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晏史部著作考述

2018-03-27曹天晓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

曹天晓

摘 要: 丁晏是清代中晚期学者,以经学闻名一时,生平著述共六十馀种,其中史部有十七种。这十七种著作内容较为驳杂,涉及正史、族谱、年谱、金石学、蒙学等诸多领域,颇具研究价值。然其中半数传本稀少,不易获见,历来罕有学者研究,对这些著作的成书时间、撰作宗旨、内容体例、影响评价、版本源流、馆藏情况进行一一考述,很有必要。

关键词: 丁晏 著述考 清代学者

丁晏(1794—1876)①,字俭卿,号柘唐②,一作柘塘,江苏山阳(今属淮安)人,清代中晚期学者。道光元年(1821)举人,十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居乡讲学。咸丰间因办团练、修府城等功,议叙内阁中书加侍读衔。其著述共六十馀种,生前刊有《颐志斋丛书》。所著《尚书馀论》《禹贡集释》《毛诗陆疏校正》《郑氏诗谱考正》《论语孔注证伪》《曹集铨评》等颇受学界推重。

目前学界对丁晏的研究多聚焦于他的经学著作,丁晏在史学方面著述也有很多,并颇有可观者。下面将对其史部著作十七种一一进行考述,部分专题著作,如《四史馀论》《颐志斋四谱》,合为一条叙述。

《史记毛本正误》一卷

此书著于同治六年(1867),生前未刻。据该书《自叙》,丁晏少读《史记》,初得常见之汲古阁本,又得《史记评林》本对校,但《评林》本未为善本。后又得王延哲翻刻宋本、柯维熊刻本,颇为精善,乃以此二本校正汲古阁初印本,著为此书。

宋焜《静思轩藏书记甲编》著录有此书稿本,宋氏叙录云:“此丁氏传录柘翁稿本也,取刻本比勘,已多异其朔,惟念柘翁以经学名家,而此著实未免简陋。……毛本之待正者,岂仅字句间乎?又岂柯王二本所能正之乎?”吴廷燮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③称此书“匪仅以校正见是……是书所云是者,皆义理较长,尤读史家所宜研究也。”(23-623)

此书有刻本、排印本两种。刻本有光绪间广雅书局校刻《史学丛书》本,民国间汇入《广雅丛书》重印。排印本有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同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丛书集成新编》,又据《丛书集成初编》本影印。④

《四史馀论》四种五卷

是书又名《马班陈范四史馀论》,《自叙》撰于咸丰八年(1861),《柘唐府君年谱》云咸丰十一年著此书,则或成书于咸丰十一年。此书包含《史记馀论》《汉书馀论》《后汉书馀论》《三国志馀论》四部分。《柘翁七十自敘》《柘唐府君年譜》皆云此书为五卷,《续四库提要(稿本)》著录为六卷,《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为四卷,今从五卷说。查国家图书馆藏钞本《四史馀论》,共六册,未标卷次,其中《汉书馀论》部分占三册,其他三种各一册。

该书《自叙》称:“史各有论,附在本书,不佞綢绎,拾其绪馀,匪沿剿说,匪侈博闻,明事析理,用志不分。……纂为《馀论》,以谂后人。”则此书之作乃补充各史之“论”,以劝诫后人。杨锺羲撰《续四库提要》云:“是书多录旧说,间抒己见。”并各举四书“馀论”一条,谓其“有裨经学”“皆独得之言”“语极精到”“亦论史之特识也”。(4-55)

此书今存颐志斋钞本六册,《汉书馀论·律历志》以下乃据别本钞配,另有吴棠望三益斋钞本,皆藏于国家图书馆。湖南图书馆藏有此书咸丰八年钞本三册。另外,国家图书馆还藏有《后汉书馀论》一册,颐志斋钞本,郑振铎旧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5年出版的《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稿钞本·史部》,第二册影印有《汉书馀论残卷续录一卷》稿本。

