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有意行为的理解
2018-03-27冷梅洁
冷梅洁
摘 要: 论文对儿童有意行为的一系列研究实验以及在实验中用到的实验范式进行介绍并归类总结。对儿童有意行为的理解,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能否理解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在有意行为中能否理解不情愿行为和不能够行为。一系列实验在不断改进下得出结论,9个月大的正常婴儿就可以理解行为与目标或意图的匹配,并理解有意行为。
关键词: 有意行为 注意习惯化研究范式 模仿学习法 情境认知理论
一、引言
Michael Tomasello对儿童习得词语策略中社会语用理论的研究成就比较突出,他认为有两种语用能力是儿童学习词义的前提条件,一种是建立共同注意机制,另一种是理解交际意图的能力。儿童可以理解有意行为就是对这两种语用能力的运用。论述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能否理解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有意行为中,能否理解不情愿和不能够两种情况。
儿童区分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儿童打破了杯子,一种情况是故意摔在了地上,另一种情况是儿童拿杯子喝水由于没抓牢摔在地上破了。对于成人来说,这两种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即使产生的结果都是将杯子摔破了。第一种情况发生时,成人会指责或纠正儿童的行为,而第二种情况就不会。这是因为我们理解儿童的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那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能否理解成人的有意行为和无意行為呢?
实验者在进行儿童有意行为的研究时,对该类实验设计不断进行实验和改进是为了更精确地测出儿童对有意行为的理解,对什么时候开始引导教授儿童学习思想,获取语言和其他文化的年龄有重要意义,是迈向成人社会认知世界的第一步,对于及早发现对有意行为理解有障碍的儿童具有重要价值。
二、实验研究及范式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语前儿童,具体来说对一岁之前年龄较小的婴儿和年龄稍大一点的婴儿,实验设计有不同的范式:
(一)注意习惯化研究范式
婴儿注视视觉刺激时间的长短不同,说明了婴儿对视觉刺激物体具有选择性。这种研究方法用来研究语前婴儿的认知过程,通过计算出婴儿对某个物体的注视点次数(或时间)是否多于(或长于)注视其他物体,研究者从而能够确定婴儿能看见什么和区分什么。①习惯化的概念是机体在同一刺激多次重复后对此刺激的注意(应答)下降。习惯化范式的设计要求婴儿对一系列刺激,可以是视频、图片,也可以是现场操作或者伴随语言输入等,通过控制刺激呈现的次数或时间,来进行实验者的预期实验。根据婴儿的习惯,他们会注视相同的刺激或者一系列重复的刺激,直到失去兴趣。通常情况下,2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有这样的认知能力。而且婴儿如果无法区别重复出现的刺激和新刺激,那么他们看新刺激和重复的刺激的时间会相同或者更少;如果可以区别,那么婴儿会重新产生兴趣,增加对新刺激的注视时间。该研究范式下,正常婴儿的习惯化速度要比智力落后的儿童快。
这一研究方法被用来测验婴儿对成人的行动与目标的理解。一系列对婴儿有意行为的研究都是在该方法的前提下设计的,例如Gergely,Na'dasdy, Csibra & B?覦'ro' (1995)研究发现,在观察成人绕过许多障碍物到达终点的有意行为中,12个月大的婴儿期望行为的发出者在考虑到所有障碍的前提下追求最有效率的路径去到达终点。后Csibra,Gergely,B?覦'ro', Koo's & Brockbank(1999)重做该实验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就有了这种选择性。Woodward (1999)设计实验:一种情况是有意行为(用手抓物体),另一种情况则是行为发出者的手以一种散漫的方式对待物体(例如用手背触碰了物体),儿童注视选择的是用手抓物体的行为。实验研究得出结论,9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理解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但Woodward & Guajardo(2002)进一步改进了实验设计,将成人的有意行为改为用食指触摸物体,无意行为还是用手背触摸物体。而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却没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在该实验中婴儿无法将成人赋予的用食指触碰和手背触碰行为区分开来,婴儿在注视选择时无法将该情况下重复出现的刺激和新刺激区分开来。
(二)模仿学习法
针对这一范式,我们需要明确这里“模仿”的概念。“imitation”和“mimicry”,这两个单词都有复制的意思,但这两种“复制”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mimicry”是一种无意识模仿,这种模仿只是复制他人的特定行为,但忽略行为的目标或意图。对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Barr,Dowden & Hayne(1996)实验研究得出,婴儿在6个月的时候就能再现他人的行动和对象的匹配,但这个模仿只是单纯的无意行为的模仿。而“imitation”的模仿是同时复制他人的行为和目标。Tomasello针对儿童的实验中非常重视模仿学习论,他指出模仿不仅仅是行为本身的一种复制,模仿者(儿童)还需要理解演示者的目的与意图。在针对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的试验中,都是在模仿学习法中动作模仿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的。
