧。”即“轧”中的构件“乙”有“屈曲难出”之义;又《月令·郑志》:“乙之言轧也。”又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大徐作輾。非也。匈奴傳曰‘有罪小者軋。大者死。顏曰:‘謂輾轉轢其骨節。可见篆文“轧”字当从甲乙之乙,不当从鳦鸟之“ ”。从車,乙聲。此从甲乙爲聲。非从燕乙也。”因此,轧字右边的部件是表示“冤曲难出”之义。

虬 ,《说文》:“龙子有角者,从虫,丩声,渠幽切。”又《字源》:“形声字,从虫丩声,后丩变为乚,写成“虬”。又《正字通》:“虬,俗虯字。”演变前虯为形声兼会意字,丩既表音又兼表纠曲之义,隶变后楷书写作虯,俗省写作虬,如今规范化用作虬。此时虬中的构件“乚”仍然保留了构件“乙”的“屈曲”义,为表义构件。

2.以“ ”为构件表“玄鸟”义的字

,小篆为 ,影母月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燕燕, 鸟也。齐鲁谓之 ,取其鳴自呼。象形也。”又徐锴《系传》谓“其形举下曲”,下部曲笔的部分像鸟之身,上面左出的部分像鸟之首。和燕母影母雙声。虽然“乙”字形简单,关于乙的本义也尚且存在着争议,但遍考“乙”较早的解释,都与“燕子”无关。但后来的文献和注释中,因为“乙”和“ ”字形上的混同,乙却有了“燕子”义。郝懿行《尔雅义疏·释鸟》在对 的解释是:“‘ 或作鳦,又云乙。”《字汇·乙部》:“ ,隶文既通作乙。”汉字隶变使得“ ”变成了“乙”。现代汉语中义符为构件“乙”及乙的变体“ ”,本义却与“燕子”有关的,造字之初,义符都是“ ”。如:

孔 ,《说文·乚部》:“孔,通也。从 今省作乙),从子。 ,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又《广韵》:“殷湯之後。本自帝嚳,狄吞乙卵而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爲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可见,“孔”中的构件“乚”是由表示“玄鸟”义的“ ”形变而来的。

乳 ,《说文·乚部》:“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请子也。故乳从乙,请子必以乙至之日者。春分來,秋分去,開生之候鳥,帝少昊司分之官也。”可见,“乳”中的构件“乚”也是由表示“玄鸟”义的“ ”形变而来的。

挖,《汉字源流字典》:“会意兼形声字,从手从穵,穵亦声。”穵(ya)《说文》:“空大也。从穴,乙(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对“从穴乙声”的解释是:“按此篆當是从 鳥之 。非甲乙也。”又《玉篇》:“空也。”空即孔,孔从乙( ),燕子杓泥筑穴,故从穴,乙声。”可见,挖的构件“穵”中的构件“乙”是由表玄鸟义的“ ”构件形变而来的。

札 精母月部《说文》:“牒也。从木,乚声。”段注:“长大者曰椠,薄小者曰札。”可见札是写字用的木片,称牍或牒,厚者为牍,薄者为牒。今说通牍或信札,都与通达相联系,而燕子有通报作用,古时有信幡,是代表不同徽号的旗帜。五代马绡《中华古今注·信幡》:“书信幡用鸟书,取其飞腾轻疾也。”一曰以鸿雁燕鳦,有去来之信也。“札书”一词在《墨子·号令》已有,《墨子·号令》:“札书得,必谨案视参食者。”这些通报和书信要及时来的,在古代用燕子来传达,所以“札”字中的构件“乚”就是从表示玄鸟义的“ ”构件形变而来的。

扎 从手 声。扎是取札的动词义,故从手。《玉篇》:“扎,俗札字。”竹木的笺札都要缠束、捆绑好,故扎为缠束捆扎。所以,“扎”中的“乚”是由表示玄鸟义的“ ”形变而来的。

(二)作声符,表音

构件“乙”作为声符表音时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中前两种是由汉字简化造成的,第一种是采用简单的同音构件“乙”来替换原有构件“意”,第二种是同音字中的复杂构件直接用“乙”替换而来。第三种是在造字时,直接用“乙”作为声符,单纯用来表音的汉字。

1.构件“乙”作为声符替换同音构件“意”

亿,繁体作“億”,《说文》:“安也。”从人,从意,意亦表音。本义为满,引申为数目,十万,后为一万万,近代俗字。《简化字表》简化时采用简单的同音声旁,其中构件“乙”仅表读音,不表义。

忆,繁体作“憶”,《广韵》:“念也。”从心从意,意亦音。本为会意兼形声字,汉字简化时采用简单的同音声旁,简化为“忆”成为纯形声字。其中构件“乙”仅表读音,不表义。

2.构件“乙”作为声符替换同音繁体字中的复杂构件

艺,繁体作“藝”,《说文》中无艺字。藝是会意兼形声字,篆文本作 (埶),后来由于埶作了偏旁,种植义便加上意符“艸”写作“蓺”来表示种的是植物,或加意符“云”写作“ ”说明耕耘细巧如云纹。后来合二字为一写作“藝”。在汉字简化过程中,构件“乙”替代了“藝”字中部件“艸”外的复杂构件,简化作“艺”。现代汉语中的“艺”是形声字,从艸乙声,构件“乙”只表汉字读音,不表义。

