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黑么民俗

2018-03-27周武书

荷城文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黑彝族羊群

周武书

姚安县前场镇新民村委会的大黑么,村名神奇古怪。这是一个古老的彝族村寨,隐于深山,被原始森林包围。这里,山高箐深水冷,以种荞麦苞谷洋芋为主。现在虽有水稻种植,但仍有刀耕火种的遗迹。当地民谚云:苦荞粑粑蘸蜂蜜,祖祖辈辈吃小米,若要吃大米,前去30里(姚安)后走30里(牟定)。

小时候,听爷爷们讲“哦罗波若”。这是一个英雄祖先的故事。老人们喃喃讲故事的声音至今犹在耳旁,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这个故事在我们这儿流传很广,下面请听我把神秘而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哦罗波若”,传说此人巨大无比,光是脚杆子几人手拉手才能围一圈,一只脚踩这边山头,另一只脚踩那边山头,站在脚趾旁抬头望头望不见。“哦罗波若”行军在彩云之南茫茫无垠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天,他来到了有个叫“三锅腔”(彝语)的地方,就是今天前场镇境内大黑么村西边。他走得满头大汗,肚子“咕噜咕噜”直叫,想歇下来煮饭吃。“哦罗波若”在“三锅腔”下生了火,在锅里装了半锅水之后,去“内咪”(彝语,意为昆明)买要煮吃的菜和调料,又返回到“三锅腔”,看了看大锅里的水还没有烧涨,“哦罗波若”很生气,发火了,一脚把大锅踢翻,大锅里的水从武侯祠一直流到芭蕉箐村子。至今,芭蕉箐還有一股清泉“沽沽”淌个不停,传说就是那锅里的水。他左手拿起火柴头朝东方向甩去,火柴头落在了茫茫大山之中,火柴头所落的山头着火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火烧头”(牟定县共和镇中屯村委会一个自然村村名,位于楚雄州牟定县境内中屯水库堤坝外半山腰);右手提起大锅,向前甩去,由于有风,锅没甩远,落在了山上,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罗锅塘”。“哦罗波若”还不解气,把“内咪”买回来的韭菜随手一甩,甩到了南面的茫茫山上,韭菜所落之地名为“韭菜地”,就是今天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新民村委会(当地彝语为韭菜地)。由于军务在身,“哦罗波若”虽然没吃成饭,饿着肚子,也只好打理好行装,继续行军,由于怒气未消,抬起左脚,朝前一踩,只听响声震天,地动山摇,尘土腾空而起,大脚重重地落在了“依喝腔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这个脚印至今清晰可见,每年雨季蓄满了水,犹如一座小型水库,雨量充沛时还有溢出,附近的老百姓至今还享受着它带来的雨露。太阳慢慢落山了,夜幕随之而至,黑暗渐渐笼罩了大地,天地一片漆黑,“太黑了!”“哦罗波若”叹息道,实在难以继续赶路,就在大山密林深处宿营,此地故名“大黑么”,就是今天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大黑么自然村。

2009年9月,中共姚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 “诸葛武侯祠”。笔者有幸抽调到姚安县诸葛武侯祠恢复重建项目指挥部工作,在工作期间,通过翻阅有关诸葛亮的历史书籍,了解到诸葛亮南征时到过楚雄州姚安县,在东山坡南麓武侯祠屯过兵,经实地考察武侯祠遗址和诸葛遗垒,通过核对地址、地名,可以肯定的考证,过去我们村爷爷跟我讲述的“哦罗波若”的故事中提到的“三锅腔”,是在武侯祠遗址背后约1000米半山腰的位置,就是诸葛遗垒。笔者多次到诸葛遗垒现场勘察,这个地方有三个大土堆,现保存基本完整。只有其中一个土堆有个大洞,是当地人传说有宝藏私挖所致,结果挖出一些瓦片,这些瓦片残渣至今被保存。诸葛亮南征时在姚安屯兵位置就是今天武侯祠遗址,这与史料记载相符。老人们所说的神秘而巨大的“哦罗波若”,就是诸葛亮。至于“哦罗波若”巨大无比之说,那是南夷祖先们没有亲眼见过南征统帅诸葛亮,对诸葛亮既畏惧又崇拜,所以才想象得如此巨大!

