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抗性表达现象分析
——以“杠精”为例
2018-03-27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现状
(一)对抗性表达及杠精
杠精这个叫法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其含义就是抬杠加戏精,指以各种方式来刻意以反驳他人观点来表达自己的群体。杠精这个词虽然带着色彩鲜明的贬义色彩,一提到就能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但是在网络媒介中,其实杠精并不像键盘侠那样特征明显,可以被一下子察觉到并自动加以忽略或抵制。杠精这类人之所以被人们反感,是因为他们的言论针对的是内容生产者,呈现出一种无害甚有益的姿态看似平和理性的指出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二)反意见人群被标签化
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被称为杠精是因为他们的言论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抵制,所以被冠以杠精的标签来加以分类。但是这种模式因为排斥出去的都是与大众声音或是内容生产者本人观点不统一的存在,所以这就导致了只要是发表不同的观点,就会被强行赋予杠精标签的现象出现。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锐化效应,使得人们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因为做不到无视,所以就在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上贴上杠精的标签,一言以蔽之。
二、主观原因
(一)前台与后台的形象塑造
微博中杠精的现象可以通过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来进行解释,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便是“前台”和“后台”。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形象塑造方法是不同的,我们强化有意识流露的信息,同时弱化无意识流露的信息。虽然网络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真实,但是网络上的内容却也越来越不可信。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网络发声权,这使得每个人都在有意识的塑造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
(二)自我意识过剩
在微博讨论中,人们自由而平等的交流观点,但是对抗性表达会打破这种平等的交流模式。有些人社会化不完整,他可能就会一直保持原有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对他来说,他是主体,其他人都是客体,是被经验、观察、思考的对象,即自我意识过剩。当抱有主导和统治的心态去与人交流的时候,就会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会想要去“纠正”与自己相左的“错误”观点。所以他们的沟通目的并不在于说服别人,而是要享受这种站在更高层次的单项表达所带来的快感和优越感。
(三)情感宣泄需求
网络具有黑箱特性,承载了人们负面情绪的宣泄。特别是微博这种开放、匿名的媒介,在其中,用户不用再小心翼翼的维护现实中的形象,所以这导致了即使是现实中高素质的人群也会下意识的在其中放松自我,宣泄情感。网络和现实被区分开来,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的沉默、无法表达的观点和无处安放的负面情绪都在网络中寻到了表达空间。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可以引发一群人的负面攻击,双方都在通过对抗性表达的方式发泄自己。
三、客观原因
(一)语言体系复杂
现在乐于在微博上发表自己与众不同观点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情商低或者性格太过耿直,而是无法正确解读语境和事件大环境,以至于以自我为中心,发表自认为合适的言论。汉语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信息的创造主要依靠语言交流的场合。即交际信息的创造不是依赖于交际语言本身,而主要依赖于整体交际语境。这造成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都有可能因为信息理解不到位而无法给出适合的回应,在网络媒介这理解语境更是难上加难。
(二)吐槽文化的引导
吐槽文化从日本以二次元为载体的方式进入中国,弹幕是吐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弹幕文化中,观众以当下内容为基础,不用顾忌到整体的内容,只要能发现细节中的有趣之处就可以在分享出去后得到满屏的认同。在吐槽文化中,与众不同的才是有个性、有趣的,人们追求这种能发现新起点的快感。在微博发展的过程中,吐槽文化也逐渐进入,新奇有趣的观点才能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引发关注。微博的吐槽文化发展到现在开始逐渐失去控制,为了博取关注,言辞变得越来越激烈,观点的选取越来越偏激。
(三)网络边界特性
由于网络社区发展过快,网络道德观念到了今天依旧发展的十分缓慢。日常中,人们的言行除了小部分依靠法律来强制限定外,大部分都是要依靠道德力量来自觉遵守。但是现在网络道德建设的不全面,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言行缺少舒服,处于混乱的状态。人们肆意的对他人的私人言论进行批判;用粗俗不堪的语言互相攻击成为常态;对抗性的表达发展成不追求观点上的高下,而一定要分出言语上的胜负。负面的因素在不断的进化以适应环境,而网络道德建设的过程却进展缓慢。
四、结论
杠精也是一种意见的表达,观点不论对错,选择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只是用错了方法并且无法真正达到观点交流的目的。这种现象可以排斥,但是要讲究适度。一味采取暴力贴标签的方式在本质上说与杠精一样,是采取了对抗性、无效的表达,一样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输赢,只有不断地接受和吸收反向观点,追求正-反-合的螺旋上升。网络道德层次的总体建设是受到每个网民道德层次影响的,佛系的犬儒主义和以暴制暴的对抗回去都不能正面推动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
[1]曹海峰.微传播语境下的全民阅读与认同建构[J].编辑之友,2018(03):5-8+13.
[2]崔旭.新媒体环境下的“反沉默螺旋”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4(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