礼,繁体作“禮”,《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可见禮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敬事神灵以求福。甲骨文 像禮器豆中盛满了祭品,表示致祭之义。金文 大同。古文 改为从示乙声,篆文 以金文为基础,另加义符示,变为从示从豐会意。隶变后楷书承接篆文与古文写作礼和禮。如今规范化,以礼为正体,从示乚声。其中“乚”为构件“乙”的变体,只表读音,不表义。

3.后起字,以构件“乙”为声符

钇,《汉字源流字典》:“形声字,后起字,从金,乙声。”本义为一种金属元素。其中构件“乙”为纯声符。

(三)构字记号,既不表义又不表音

有些以“乙”为构件的字,自身意义既和“弯曲”义无关,又与“玄鸟”义无关,读音也与“乙”和“ ”相差甚远,在这些字中“乙”不过是组字部件,不起表义或标音作用,只能当记号来理解。

气,甲骨文作 ,三横中一横较短(与一二三的三字不同,三字三横等长)。气象云气形。周初仍然继承此写法,写作 ,春秋时最上一笔弯曲向下,写作 ,都是为了和二三的三加深区别。《说文》 小篆三画中都弯曲,不像原形。汉代写成 ,后逐渐发展为现在楷书的气字。可见,“气”中的“乙”构件既不表音也不表义,而是其它构件形变而来。

乞,云气也,甲骨文、金文、及篆文皆同“气”,都象云气形,与气实为一体。隶变后楷书仍写作气,为了分化字义,省了一笔,简化作乞,表示给予或乞求义。

除此之外,“乙”作为构字部件,有时既可以表义有可以标音,即兼做义符和声符,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字已经不存在了,在古代汉语中也仅发现一例,为“鳦”字。鳦 《说文》以鳦为乙的或体。云:“乙,玄鸟也。鳦,乙或从鸟。”段玉裁注:“乙本与甲乙字异,俗人恐与甲乙字乱,加鸟旁为鳦。”可见鳦是会意兼形声字,乙既表意又表音。

三、构件“乙”的发展规律

汉字构件的发展总趋势是趋于简化的,这一点在构件“乙”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乙”和“ ”形体相近,使用过程中容易混淆,所以二字归并到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乙”中,这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这种趋简化的过程中既包含着构件形体的同化和异化,也包含着构件功能的转化,及由表义功能向表音音功能的转化。

(一)构件“乙”的形体的趋简化

1.同化

同化即原来不同的部件,为了使用的方便,在发展过程中合并了。“乙”和“ ”形体相近,使用过程中容易混淆,所以二字归并到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乙”中,这种同化发生在汉字隶变过程中。现代汉语中以“乙”为部件,在隶变前从“ ”的字有“乳”、“孔”、“挖”、“札”、“扎”。同样,“虯”中的构件“丩”由于俗省写作“乚”,“气”和“乞”中的一横为了区别字形和字形演变,最后变为“乙”。

2.异化

异化即原来相同的部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相互区别而变得不同。同是作为构字部件的“乙”,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分化为不同的形体。如“乱”、“乳”、“孔”“轧”、“札”、“扎”、“礼”等字的构件形体变为不成字的“乚”;而“乾”、“挖”、“艺”、“亿”、“忆”等则等字的构件形体同现代汉语中“乙”字形体相同;而“气”中由讹变而来的构件“乙”为了和“乞”区分,形体上也发生了改变。

(二)构件“乙”的功能变化

构件“乙”在构字之初只作为义符参与构字,如由“乙”作为构件表与冤曲义有关的“乾”、“乱”,由“ ”作为构件表与玄鸟义有关的“孔”“乳”、“札”、“扎”等。后来可兼做义符和声符构字,如“挖”、“鳦”、“轧”等,而考察以“乙”作构件的后起的字(包括简化后的简体字),如、“艺”、“亿”、“忆”、“钇”等字,可见构件“乙”的构字功能逐渐由表义做义符发展为标音的声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汉字造字方式上由会意到形声的转变。

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字形具有演变性,其发展变化经历了甲金文、大小篆、隶楷乃至今之简化汉字的阶段。千百年来,它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向简化规整的方向发展。构件作为构成汉字的基本因子,为了适应汉字由繁复到约简的发展趋势,也相应地发生着由繁到简的变化。同样,由于汉字形体的改变,组成汉字的构件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构件由表形、表义到表音、甚至是标示功能的演变,贯穿于汉字字形演变的全过程。研究汉字形体结构演变及构件功能变化,對于我们学习和掌握甚至使用汉字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Z].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Z].长沙:岳麓书社,1997.

[5]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Z].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圃.古文字诂林[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王贵元.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动因与机制[J].语文研究,2010(3).

[8]李玲玲.以“又”为构件的汉字之构形阐释[J].语文学刊,2012(2).

[9]马雅琦.燕字构形及燕文化解读[J].汉字与历史文化,2016(2).

[10]郝懿行.尔雅注疏(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猜你喜欢

符号化构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服装视觉营销中春节主题橱窗的符号化思维
建筑构件
基于交通视频符号化的智能高清视觉电子警察系统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