据史料记载:公元225年春季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蛮族(少数民族)发动了平定叛乱的战争。率众部将出川由永仁入滇,途经姚安武侯祠屯兵,其间经过大黑么具有可能性,但无史料记载。

神话归神话,传说属传说,但武侯祠遗址,诸葛遗垒至今保存完整,“火烧头”、“罗锅塘”、“韭菜地”、“大黑么”村名延用至今是事实。

古时,大黑么无人居住。诸葛亮南征时夜宿大黑么,起先前场镇高峰寺脚下,上响板村彝族周姓瞄准大黑么是一块风水宝地,故迁徙大黑么定居。那时,人烟稀少,兽多人少。但,这个地方确实是个好地方,绿水青山,环境宜人,适合休养生息。更主要身处崇山峻岭,与世隔绝,如同世外桃源,不易被人发觉,在多灾多难的历史变革中,是躲避战乱的好去处!也许是这些原故吧,在历史长河中,陆陆续续邻县牟定凤屯镇腊湾村的李姓、共和镇军屯村委会宋官屯村的宋姓,本县左门的鲁姓和大黑么附近龙树箐坐家户罗姓彝族纷纷迁往大黑么落户。这个地方证明人丁兴旺,时至今日,大黑么彝族村现有周、李、鲁、罗、宋姓居住,有80户360人口,百分之百是彝族。

大黑么村民风朴实,村民能吃苦耐劳,勤劳向上,敢想敢为,有梦逐梦。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星星点点,熠熠生辉。各姓子弟涌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人。民国时期,周姓有保长二名,周国林、周国英曾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周国林下落不明,周国英投诚共产党退伍回家,享受领取定期定量补助。新中国成立后五姓均有军人8名,其中一名曾是参战提拔军队副连职干部。3名李姓曾任小乡、大队、村公所、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具有大中专毕业生25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有医务工作者,他们中有4名是中级职称,有两名是完全小学校长,一名男歌手曾参加央视青歌赛,一名女歌手参加省比赛获奖。特别近年来一名宋姓小伙考取楚雄第一中学,现正在大学深造。各姓子弟在外正在攻读本科院校的还有数名,不再一一赘述。大黑么还有四名端工(也叫香通,也叫毕摩),四名都通晓巫术、占术、会施法器。就是说过去人患重病,就得施法器。香通们会踩犁头,把犁头烧红后施法,病人踩犁头不会烫,踩后病除。毕摩还会给死人教路。

大黑么没什么古建筑遗址,有的是土掌房,垛木房、瓦房。但是,大黑么至今还保存着很多非遗文化。这些古老习俗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在历史长河中有淹没的危险,越觉得珍贵。

大黑么村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如服饰、起居、婚俗、时令、节日、生产、生活、祭祀、巫术、占术等民风民俗。

爬油杆。爬油杆是大黑么彝族的专利,它是一种婚俗演变为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曾参加过省、州比赛,并入选国际学术交流。1996年,中共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发洪,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文艺,楚雄州电视台台长王勃率一班人,带上摄像器材,用骡马驮运赴大黑么拍摄了三天三夜“爬油杆”婚俗,制作出专题片《大黑么的好日子》,该片轰动了海内外,中央电视台曾对外播出,《走遍中国》、《走遍云南》栏目多次播出(现有视频保存)。笔者“爬油杆”作品曾多家报刊发表。

送喜神。送喜神是爬油杆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爬油杆之举,顾名思义就是送了喜神才能组织爬油杆之事,否则会发生意外事故。《送喜神》鲁文明老师在《文化姚安论坛》上发表过。

送土皇神(也叫轰土皇鬼)。每年凡到霜降节令(农村叫土皇节)这一天,大黑么全村拼米拼肉送土皇神之举。白天,全村在土皇神灵位前香通(毕摩)祭祀一天,全村男女老少杀猪宰羊办伙食。下午,酒足饭饱之后,推选一名大力士,身穿棕蓑衣,头顶三角子,敲羊皮鼓,毕摩甩西梳,全村组织一班人东家进,西家出,跳土皇神,主人家用烟酒相待,还用鬼火盆带香纸,随之相送到自家大门外。晚上天亮寅时,送土皇神团队送土皇到大黑么村外(北边)土皇神住所。此举完成了整个送土皇神的过程。2014年土皇节这天,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院从昆明请摄影师,用大小八部摄像机记录整个大黑么送土皇神的过程。

祭羊神。祭羊神是羊群主人到羊群里祭了羊神之后,接羊群回家过年。这是大黑么村独具特色的项目。大年三十这天,大黑么村的头等大事就是先把羊群接回家。早上到羊群里祭过羊神,吃过饭后,放羊倌背上羊笼子,把羊群接回家,在事先围好的羊圈里喂养,羊圈旁竖一棵青松,把羊神笼子挂在这棵青松树上,过年饭先祭羊神笼子后,才能吃年饭。