Tomasello,Strosberg &Akhtar;(1996)使用模仿学习范式的一项研究中,被试者是18个月大的婴儿,成年人用一个新奇的单词“Toma”来引起儿童的注意并对其说“find the Toma”之后,儿童观察成人的行为:成人在一系列水桶中寻找命名为“Toma”的物体,用拿起和放下物体的方式,如果拿起的水桶不是目标物,成人会放下并替换另一个并伴随皱眉的行为,直到成人找到目标物并伴有明显的高兴行为。儿童学习了(更确切的说是模仿)单词“Toma”,也对目标物有明显的高兴行为而不是其他水桶。
这个实验大概是为了证明儿童可以理解成人的目的和意图。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到目标物“Toma”并用有意行为告诉他们在寻找过程中如果找到的不是目标物或者找到目标时应该如何表现(如替换,皱眉,微笑或者其他表示高兴的行为)。儿童不仅模仿了成人的行为并且找到了目标,在成人有意行为的引导下习得新词。
Carpenter,Akhtar & Tomasello(1998)选取年龄范围在14到18个月之间的20个被试儿童,设计八项装置对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进行了实验:当成人展示无意行为时立即说“woops!”,如成人不小心触碰了操作杆然后灯亮了(必须是能够吸引儿童的刺激物:食物、玩具、彩光)。当成人展示有意行为时立即说“there!”,如成人故意旋转开关打开。这两个词用合适的语调说出。实验进行三种情况的测试:第一种情况,先进行无意行为后进行有意行为(A-I)第二种情况,先进行有意行为后进行无意行为(I-A)第三种情况是为了进一步测试儿童能否更好的理解有意行为(I-I)该实验除了声音线索外尽量将其他线索(如面部表情等)的影响最小化。
实验的最终结果通过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的再现比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行为顺序下,儿童模仿有意行为是无意行为的两倍,儿童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操作,从而完成吸引他们的结果(如漂亮的彩灯亮了),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儿童是可以区分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的。
Tomasello & Barton(1994)就做过类似的实验,实验的被试方是24个月大的婴儿,成人对婴儿说“lets meek big bird”该实验只设计一种装置且只分两种情况:先有意行为后无意行为;先无意行为后有意行为。在“woops!”和“there!”的声音线索下,儿童习得的新词“meek”所匹配的情况是针对有意行为的行为动作而非无意行为。Meltzoff(1995)等也做过类似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测试的结果是婴儿理解成人整个行为是有意行为(例如是为了打开灯);婴儿模仿完成的行为是被预期的行为,而不是像鹦鹉学舌般简单模仿“表面行为”。也就是说,儿童不仅再现了成人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儿童知道他完成的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例如打开了灯)甚至是需要儿童学会的成人给该行为赋予的新词。
但对实验结果分析时我们容易忽视儿童对无意行为的模仿分析,这类试验中儿童模仿无意行为所占的比例之所以这么低,除了儿童在该年龄段可以理解有意行为之外,还需要考虑成人在做无意行为时的具体状况。例如,在A-I模式中,成人先进行无意行为时,儿童可能当时的注意力并不在成人的动作上,儿童有可能根本没看到成人是如何进行无意行为的,所以儿童根本就不可能进行模仿。也就是说刺激不成功,儿童不可能做出反应。再如在这三种情况下,儿童都会出现模仿两种行为的情况。如果儿童可以区分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那为什么还会模仿无意行为呢?或许是因为儿童对该刺激物很好奇,由于在实验前未给儿童与其接触,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有趣就模仿了成人的行为。有可能是前后的刺激物不同,比如儿童对整个装置产生兴趣与实验设定的彩灯亮了给予儿童的刺激前后不同,但同样引起了儿童的兴趣,儿童就会对无意行为进行简单的模仿。
当然,在这类实验中有提到声音线索外尽量将其他线索的影响最小化,成人用合适的语调进行行为。正是因为成人在进行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时使用的语调这一因素是不可控的,2012年英国Cardiff大学心理学院对84名14到18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追踪,发现儿童可以通过不同语调理解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的差别。②在Tomasello等探究出儿童模仿有意行为多于无意行为的基础上,将实验的着重点控制在了语调上,要求成人用不同的语调发出“woops”和“there”之类的单词用来提示动作意图和含义,然后用希腊语重复同样的过程。儿童此前从未接触希腊语,就只能通过语调来获取线索。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之前的研究相比,儿童还是模仿有意行为多于无意行为。实验验证了语调的重要性,语调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他人意图指导行动。这对我们探究儿童的发展和理解能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Meltzoff(1998)在对14个月大婴儿的研究中,成人示范用额头来开灯,将双手闲置。当儿童进行操作时,居然是先用手开灯的。说明儿童已经知道成人该行为的目标和结果,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成人的行为,儿童已经理解了有意行为。但是在实验中儿童先用手开灯之后仍然会模仿成人用头开灯,这值得我们思考。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儿童错误理解了成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或许是因为儿童对该行为感到非常有趣,这种新奇的刺激物促使儿童有了模仿该行为的反应。也可能儿童单纯是为了迎合成人,为了保持与成人的一致性,保持与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往更广的层面说,这是儿童对社会的一种适应,儿童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在我看来,或许这可以说明儿童在该年龄段,就有了适应社会环境理解交际意图的能力。