《读史粹言》一卷

丁晏另有《诸子粹言》一卷,一般将《读史粹言》与诸子粹言此合刻为《子史粹言》二卷。此书成于道光六年(1826)丁晏三十三歲时,乃史书格言摘录。丁晏认为周朝嘉言已著于经,而暴秦无道,故选录史书“上起汉京,下迄元代”,选录标准为“施于世而有实用”。

孙人和撰《续四库提要》评《子史粹言》:“观其所录,诚有如序中所言,上裨治道,下正人心,内以治躬,外以涉世也。其实晏之人品不高,读书而不力行,格言虽多,亦奚益耶?”(13-501)此语颇令人费解,或因孙氏读过《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顾櫰三传》,其中提到顾櫰三之子(实为其孙)避难淮安时,丁晏剽窃顾氏遗书,因此认为丁晏人品不高。其实剽窃顾氏遗稿者乃鲍桂生,而非丁晏。⑤

此书有道光二十六年刊本,同治间汇入《颐志斋丛书》重印,光绪二十四年京都官书局(原强学会)石印本,光绪二十七年王锡祺编《牖蒙丛编》铅印本。⑥影印本有《丛书集成续编》本(新文丰版)、《丛书菁华》本。现代整理本有《格言——人生的智慧》,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颐志斋四谱》四种四卷

此书编于道光十五年(1835),包含《汉郑君年谱》《魏陈思王年谱》《晋陶靖节年谱》《唐陆宣公年谱》各一卷,即郑玄、曹植、陶渊明、陆贽四人年谱。

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二史部年谱之属列有此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列举清代“年谱学之中坚”时亦列有此四谱。⑦谢国桢撰《续四库提要》云:“四谱者,为郑康成、陈思王、陶靖节、元遣山也。晏以大兴翁氏既纂有《遣山年谱》,乃易遗山而为陆宣公。”(31-314)此言大谬,《颐志斋四谱》书前周济序首句即云:“俭卿为陈思王、陶征士、陆宣公、元遗山四人年谱,余既为序矣,俭卿检向所辑郑君年谱以冠焉,而退遗山。”则后补者乃郑玄,而非陆贽。

清代朴学家以郑玄为宗,有清一代,为郑玄作谱者达十数人之多,如陈鳣、王鸣盛、孙星衍、洪颐煊、胡培翚、林春溥、平步青、郑珍等皆作有郑氏谱传,丁晏编此谱亦为时代风气使然。丁晏在《郑谱》前云:“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余辑郑君之谱,窃向往之矣。”

丁晏在《曹谱》前云:“陈王忠孝之性,溢于楮墨,为古今诗人之冠。灵均以后,一人而已。”并认为若使其嗣位,定无篡汉之事,故为之撰谱,以彰其忠。俞绍初撰《中国诗学大辞典》认为此谱乃“迄今所见最早的曹植年谱……颇简明扼要”,但也有一些疏误,如未能将《说疫气》《喜雨诗》两篇予以系年,误将陈琳《答东阿王笺》系于太和二年等。⑧

宋王质编有《栗里年谱》(陶渊明故乡栗里),丁晏认为该谱多有谬误,遂重编陶谱订王谱之失。但邓安生所撰《中国诗学大辞典》该条目对此谱评价甚差,称其“文字简约,无所发明”,且认为丁晏在谱前所云王谱之失四条有两条皆误,又举出六首陶诗,认为系年有误。(页1305)

陆贽为中唐名相,卒谥宣,故称陆宣公。《陆谱》前丁晏云:“……公之事迹,载新旧《唐书》,然年月时事,《新书》颇略,《旧史》为详”故编此谱,“以谂后之读公集者”。

《颐志斋四谱》有道光二十三年刊本,同治间汇入《颐志斋丛书》重印。民国间刘师培编《历代名人年谱大成》收有此四谱,稿本存台湾“国家图书馆”。影印本有《丛书集成续编》本(新文丰版)、《丛书菁华》本。另外,丁晏《曹集铨评》后附有《曹谱》。