出羊群。大黑么彝族过年出羊群神秘而古老,是彝族过年很好玩的活动,在年初四或年初五或年初六,其中择一天吉日。这天早上天蒙蒙亮,羊群主人家(一般情况下一群羊有10户左右)准备好鞭炮,点燃三炷香在羊群门口等候,待羊群主人到齐后,悄悄把羊圈门打开,把羊圈里面的领头羊拉出来,羊群尾随领头羊来到大黑么村下的祠堂旁边,把领头羊放开, 羊群主人事先准备好的鞭炮同时点燃,在羊群后面响炸,使羊群受惊吓一口气跑过河视为来年会大吉大利。

教路。教路是谁家死了人必须教路,这项风俗至今没有失传。教路是彝族毕摩用法器给死人教路安息。死者嫁出之女用活羊或活鸡回到坟山祭祖。毕摩念念有词给予教路。死者之子在毕摩的引领下,毕摩用顺贯(一般用羊蹄划开分左右)放下,看阴阳选择一棵小松树连根拔起。死者长子背这棵小松树倒退祖坟前,向祖坟倒三转,顺三转后,取下小松树根一节,砍制成松根遗像,用银币砍出几点,钉在松根遗像的眼、耳、鼻、嘴等各部器官部位,然后穿上衣服供在灵位上。教路完毕送回家中灵堂上供起,毕摩再次给予教路视为死者安息。

送羊鬼轰羊群。送羊鬼轰羊群是出羊群之后在山上放草,中午12点,把羊群领回到送羊鬼处休息,羊群主人拼米、肉、鸡、酒、烟、香纸,派人去砍送羊鬼藤子,香檀树枝,小松树,彩纸剪成小彩旗,请一名毕摩(香通),水桶装满水,全部搬到送羊鬼处,生火煮饭,设羊鬼灵位。摆放香案之后,毕摩念念有詞,杀鸡献羊鬼。祭羊神万事俱备后,按彝族规矩,平整一块吃饭的地方,抖上松毛,像长街宴一样摆席吃饭。在酒足饭饱之余猜拳。宴席结束,洗好碗筷,炊具,把洗碗水倒在洗菜盆之后,轰羊鬼的精彩仪式即将开始。羊群主人有的手拿羊皮鼓,有的手持洗菜盆,有的捡口锣锅盖,更有甚者把吃饭的碗和装菜的碟子也派上用场,到羊群后面,做好准备,派四个人把毕摩早已准备好的小香檀树条,小松树,树头上拴好藤子,藤子上挂小彩旗,砍一片小松条,画上羊鬼、羊神,全部拴于藤子上面,东西各站二人,手扶香檀树条和小松树条,藤子架空。放羊倌身背羊笼子把领头羊从藤子架空下面拉过,羊群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盆洗碗水,松叶蘸洗碗水,撒在放羊倌身上、领头羊身上。羊群主人在羊群后面,有的燃放鞭炮,有的敲羊皮鼓,有的敲锣锅盖,有的敲洗菜盆,有的敲吃饭碗、碟子(盘子)。叮叮当当,把羊群从藤子下面一哄而过。轰过羊鬼的羊一年四季健康平安,羊群兴旺发达。从古时羊群到生产队又到包产到户的羊群年年都要送羊鬼,轰羊群。大黑么送羊鬼、轰羊群习俗延续至今,仍绽放着光彩。

送鬼。送鬼是大黑么彝族的一种巫术。由于现代医学发达,这项内容几乎失传。过去的送鬼是人患上重病,主人家就得请一个香通来送鬼。香通一般用羊皮鼓和犁头作法器。笔者亲眼见过一次大黑么一名香通叫周廷兴,他给周有娣(瘫痪病人)送鬼。事先找一个犁头,烧在木炭火上,待犁头烧得通红,把犁头放在病人旁边,听见周廷兴嘴里念念有词,也不知说些什么之后,香通自己脚踩在犁头上,也没有烫伤。然后把病人周有娣的脚也踩在犁头上,病人也没有叫一声,当时笔者才有14岁,笔者至今没有解开这个谜。这套巫术施法完毕后,在场的所有都参与送鬼。香通敲着羊皮鼓,参与送鬼的人一路烧纸,一直送到村外,送鬼才算完毕。

大黑么彝族传统笛子舞(彝语“笛鲁富”)。姚安县西边有个马游芦笙舞,东边大黑么有个笛子舞。这项内容至今传承了下来。笛子舞过去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三日,姑娘、小伙在山头上吃松毛酒和讨媳妇等喜事场上盛行。目前,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范围除了大黑么村以外,都没有人会跳笛子舞,只有大黑么部分老人和青壮年会跳笛子舞。它的舞步随着笛子声音而舞转调子,调门是固定,但舞步是繁琐而复杂,故有一定的传承价值。