针对儿童有意行为研究的第二个方面,除了考虑行为与目标的匹配之外,还需要考虑行为作用于目标时所产生的结果。Carpenter,Call(2002)借鉴化学原理提出了社会行为的化学,认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可以分解为:行为、目标、结果。③要对儿童对有意行为的理解有深层次的研究,是需要从这三种元素入手进行实验设计的。研究这一方面,最好的研究方法设计是将模范的动作与目标,动作与结果分开实验。
在Tomasello之前,Meltzoff(1995)的实验中选取的被试是18个月的婴儿,实验设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成人将哑铃分开;另一种是成人同樣做将哑铃分开的行为,但只是将手滑向哑铃的两端却没有真正将其分开。该实验设计就是将行为所匹配的目标(哑铃分开)和行为所匹配的结果(分开与否)分开。实验结果显示儿童不仅只是模仿成人的表面行为:滑移,而是他们理解了成人的行为目标是将哑铃分成两半。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不仅可以对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进行区分,更能显示的是儿童理解了成人的行为目标是什么。但是,这个实验不能很好得体现儿童是否理解成人行为的两种结果所表达的意图。针对这一结果,Tomasello & Bellagamba(1999)以及Johnson,Booth & OHearn(2001)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针对的婴儿年龄是不同的,实验证明12个月的婴儿不能,但15个月的婴儿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三)情境认知理论
该理论是当前研究中的一种新的范式。在日常交际的情境中比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能更快的进行词语学习。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该范式存在多種不同角度的观点,并处于争论之中。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寓身认知、情境嵌入认知、延展认知。目前阶段被广为接受的是情境嵌入认知,一般意义上的情境认知理论就是指情境嵌入认知。该观点认为认知活动发生在主体的身体与物质和社会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之中,并受这种交互作用的影响。
在进行对儿童有意行为理解的实验中,弥补之前两种范式的缺陷采用该种范式,基本的方法是给婴儿提供可以玩耍的玩具,在该情境下分不同的实验情况,最终结果却是儿童拿不到玩具。Tanya Behne,Malinda Carpenter, Josep Call & Michael Tomasello(2005)在该范式下设计两项实验,实验一针对12和18个月大的婴儿设计了三组情况,每组情况下分三种情境,不仅有一组不能够的情况与不情愿的情况匹配,还多设计了一组不能够的情况作比较,也就是实验设计的分心情况组。其中一组的实验设计为:情景一(不情愿),实验者注视着婴儿将球递给婴儿,当婴儿要拿到这个球时,实验者以一种逗弄的方式将球拿回且有逗弄般的微笑;情景二(不能够),实验者注视着婴儿将球递给婴儿,当婴儿要拿到这个球时,实验者不小心弄掉了球,球从斜道滚回实验者身边,实验者脸上传递出惊讶并沮丧的表情;情景三(分心),实验者注视着婴儿将球递给婴儿,但在这个过程中旁边的助理要和实验者讲话,实验者分心地将球收回,脸上表情严肃传递出专注于对话的神情。
该实验结果显示12和18个月大的婴儿都能够对这三种情况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反应,对待不情愿的有意行为,婴儿会反抗并表示不耐烦,对不能够的有意行为,婴儿会在尝试几次后放弃。但对待分心的情况,婴儿表现的差异较大,分析困难。在这种交互式的情境中,婴儿不仅可以理解成人的有意行为,甚至可以分辨出不情愿和不能够之间的差别。可以说,婴儿已经可以理解别人的意愿和交际意图。
之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将被试改为6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实验二。由于第三种情况很难解释,实验只设计了不情愿和尝试却不能够两种情况。实验的结果显示9个月大的婴儿和12、18个月大的婴儿具有相似的表现,不情愿行为时,婴儿会不耐烦的更想拿到玩具或者敲桌子,没有耐心。实验表明,9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理解行为与目标的匹配。但6个月大的婴儿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可以理解有意行为。
三、小结
综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再现他人的行动和对象的匹配,但这个模仿只是单纯的无意行为的模仿。从9个月大开始,不仅可以察觉他人表面的身体行为,也可以理解行为是有目标导向的,也就是可以理解有意行为的目标或意图。9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区分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更多地模仿他人的有意行为。对于有意行为中,不情愿和不能够两种情况,9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做出区分。但对于不能够情况,其他实验有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15个月大的婴儿才可以真正理解尝试却不能够的行为,14至18个月大的婴儿才可以理解无意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该类事故的原因。
