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觉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
2018-03-27信阳农林学院
信阳农林学院
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政治建设还是经济建设,中国给人民、给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这40年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就是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美学站在人类生产、生活的角度,把个人融入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中,通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维度来揭示人和地球所有生物的整体性、系统性。
一、生态美学的定义
生态美学是站在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提出来的方法论。把生态的平衡发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联系起来,最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达到人的自由和生态的唯美完美融合。生态美学将人的身心发展和自然生态循环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整体性,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美学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上升为一种美学,这是把人和自然的发展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性思考。由于研究生态美学的专家、学者很多都是研究美学的,其对生态美学的研究要立足于社会现实,要求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自然循环规律联系起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研究生态美学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只有站在大众的立场,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早在2013年,中央就提出了“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要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联系起来,让山水风光留在人们的眼里、留在人们的心中,让乡愁成为一种记忆”。为生态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基本思想。本文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把生态美学的理念贯彻到景观营造中,对此提出几点认识,对研究生态美学的专家、学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生态美学与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的结合点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其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现在的生态文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自从我国提出了“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人们对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改善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绿水青山的乡村新面貌。如何把乡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当地特色景观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政府必须解决的两个课题。对于政府来说,这两个课题的解决关系到未来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只有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相统一。
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改善乡村地区人居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对乡村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很多乡村居民大量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低。现在的农业结构由于其体量大、有效利用率低,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的理念相违背。面对这样的现状,只有结合乡村发展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在乡村试点。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乡村规划、乡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最终实现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精神文明建设也迫在眉睫,只有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进步。乡村规划、乡村建设应该秉承尊重历史、尊重原生态的原则,将丰富农耕文化保留下去,同时也要保护、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把生态美学的理念贯彻到乡村建设中。
三、生态美学在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一)生态美学理念与景观营造的结合
生态美学的研究要立足于社会现实,要求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自然循环规律联系起来。生态美学理念贯彻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生态美学从哲学的世界观出发,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法论,要求把人的身心发展和自然循环规律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把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模式上升为一种美学概念。生态美学贯彻的一个思想是把人和生态放在一个统一的系统里,不再遵循“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乡村。生态美学把乡村景观价值和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保留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面对现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并且利用形而上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生态美学是从哲学的层面思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平衡性。而乡村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环境,有着完整的生态系统,大自然的调节能力也非常强,乡村景观营造所遵循的理念和生态美学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生态美学理念与乡村特色的融合
哲学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说人的意识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先有存在,然后再有价值。生态审美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们看到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带来的主观意识。在我国的文化价值观中,山水一直是文人骚客写诗作画的对象,其生态审美的含义也包括在其中。中国传统意识上的生态审美是一种动态美、意境美,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从古代就有别具一格的生态审美。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体系中就有体现。我国在道家的思想文化中就有提出尊重自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乡村文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相应的很多乡村的人口就减少了,其乡村建设就很难推进。只有发展乡村经济,引导人民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才能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我国农村有着广阔的森林、牧场、湿地等资源,其人居环境也改善了很多。这些都是乡村独有的优势,应该把生态美学的理念和乡村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循环规律,个人只有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而人类由于主观能动性非常强,发展经济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如果人类不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继续不顾后果的采取破坏生态系统的代价去发展经济,其平衡生态系统所付出的代价就比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要高。乡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美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应该用生态美学的哲学理念去规划、建设、保护乡村。
四、结语
生态美学是一个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提出来的新概念。面对环境污染、能源资源紧缺的现状,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秉承生态美学的哲学理念。用生态美学所传达的理念规划、建设乡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1]刘轩,孙新旺,王浩.体验视角下季节性乡村旅游景区生产性景观营造——以兴化千垛景区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7(2):116-125.
[2]郭摇旗,王海英.江苏特色性农业生产性景观美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9):86-86.
[3]辛儒鸿.“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山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