《吴山夫先生年谱》一卷

此谱作于咸丰四年(1854),附于吴玉搢《十忆诗》后刊行。吴山夫即吴玉搢(1698—1773),号山夫,著有《说文引经考》《别雅》《金石存》等,与张弨、阎若璩等同为丁晏之乡前辈,故有此谱。

是谱前有韩梦周《吴玉搢传》,后有丁晏题记。年谱正文极短,仅十三条,略记吴氏生平大事及著作时间,并考定其生卒年。丁晏弟子段朝端亦编有《吴山夫先生年谱》,该谱较为详备。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此谱列为清人所撰年谱“可称者”之一,并写作“友人丁晏著”(页336),疑其将段朝端所撰《吴山夫先生年谱》误作丁晏所撰谱,且丁晏生于吴玉搢殁后二十一年,并非谱主友人。

此谱有上海图书馆藏秦翰才钞本,民国四年(1915)罗振玉《雪堂丛刻》排印本,附于吴玉搢《十忆诗》之后。《乾嘉名儒年谱》(2006)第三册收有此谱,系据《雪堂丛刻》本影印。

《石亭记事》二卷

该书包含正编、续编各一卷,共收录丁晏近五十篇文章,文章撰写时间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咸丰七年(1857)之间。该书主体部分刻于道光二十八年,后有增补。《柘唐府君年谱》云道光二十九年成书,误。或著录此书为《石亭纪事》,不确,此书原刻本作“记事”。

书前《自叙》云:“石亭,见陈寿《蜀志》,注淮阴之地名也。”正编三十五篇文章,多为丁晏经办淮安地方工程的记文,可补地志之阙。《续编》十三篇文章,除《淮阴说》《吴非木传》《拟陈孔璋迷迭赋》外,皆丁晏为乡人著作所撰序跋。其中《包倦翁〈安吴四种〉书后》对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较为重要。《淮阴脞录自序》及《书西游记后》二文认为《西游记》作者乃淮安人吴承恩,后世研究《西游记》者经常引用。正编附有山西人白成矩所撰《书后》,该文指出《石亭记事》有“虚美失实”之处,丁晏自己也未否认。所谓“虚美”者,大概是指丁晏在记文中较少提及其他共事者,过分凸显个人功劳。

此书有道光二十八年周寅署检本,后有增补,同治间汇入《颐志斋丛书》重印。影印本有《丛书集成续编》本(新文丰版)、《丛书菁华》本。

《百家姓三编》一卷

此书又名《百家姓韵语三编》,乃蒙学读物,成书于咸丰五年(1855)三月,三子丁寿恒作注,友杨云书撰跋,同年,杨以增为之刊刻。是时丁晏因办团练之事被诬,羁系扬州候审,作叙次日即接旨发往军台效力。

其书《自叙》备言编纂宗旨:“余因周氏之文,窜易涂乙,恭际圣朝,首崇颂美,斋居多暇,缮写三编。……爰命三儿寿辰为之注释,里塾儒师、童蒙冬学,播而传之,庶有取焉。”第一编以复姓附于篇后;第二编以复姓散于文中;前两编皆因袭周星(号九烟)《百家姓新笺》,略加改动,第三编则丁晏自为创获。三编首句皆为“咸丰万寿”,亦當时之风气。正文侧重宣扬儒家名贤典籍,如第三编有句云:“左史公羊,毛韩申鲁。……冉闵游张,颜鲁暨孟。”

此书有咸丰五年刊本,同治间汇入《颐志斋丛书》,光绪间王锡祺编《牖蒙丛编》铅印本。影印本有《丛书集成续编》本(新文丰版)、《丛书菁华》本。另外,现代一些蒙学著作常附有此书,如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的《百家姓 外二种》。