针对目前的研究情况,我认为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进一步探索儿童对他人有意行为的理解和与他人社会性的交流互动的方式,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上述实验中,实验设计基本上都是通过动作这一方式来研究儿童对他人的有意行为的理解,却忽视了儿童与他人社会性的交流互动的其他方式,如言语(说话的语调),或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体态语。在实验过程中儿童注意的不仅只是动作,还可能受他人的语调提示,或面部表情(皱眉、微笑等),或弯腰比手势等的影响,使儿童感到新奇并获得了提示,上述实验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这些方式。这些对儿童有意行为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实验设计应进一步研究其他方式对儿童有意行为理解的影响,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儿童有意行为的理解有更完善的研究。
在研究正常婴儿的实验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智力落后儿童在有意行为理解方面的研究。在智力落后儿童相关的语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的话语中,儿童在对他人的问题进行回答时的表现,常常是进行单纯的话语模仿,而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应答。可以说,他们经常理解不了他人的目的性行为。如果对有意行为无法理解,那就根本无法进行模仿学习,更无法进行习得产出。上述实验的研究表明,正常婴儿可以理解有意行为的年龄大约是9个月大,这有利于及早发现对有意行为理解有障碍的儿童,但该年龄段的婴儿大都是语前儿童,这对于区分正常婴儿和智力落后婴儿本身就有了较强的制约,智力落后儿童的非言语性交流行为与普通儿童相比还有一定的发展滞后性。而且在实验中,智力落后儿童的研究会更为艰难和复杂,因为智力落后儿童还对环境等一系列因素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我们应努力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在对有意行为的理解方面有何不同表现,从而为引导智力落后儿童的发展提供最佳时期。
注释:
①郑新夷,连榕,何少颖.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两种研究范式[M].心理科学进展,2010:1950.
②常丽君.婴儿理解心理意图仅靠语调[J].科技日报,2012,1,第002版.
③陈武英,刘连启.模仿:心理学的研究述评[M].心理科学进展,2013:1833.
参考文献:
[1]Carpenter, M., Akhtar, N., & Tomasello, M. (1998). Fourteen- through 18-month-old infants differentially imitate intentional and accidental actions.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21,315-330.
[2]Behne, T,Carpenter,M, Call, J,& Tomasello,M(2005). Unwilling Versus Unable: Infants Understanding of Intentional 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5, Vol. 41, No. 2,328-337.
[3]Meltzoff, A. (1995). Understand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 Re-enactment of intended acts by 18-month-ol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1,1-16.
[4]Tomasello,M(2000).The social-pragmatic theory of wor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Pragmatics 10:4.401-413.
[5]Woodward, A. L. (1999). Infant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urposeful and non-purposeful behavior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2,145-160.
[6]Bellagamba, F., & Tomasello, M. (1999). Re-enacting intended acts: Comparing 12- and 18-month-olds.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22,277-282.
[7]陳武英,刘连启(2013).模仿:心理学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3,Vol.21,No.10,1833-1843.
[8]郑新夷,连榕,何少颖(2010).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两种研究范式.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12, 1949-1957.
[9]常丽君(2012).婴儿理解心理意图仅靠语调.科技日报,2012,1,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