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将成为打通物流“堰塞湖”的神器
2018-03-27董鹏李帅温焜
董鹏 李帅 温焜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加上数字化应用程度在生活中的提升,我国物流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智慧物流应运而生。笔者认为,要发展智慧物流,就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物流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洞察当今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格局,主动谋求创新发展、实现“乘风之势,而行千里”。
“井喷式”发展的背后
目前,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大数据、物流云、物流模式和物流技术”四大领域。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智慧物流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场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当前,智慧物流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而共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物流信息共享,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家物流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预测认为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保持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智慧物流因其“依托大数据平台實现智能调度、依据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的优势,在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效率方面大有潜力可挖。目前,我国有超过400万辆重载货车安装了北斗定位装置,托盘、集装箱、仓库、货物的数据也在不断地接入网络平台中,借助智慧物流的协同共享理念,破解企业边界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物流平台公司涌现,让智慧物流成为资源的整合者。近年来涌现出一批车货匹配、仓货匹配的互联网支撑平台,实现了供需信息的在线对接与闲置资源的实时共享,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物流的交付方式。货运方面则有更多的案例可借鉴,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而诞生的平台公司,包括G7、货车帮、易货嘀、真好运等。这些公司通过技术手段迅速整合大量的货源信息,有效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完成车货匹配,降低空载,通过智能调度,可实现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效益和效率的双提升。对于当下真正发力降本增效的物流市场来说,这些货运平台的出现对物流行业提质增效显而易见。
再次,物流资源的互联共享,让智慧物流成为分散物流市场的集中者。物流平台的涌现,对于分散资源的掌控陷入了一场更为激烈的抢夺之中,以公路货运市场为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有718万户,其中个体运输户659万户,全国营运货车超过1300万辆。通过数据赋能,实现分散资源的互联共享,激发个体创业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了物流组织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近8万亿元的公路物流市场中,任何能够加强信息交互、提升运行效率的动作,都会孕育出巨大的商机,而智慧物流正是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窗口。
智慧物流的困境
虽然智慧物流产业前景一片大好,但也必须正视种种“绊脚石”的存在。
末端物流配送效率不高的问题首当其冲。一方面,当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大量存量资源受所有权限制,沉淀在传统业务领域无法退出,不能满足逐步增长的高端服务需求;而增量资源受信息不对称和投入不平衡的限制,难以创造新需求,从而导致无法满足现有需求。此外,由于物流产业链末端的配送环节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期间可能需要多次转运,导致运营成本增加,所以存在物流产业链末端配送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量物流资源闲置,货车空驶率在30%以上,仓库空置率在15%左右,整个物流行业“单节点效率高,多节点之间的协同效率差”的问题日益突显。
当前,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也有待完善。在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和GDP保持一定增速的前提下,社会物流费用却增速缓慢。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物流需求在持续增大,并且对于流通过程及价值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的仓储、流通、包装等环节的基础设施设备却没有实质提升,形成了效率“堰塞湖”。在冷链物流这一领域尤为凸显,由于冷链相关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信息和管理的不对称让诸多企业不敢把冷链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当企业搭建自有冷链体系时,就会发现又将面临一个资金“黑洞”。
此外,物流大数据的整合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主要集中在:电子管理、物流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三个下属平台,共同实现物流行业的监管、服务与管理。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用于承载制造商、物流商、客户之间信息流通的大信息集成平台。与此同时,物流企业间的信息化连接不足,“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导致物流企业仍然按照传统物流商业模式进行经营,这与日益发展的智慧物流理念不符。此外,地区之间行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显,我国东部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却仍在规划阶段,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至今,我国“智慧物流生态圈”还未形成。推动物流企业加入到智慧物流生态体系构建中来,形成协同共享的产业新生态,是智慧物流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智慧物流的发展路径
我国物流企业在新时期要有新思路更要有新作为、实现新发展,尤其在流通环节受“冗长、混乱、低效”的传统供应链制约,唯有充分发挥智能化优势,将移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自动配送、智能配货等模块,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和云端实现物流订单的便捷管理、合理配载、智能调度、实时跟踪,才能最终实现交付全流程的可视化、网络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因此,要想物流业变得更加“聪明”,必须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步伐,持续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开发个性化、体验式服务,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第一,要提升智慧物流管理的效率。物流管理要从科学管理开始,完善“全生命周期”管控、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成熟管理体系,将智慧融入企业经营之中。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并建模,打造智慧型企业,同时推进优化业务流程,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升级,也要结合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对人、车、物的智能管理,最终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控。同时,要加强仓储管理,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手段,通过AGV机器人,充分发挥数据的力量,做好库存管理,并且制定预防管理应对机制,完善各类预案,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与时俱进的智慧物流管理。
第二,要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在发展物流线上服务的同时,更要加强物流线下服务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改善现今城市物流车辆空载率高的问题,实现产业链优势。通过“建平台”整合物流公司、商家、消费者以及第三方机构数据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达成物流运力共享,并通过线下国内布局,建立服务节点,整合当地运力,建立“运力池”。司机通过手机客户端连接到物流平台,進而自动进行货物匹配和优化路线,减少无效车辆流动,使物流公司和商家的信息一一对称,从而达到最优配置。这种模式思路的核心是整合车、货资源,保证车货匹配平台上的车源信息的真实有效和统一服务规则。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整合优化、增进效率,有序推进全行业转型升级,这应是在实施“互联网+流通”中打造智慧物流体系的关键所在。
第三,要创造智慧化转型平台。随着我国“一路一带”倡议的实施,我国境外电商物流的薄弱环节日益显现,必须出台简化货物出境手续的政策,提升境外物流运输效率。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进行物流基础建设,提供税收和政策优惠,实现“政府搭台,大家唱戏”。创造智慧化转型平台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成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和社会智慧物流系统的融合,对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税收或贷款优惠。三是加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四,要营造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的环境。智慧物流是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交通、商贸、环境、经济等众多领域和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和政策协调,需要企业间、行业间、政企间、区域间的协同与联动。同时,要在财政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的积极性。也抓紧制定与智慧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总之,未来智慧物流的发展潮流势不可挡。未来智慧物流借助其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验升级、智能升级和绿色升级的力量助推供应链全方位升级,这将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流通方式。预计未来3至5年,智慧物流能够有效提升物流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只有立足现有规模,通过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当下各类技术优势,尽快建立起标准化、专业化、精益化、多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未来才能促进中国物流市场的飞跃。智慧物流也必将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保驾护航。(责编 梁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