《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此谱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时丁晏参与初修并撰序,后岁有增补,咸丰三年丁晏主持重修并付梓。《序》末述修谱之旨云:“尚愿登斯谱者,化其习染,返忠厚勤俭之遗。兄弟和协,而不至等于途人;宗族同心,而不为某人之不义子。若孙读书久远,必有兴吾宗者,于以翼赞升平,涵濡圣朝之膏泽,蒸蒸日上,蕲至于古时淳厚之俗,则纂斯谱者所日望也夫。”

南京图书馆藏咸丰间刻本,前有丁暹、丁晏、丁寿昌及其亲属所获封赠谕旨十份,然后为世系总表、修纂校刊人姓名、一至五世世系表、五至九世世系表、九至十三世世系表,末为丁晏序。

该谱今存两种版本,南京图书馆藏清咸丰三年刻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刻本。

《柘翁七十自叙》不分卷

此书实为一篇长文,撰于同治二年(1863)七十岁生日时。 文中自云:“同治二年,余龄七十……余僻处拥书,● 门谢客,追诉平生,综述行事。遭际之幸、扞御之劳、兴筑之艰、振施之急、赏识之希、著述之勤,摅其● 言,纂为自叙。”这篇自叙全文近八千字,以骈文的形式总结了作者一生的恩荣、事功、交游、著述,对研究丁晏的生平具有重要价值。丁晏子侄丁寿恒、丁一鹏等人为其所编年谱,许多内容即以《自叙》为依据。

此书有同治二年家刻本,但传本稀少,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一册一函,封面题云“荻隐藏书”,正文十二页,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有双行小字夹注,朱笔句读。

《淮安北门城楼金天德大钟款识》一卷

此书撰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时丁晏主持淮安修城之事,见北门悬大钟一口,不详年月,乃拓文考证,又见元至正年间铜炉及南宋古砖若干,均撰诗文记之,汇为此书。刊刻时间约在咸丰十一年到同治二年之间,因为牌记云“颜培瑚署检”,据《光绪淮安府志》,颜培瑚于咸丰十一年署淮安知府,而该书所附《元移相哥大王铜印歌》刊于同治二年。

此书卷前有毛梦兰序、黄爵滋题诗,卷后附《北门城楼落成金天德大钟歌》《淮安府学元铸祭器录》《淮安府城南宋古砖记》《高丽古鼎歌》等五篇丁晏所作诗文。最后又附《元移相哥大王铜印歌》及拓印二页,该诗作于同治二年,从栏框粗细来看,与前文有异,当为同治二年续补。

此书有同治间刻《颐志斋丛书》本。据《中国古籍总目》,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道光间刻本,许瀚校并跋,未知确否⑨。影印本有《丛书集成续编》本(新文丰版)、《丛书菁华》本。

《颐志斋碑帖叙录》一卷

此为丁晏家藏碑帖目录,作于同治元年(1862)夏,后有增补,未刊刻。其《自叙》云:“《封龙》《元象》诸碑,得之宝应刘念楼,《北朝造象》诸碑,得之日照许印林,颇有亭林诸先生所未见者。至如《汴学二体石经》……洵艺林之至宝也。爰就斋中所存,次其年代时月,略仿解题,辑为叙目。”书中著录碑帖有一百多件,按原碑时间顺序编排,前有《夏禹岣嵝碑》《殷比干墓铭》《周石鼓文》《周宣王时鼎铭》《周启諆鼎铭》等,后有《宋蔡京元佑党籍碑》《宋蔡君谟碑》《宋淳化阁帖旧拓残本》。每条叙录篇幅不一,长者六七页,短者仅一行。末附“续录”十五件。

此书今存钞本,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四十一页,页十三行,几乎无批改痕迹,亦无钤印,从笔迹看并非丁晏稿本,《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为稿本,或有误。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一点,《(同治)重修山阳县志》署名何绍基、丁晏总纂,但据段朝端《淮著收藏记》云,实际纂修者主要是高延第等人,丁晏当时年迈,“未尝属笔”,⑩这种情况类似于今之挂名总编,故本文不列该书。

