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研究综述

2018-03-27杨敏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机制过程

杨敏

摘 要: 动词是汉语最重要的词类,它既是语义结构的核心,也是句法结构的核心,儿童动词的发展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很大。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研究方法、习得机制与过程,以及动词小类的研究。

关键词: 汉语儿童 动词 研究方法 过程 机制

一、引言

汉语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开展较早,如陈鹤琴(1933)、赵元任(1951、1976)、程小危(1956)、李行德(1986)、朱曼殊(1986)等,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和语言学角度展开。进入20世纪90年代,汉语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如李宇明(1995)、许洪坤(1996)、周国光(1997)、孔令达(2004)等。其中,动词习得研究受到更多关注,比如张显达(1992)、李行德(2004)、肖玲(2006)等。动词是语言中相当重要的词类,了解儿童如何习得动词对了解儿童的整个语言习得至关重要。本文对儿童普通话动词习得的研究作综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整个语言习得研究。

二、研究方法

吴天敏和许政援(1979)、郭小朝和许政援(1991)是国内较早的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进行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学者。他们使用纵向法对五个婴儿从出生到三岁这一期间的言语发展做了记录,采用录音和文字记录方式,最后得出结果,初步发现动词在儿童词汇的发展中仅晚于名词。

郭小朝和许政援则采用每周家长自录30分钟和研究者家访录音30分钟的方法追踪一个小男孩从2个月到27个月的语言习得状况,结果在13—27个月才出现动词。进一步分析发现孩子在13—27个月期间所掌握的动词绝大多数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作动词,少数是趋向动词、心理动词和存现动词,他用这些动词描述躯体动作和物体运动,描述周围的事物、事件和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并用言语支配他人。

陈萍、许政援在论文《儿童最初词汇的获得及其过程》采用纵向法追踪研究,追踪的两名儿童掌握的最初词汇中,名词的比例最高,动词次之。儿童使用动词来实现“请求”、“描述”功能。如儿童见地上有盖子便说“掉”,见暖气片上有鞋便说“烤”。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中同样是采用个案研究,对一个儿童从8个月至18个月的语言进行追踪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特点。

上述几个研究都是采用纵向法,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儿童的追踪研究来记录儿童早期获得动词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也只是初步分析,没有深入分析。他们在语料收集、分析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取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待提高,比如,吴天敏和许政援的5个儿童的记录都不全,郭小朝和许政援部分语料完全由家长自己录制。

第二,分析模式基本是从成人语法出发考察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未能照顾到儿童语言自身的特征;分析基本是举例式的,语料较为零散,未能反映儿童动词习得的整体进程。

与前人研究不同,孔令达等(2004)考察了汉语儿童习得各类实词的情况,从组合、造句功能、语义等几方面对儿童习得各类动词的情况进行描写,然后就儿童习得动词的特点、过程和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综合地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取样,包括纵向跟踪、横向观察、横向测试等方式。

孔令达等调查了1:0—5:0儿童的自发性话语,共出现动词408个,其中动作动词334个,是儿童语言中最先出现的动词,始现于1:0左右,没有出现形式动词。研究还发现儿童习得动词的特点:

1.儿童语言中动词类的习得不是同时进行的,有一个先后的顺序:动作动词(1:0)>趋向动词(1:1)>心理动词(1:2)>存现动词(1:4)>能愿动词/判断动词(1:6)>使令动词(2:0)。

2.儿童语言的双音节动词发展比较缓慢,它是以该词的某一个音节的叠用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和成人比較起来,儿童的双音节动词在整个动词类中所占比例很小,如在334个动作动词中,双音节动词只有46个,还不到14%,它们的习得时间也较晚,高峰期在3:0后。3.儿童语言中动词由实义到虚义的出现顺序与目标语言中词的语法化顺序一致。如存现动词“在”与时间副词“在”,后者是前者由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而虚化的结果,儿童会更早的习得动词“在”,副词“在”的习得要晚一些。

刘颖《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个案研究》采用个案追踪法、语料库语言学法、实验测定法来详细描写儿童话语理解情况。从理解顺序上来说,动作动词和趋向动词比较靠前,具体顺序为:动作>使令>趋向>其他>判断、存现>能愿>心理(>表示早于),这与低龄儿童的日常活动和认知发展过程有关。原因分析如下:

1.动作行为是儿童最初感知外物获得体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成人话语中与之相应的表述自然会增多,也必然涉及到表述方向或趋向的动词,因此这两类动词理解数量最多,理解时间也比较早。

2.动作动词和趋向动词表示的概念都比较具体,心理动词表示心理行为,存现动词描述事物存在的状态,判断动词是对事理的判断,能愿动词表示意愿或者对情理、事理、可能性等的判断,这些显然更抽象,理解难度更大。从认知顺序上来说,越具体、活动性越强的概念和现象,儿童越容易理解,而越抽象、活动性越弱的概念和现象越不容易理解。

3.使令动词理解较早与语义比较简单有关,使令动词主要表示致使、命令等意义,最主要的功能是构成兼语短语,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兼语句。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对3—6岁汉语儿童进行词汇研究。根据语料库统计,3—6岁儿童使用了1026个动词,词种数量仅次于名词,而且在儿童所使用的100个高频词中就有31个动词,约占三分之一,动词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根据“3—6岁各年龄组儿童所使用动词降频表前40个动词的并集”表,发现3—6岁儿童4个年龄组动词降频表前40个动词的并集有58个词,其中前22个动词是4个年龄组都高频使用的,其余36个动词在不同的年龄组有不同的使用情况。表中只有8个双音节动词,可见儿童高频使用的动词主要是单音节动词。

纵观以上对儿童普通话动词习得研究的方法,今后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纵向个案追踪法、语料库语言学法、实验测定法等各种方法,为研究提供详实而系统的语料证据,使得最终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语料收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需要加以提升;

2.语料统计与分析应努力避免从成人语法的角度去观察儿童语言发展,尽量面向儿童语言发展实际展开研究并进行理论阐释;

3.在更科学地描写习得语料的同时,增强研究的解释力。

三、习得机制的研究

孔令达等(2004)主要从认知角度解释了动词发展机制,比如该研究对动词小类习得的难易程度、习得顺序等做出了认知解释。他们提出儿童习得动词的机制有:吸收机制、推理机制。1岁左右的儿童在具备一定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试图来理解成人的语言,最初儿童主要通过模仿的方式来习得动词,同时吸收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吸收是指儿童利用现有的认知经验,把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如手势、体态、表情等所表达出来的信息与某一特定动词联系起来的方法,儿童最初产生的动词都是利用吸收机制得到的。之后,随着儿童认知水平和语言理解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运用同样的机制,开始丰富动词的义素特征,同时推理机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推理机制就是儿童在习得了某一义素特征后,类推的思维形式便会强烈地发生作用,他们会在有联系的场合使用这一义素,这样便出现了大量的泛化作用。

李行德(Lee)、肖丹(2004)以及肖玲(2006)都使用了规范而系统的汉语早期语言习得语料,都参照了国外相关研究模式,或者在汉语中验证国外研究结论,或者在汉语中驳斥国外研究结论。三个研究都支持普遍认知机制难于完全解释早期儿童语言习得。然而相应研究未能再进一步深入探讨汉语儿童习得动词的具体机制与发展模式。

普遍认知机制难以对儿童普通话习得动词的具体机制作完全正确而深入的研究,应该在语序、句法框架等更广泛的层面上考察动词习得机制。

四、习得过程的研究

孔令达等(2004)提出动词语义和句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正是儿童习得动词的过程。5:0前儿童动词语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发生期和发展期两个阶段。在动词最初的产生时期,儿童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儿童受到一定动作行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现象的刺激,就会说出特定的动词,动词的意义特指眼前的动作。

例如:

(被试走到摇床边,说)摇摇

(被试指着椅子,说)坐坐

儿童动词语义的发展期,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发展。由单个动词的义素开始丰富动词的义素特征,发展动词的义项,并把一些相互联系的义项范畴化,建立起初步的语义场。动词义项的发展和完备是儿童动词词汇意义习得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它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过程。例如:动词“打”的25个义项在5:0前儿童语言中只出现了11个,另外14个义项的发展仍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动词句法功能的发展主要是指动词造句功能和组成句法结构的能力的发展。根据考察,动作动词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法成分,它们的始现时间分别是1:2、1:6、1:6、2:0、3:6。儿童在习得动词结构时主要运用了一些句法习得手段:替换、扩展、连接、同化、联结和合并。