吃松毛酒。吃松毛酒是一项谈情说爱的习俗。彝族人谈情说爱是通过吃松毛酒场合牵线搭桥,它是必须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三日才能举行。这个习俗,从串姑娘睡房引线,晚上饭后,小伙弹起弦子串姑娘睡房,从中喜笑颜开,真真假假,睡房里的姑娘有意者向小伙约会。某天,你们村的小伙到某山头和我村的姑娘吃松毛酒,届时双方按约定时间地点,姑娘小伙备酒席在山头上吃松毛酒。姑娘向小伙传烟都是冲着小伙的疼处说梅葛。内容是:老表抽支烟。小伙害羞的答应姑娘“等会,才抽了”。姑娘说怕你家老婆格。传烟仪式结束后,接着摆酒席吃松毛酒。吃松毛酒很好玩!姑娘小伙互敬酒,有时来了兴致干脆作灌酒,这就是“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吃饭时互相压饭压肉,场面异常活跃,从中寻找中意的。一旦双方互相中意的就互赠礼物。酒足饭饱之余,小伙“铛嘟铛嘟”的弹起弦子,姑娘“阿里啦阿里啦”的叫起了调子,在山头上跳起了左脚、笛子舞。有的谈情说爱,有的尽情狂欢,有意思的偷偷到了树林单独约会,接近成熟,姑娘则约到睡房“姑娘房”,和衣而卧,说悄悄话私定终身。

祭龙。大黑么祭龙已经失传,但笔者过去参与过祭龙的活动。祭龙的活动是过去在饮水井旁,全村男人都参与宰羊、煮饭、祭龙、吃饭,其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本土主庙里取娃名。大黑么彝族不管谁家生了娃娃都必须到土主庙里取名,这种风俗延续至今。取娃娃名在土主庙里杀鸡宰羊祭祀,此活动少不了三代以内血亲参与,现在甚至发展到全村参与。这种习俗不仅没有失传,而且越来越办得火红。

大黑么开户长会迟到罚款。大黑么开户长会迟到罚款是多年留下来的传统。该村百姓很朴实,很自觉,一般通知开会不迟到,一旦开会迟到自觉交罚款。罚款所得当场买酒喝、买糖吃,不留尾巴。

对曲子。对曲子是婚嫁场合中进行,谁家办喜事,在席毕、敬酒、传烟仪式后,选择中老年男女“戏唱”(彝语,意思是对歌),该项活动男女对曲子越唱越升级,曲子对到高潮时,男女双方都会悄悄掉眼泪。这个习俗现在已基本失传。

迷哎(彝语),汉语直译为“梅葛”。这个习俗大体上与对曲子基本相似,只是调门不同,唱词不同,内容大都是谈情说爱的,与西边马游梅葛基本相同。

定亲。定亲是大黑么彝族盛行的婚嫁习俗,不管谁家姑娘与外村的小伙订了亲,必须到大黑么姑娘家吃喜欢酒和大酒两次。第一次吃喜欢酒是姑娘定亲,这家家族参与吃喜欢酒,再择吉日,再到姑娘家吃大酒。这天,主人家要请全村家家户户参与吃大酒,其目的为姑娘争礼仪钱,这是传统活动,最后,其实礼仪钱还是双方父母和媒人说了算数。

拃包头布、竖铜钱、竖鸡蛋许鬼。“荞子、稗子、包谷子,随随便便过日子,飞机天上过,汽车见不着,大病请香通,小病用火烘”是 70年代大黑么真实写照。彝族拃包头布许鬼,竖铜钱、竖鸡蛋许鬼,都是用于小病,也就是一般的感冒之类的小病。拃包头布的方法是用手在包头布拉一截用手拃三拃,然后在三拃包头布上从香火上行礼,说哪鬼害的病在这三拃包头布上反映出来,通过反复拃,有时会长出来,有时会短回去,两种情况的视为害病之鬼许到了,然后找一片烂瓦片、筒瓦、板瓦都可以,里面装上火灰和木炭火,烧一点饭,再烧点干木掌菌,香香的,点上香纸,送出大门外许到鬼的地方,这样病人确实会好过一点。竖铜钱、竖鸡蛋许鬼方法是把菜刀摆在饭碗上,用铜币或鸡蛋在香纸上祭祀以后,反复轻轻的竖立,嘴说许哪个鬼竖了自然站稳,视为那个鬼给害的病,送鬼的方法和上边一样。