注释:

①据丁晏之子丁寿恒等所撰《柘唐府君年谱》,丁晏殁于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公元1876年1月9日。有不少著作将其卒年定为1875年,误。

②《续碑传集》《清史稿·儒林传》《清史列传》《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均记载丁晏字“柘堂”,而未载“柘唐”,皆误。查丁晏生前所有著作及其友朋信札,从未有写作“柘堂”者。丁晏《石亭记事》收有《朱妍农诗叙》一文,自言“柘塘”乃淮安城西南一地名,因其地风俗淳朴,故取以为号,思卜居焉。因“唐”为“塘”之古字,丁晏为学者,好用古字,故一般写作“柘唐”。

③以下简称《续四库提要》,引文之后的括号内数字为册数及页码,下同。

④另外,张月琛《樵斋藏书目录》著录有《颐志斋丛书》二十二种四十二卷,含《史记毛本正误》一卷,然而今传《颐志斋丛书》无《史记毛本正误》。若张氏所记属实,则《史记毛本正误》有《颐志斋丛书》本,刊行时间当在同治年间。天一阁博物馆编《清防阁·蜗寄庐·樵斋藏书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57。

⑤有关顾櫰三书稿遭剽窃之事,后世学者提及甚多,多指为顾櫰三弟子鲍桂生所为。如冯煦撰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跋云:“……其他著则均弆其弟子鲍桂生家,索之不得,闻已窜易己名矣。”顾櫰三《通俗文风俗通义佚文》卷末有王锡祺跋:“其孙联镳奉母间关走淮上,依所识某世执,全稿为所剽,取出者仅十一二。”《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相关文字为:“子联鏕避乱走淮上,依丁柘塘,全稿为所剽窃,取出者止十一二。”比较以上两处文字可知,支伟成之文源自王锡祺跋,大概因为丁晏是淮安人,且与顾櫰三也是旧交,所以支伟成想当然地认为这位淮安“世执”就是丁晏。

⑥《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子史粹言》有道光间刻《诵芬室丛书》本,未见原书,姑且存疑。

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岳麓书社,2010:339-340.

⑧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81.

⑨从国家图书馆网站检索此书只有咸丰间刻本一册,无许瀚跋道光间刻本。

⑩段氏原书未见传本,此处转引自《淮安文史资料》第11辑页174.

参考文献:

[1]丁晏.颐志斋丛书[M].道光至同治间刻本.

[2]丁晏.颐志斋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5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丁晏,撰.柘翁七十自叙[M].南开大学图书馆藏同治二年丁氏家刻本.

[4]丁晏.颐志斋碑帖叙录[M].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钞本.

[5]丁晏,纂修.山阳丁氏族谱[M].南京图书馆藏咸丰三年刻本.

[6]丁晏.四史馀论[M].国家图书馆藏钞本.

[7]丁晏,撰.吴山夫先生年谱[M]//本社影印室辑.干嘉名儒年谱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儒林年谱45[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9]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0]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宋焜.靜思轩藏书记甲编[M].南京图书馆藏民国石印本

[1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3]张之洞,编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

[15]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6]淮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江苏文史资料第72辑淮安文史资料第11辑淮安古今人物[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

[17]徐复,季文通,主编.江苏旧方志提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8]顾櫰三,撰.补后汉书艺文志[M].王锡祺编《小方壶斋丛书》本.

[19]顾櫰三,撰.通俗文风俗通义佚文[M].王锡祺编《小方壶斋丛书》本.

[20]段朝端,编.吴山夫先生年谱[M].民国十年如皋冒氏《楚州丛书》刻本.

[21]何绍基,撰,毛健辑录.猿叟题襟日记[M]//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6辑中国典籍与文化增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329-337.

[22]天一阁博物馆,编.清防阁·蜗寄庐·樵斋藏书目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