张艳芹《汉语儿童动词的习得过程》提出汉语儿童动词的习得过程大体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动词、从环境中区分事件的部件、动词与事件之间产生映射关系。感知动词就是儿童在学习动词之前必须首先从句子或情境中区别出哪些是动词,词的分布信息、句法结构出现的频率等等影响儿童的感知。事件部件的研究主要包括“包含和支持”、“路径和方式”、“源和目标”。浮现集合联盟帮助解开了动词映射的难题,认为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儿童要建立映射依赖于多种不同的线索而不是发展时间。起初,儿童对于知觉线索很敏感,对映射的作用最突出;后来儿童也开始使用说话者的意图,以及语言上的线索来实现映射。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研究,陈永香、朱莉祺《身体部位与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的联结及其对动词习得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1.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大部分动词都与特定身体区域有联结关系;2.汉语儿童先习得关于手部区域(包括手和手臂)的动词,其次是关于口部、腿部以及其他身体区域的动词;3.动词联结的身体区域数可解释可表象性12%的变异;4.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关系以可表象性为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早期动词的习得年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与身体区域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且联结强度通过提高动词的可表象性而影响习得年龄。该结果对解释为何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大量动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尽管在认知语法的影响下,关于动词习得的研究开始试图整合句法与语义因素,以便更好的解释儿童习得动词的过程。

五、汉语动词小类的研究

情态动词:杨贝通过跟踪一个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研究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1:8—2:4期间逐渐开始习得,较早习得的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该研究还表明,鉴于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各有优劣,同时使用日记、录音和录像收集数据可以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证据;另外,母语习得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研究者只有综合考虑语言项目自身的特性、输入特征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及其动态交互,才能够充分解释这一过程。该研究也存在局限性,短短两年的观察使该研究仅能够揭示汉语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杨贝还据此专门研究了动力型情态动词和认识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情况。

趨向动词:邹立志等人对一名1:2—3:7普通话儿童“上、下”两组共六个趋向动词的习得情况作了详尽的追踪考察,包括它们习得的时间序列、产出频率、语义发展规律等,我们发现儿童趋向动词习得在认知发展上反映出“路径→结果→时间”的隐喻投射;在语义发展上,基本上演绎了汉语历时发展上“空间→路径→结果→状态→时间”实义虚化的过程;在语法发展上,体现出“词汇范畴→词汇—语法范畴→语法范畴”的转变。

其他动词小类如判断动词、使令动词等的习得考察较少,还没有专门做过研究,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多地考察这些动词小类。

六、小结

本文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习得机制和過程,以及动词小类的习得方面总结,较少地涉及句法方面的研究。通过总结发现,儿童普通话动词习得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单一的追踪法,逐渐发展综合运用纵向个案追踪法、语料库语言学法、实验测定法等各种方法,使得最终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习得机制和过程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研究和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汉语儿童在动词小类的习得研究,较多的是情态动词和取向动词的专项研究,其他小类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Lee,Thomas Hun-tak.(李行德).Productivity in the Early Word Combinations of Canionese-Speaking Children[A].In Shi Feng and Shen Zhong-wei(eds.),The joy of Research[C].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86.

[2]吴天敏.许政援.初生到三岁儿童言语发展记录的初步分析[J].心理学报,1979(1).

[3]郭小朝.许政援.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动词和动词结构的运用与句子的建构[J].心理科学,1991(6).

[4]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孔达令.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6]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张艳芹.汉语儿童动词的习得过程[J].新西部,1993(33).

[9]陈萍.儿童最初词汇的获得及其过程[J].心理学报,1993(2).

[10]邹立志.周琳.程莉维.普通话早期儿童“上、下”两组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11]刘颖.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

[12]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9.

[13]陈永香.朱莉祺身体部位与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的联结及其对动词习得年龄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4(7).

[14]肖丹.杨小璐.一岁儿童动词发展的个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15]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16]杨贝.董艳萍.现代汉语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个案研究[J].外国语,2014(1).

[17]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机制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