叫魂(也说叫伴)。大黑么彝族叫魂是全村男女老少,一年一次,人人都要叫魂。有的甚至一年叫两次魂。一般叫魂在春节后择日叫,但人人叫魂是每年清明节这天。村里会叫魂的人不多,清明这天,会叫魂的张家进李家出,有时排队挂号,从早到晚都有人叫魂。叫魂的师傅从时间来说是从唐朝叫起,从地点上划分是从昆明、大理等四面八方叫回来。叫魂的方法是主人家用一羽筛子里装一碗饭,上面盖三片肥肉和一个熟鸡蛋,取下被叫魂人的帽子或包头布,备上香纸,酒茶,里面再装一碗木炭火,端到大门外,摘一朵桃花插到帽子上或包头布上,点燃香火,肥肉烧在火炭上烧糊,叫魂师傅唠唠叨叨叫起来,香纸烧过后,端上筛子一路走,一路叫,一直叫到被叫魂者面前,用香火火灰吹在被叫魂人头上,问他“你的魂回来没?”被叫魂人要答应“回来了”,同时把筛子里的那碗饭,烧糊的肥肉和鸡蛋吃完,视为魂已经叫回来了,这样一年都会健康平安。

剪羊耳朵。剪羊耳朵是大黑么村从古到今都没有失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这天是大黑么彝族过小年的日子,早上羊群主人到群里祭羊神和剪羊耳朵,剪羊耳朵的目的是一种记号,有的剪左耳,有的剪右耳,有的平剪,有的缺口剪,各家的剪法不同,祭羊神剪羊耳朵完成后,在回家的路上,一路回来採马缨花回家祭田、祭地、祭祖宗过小年。

跳鬼。跳鬼是大黑么村不管谁家起房盖屋,在乔迁新居后都要跳鬼。跳鬼主人家请一名香通,在自家家堂前杀鸡、宰羊献鬼,这天全村家家户戶相助、打帮忙,香通在家堂前祭鬼一天,晚上开宴过后,万事齐备,在香通敲着羊皮鼓带着所有相帮的人在自家堂屋内开始跳鬼,一直跳到天亮,直至把鬼送出门外视为来年全家大吉大利。

羊皮鼓舞。羊皮鼓舞,顾名思义,就是敲打用羊皮做的鼓面,而跳的古老的舞。大黑么羊皮鼓和普通的鼓不一样,鼓面直径很大,但,两面鼓之间厚度比较薄,有一鼓柄,就像小孩玩的拨浪鼓,跳舞时手握鼓柄,两面都可以敲打,根据舞曲的节奏和跳舞的动作,有时敲打正面,有时敲打反面,翻转自如。羊皮鼓舞一般是祭祀时跳。如:新房建盖完成后,就得跳羊皮鼓舞驱赶孤魂野鬼,迎接新主人入住。还如,送土皇神,送鬼等祭祀都要跳羊皮鼓舞。大黑么羊皮鼓舞曾参加姚安县农村文艺汇演比赛获奖。

小孩不乖或多病给予搭木桥祭祀。这项祭祀风俗是过去大黑么村不管谁家小孩不乖或病多,就得到河边有人过河的地方祭祀。祭祀的方法是附近砍三棵二米长栎木树,两面砍平,然后端工杀鸡祭祀以后搭在过河的地方,使过路人从这三块栎木桥上走过,这样该户小孩会乖起来,病情也会好转。

以上所列的大黑么彝族非遗文化,是姚安东山彝族地区彝族非遗文化的缩影,在楚雄彝族聚居区也具有普遍性,在茫茫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有的渐行渐远,几近失传,有的仍熠熠生辉,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加以保护!

“荞子、稗子、包谷子,随随便便过日子,飞机天上过,汽车见不着,大病请香通,小病用火烘。”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的大黑么村与时俱进,融入了祖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一幢幢小洋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水泥路滑溜溜的修到家门前;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嘟嘟嘟”山间跑;电视机、电脑、在寻常百姓家“哇啦哇啦”叫。下午凉快时老人们弹起弦子跳起左脚舞;小伙姑娘们在“滴滴滴”的玩QQ和微信呢!

如今,大黑么人实现了“票子、房子、车子,红红火火过日子,天上坐飞机,地下坐汽车,大病入医院,小病跑诊所”,也是大黑么现在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大黑彝族羊群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大黑
羊群莫名蒸发疑案
羊群莫名蒸发疑案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羊的未来
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