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程设置理论下纸媒微信公众号对雾霾报道的媒体呈现
——基于《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对雾霾报道的分析

2018-03-27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雾霾日报议题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6年12月2日开始,成都连续十天空气污染严重,愈演愈烈的雾霾,成为公众关心并热议的话题,在微信上形成了较高的关注度,成都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本文选取《四川日报》这一有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媒体,对其微信公众号关于雾霾的报道进行分析,窥探新媒体对热点议题的报道方式,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之路提供建议及思考。

一、报道分析

(一)报道基本情况

在报道数量及版面位置上,《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2016年12月2号起推出了雾霾首篇报道《不用闭眼都是天黑!成都今日上映“黑白片”,坏天气要赖到10号才走》,随后在12月2日、4日、5日、8日及9日共做了五篇报道,且位置基本都位于当天发布所有信息的前两条里,其中2号的报道阅读量达到了11840。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的报道阅读量也越少,九号的报道仅有1500的阅读量,与第一天相比下降了近90%。

媒介所赋予的“议题”重要性或显著性的次序会影响到公众和政治人物对议题的认知。《四川日报》公众号通过将雾霾报道放置头条加强了报道的力度,有助于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雾霾问题的解决。

但在数量上,《四川日报》公众号2016年雾霾报道十天五篇的频次要远远低于2015年四天七篇的频次,其对雾霾关注度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大众对雾霾的关注度在下降。

(二)报道主题

《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在报道雾霾时不仅有天气情况推报,还涉及交通、科普解疑、防治措施等,但基本都是浮于表面的现象报道,并未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深度报道与揭露。报道中最主要的还是空气质量通报,另一个报道频次较高的主题是防治措施。分为《快看成都“战霾”都有哪些大动作?未来72小时,还有硬仗要打!》中的对政府各部门防治措施和《成都公布78家空气污染重点监控企业,彭州石化在列》中的对四川各地防霾措施的报道。

构成雾霾报道的议题,实际上是指雾霾从单纯的媒介议题,发展成为公众议题,乃至政策议题。不仅要满足公众对于雾霾信息的获取,而且要引导公众自发形成对雾霾治理的关注,《四川日报》尝试从多个角度给予了这样的关注,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报道中放入了公众的声音,但并未实际解决公众的疑问以及负面情绪问题。

(三)消息编排特点

1.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选择报道角度

《四川日报》公众号雾霾报道的内容角度都是站在用户的立场出发的,比如《四川这些绝佳的“天然氧吧”,周末出发去洗肺吧!》、《你家的楼被“发射”了吗!今冬最强大雾袭成都,盆地污染还有10天……》,都强调了“四川人”、“你家的”等词语,让本地人看来很亲切。同时公众号从交通、成因、防治措施等民众关心的角度进行书写,服务读者。

2.文章语言通俗接地气,图片数据齐上阵

通过阅读微信推送我们很容易发现微信的话语表达和传统纸媒差异很大,《四川日报》公众号的语言就和其母体报纸的严肃相差甚远,公众号的语言更通俗也更接地气,并且使用了很多网络流行语言和表情包,活泼并且带有调侃意味。在标题的选取上,多用感叹号,疑问号,都是口语化的语言,表明了感情倾向,增强了可读性。

在内容上多使用图片和数据说明情况,更加直观有趣。像在介绍“防霾十二招”时,便使用了漫画的形式,有趣又易懂。图片不仅来自报社的摄影记者,还取自普通民众。报道中均使用大量数据和数据图,更加精确,增强了可信度。

3.注重与用户的互动

在《你家的楼被“发射”了吗!今冬最强大雾袭成都,盆地污染还有10天……》一文中,发表了一个普通四川人对雾霾的倡议书;《快看成都“战霾”都有哪些大动作?未来72小时,还有硬仗要打!》一文中,则出现了用户的留言评论,让用户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参与感与接近感。

二、纸媒新媒体如何做好热点议题的报道

(一)启示

《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对雾霾事件的报道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报道内容进行选择,主动迎合受众的口味,既有货真价实的实用信息,又使用调侃诙谐的语言,使报道更易接受,更接地气。使用大量图片、表情包、漫画,并且有详实的数据图表,使得受众对数据信息的读取更加轻松。在此过程中,还注重与用户形成交互,使读者的参与感得到很大提升,提高了传播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媒体报道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二)建议

在这次雾霾报道中,《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还有一些值得讨论和延伸的地方,如何做好雾霾这一类的热点议题报道,满足受众基本信息及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是我们需要探寻的:

1.报道模式:多样化+持续化

微信技术的发展给新闻报道模式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不仅仅是文字加图片的模式,视频、音乐、H5等方式的结合更有助于报道的全面呈现。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有述有评,有理有据,图文并茂,使形式更加丰富,有助于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雾霾作为一个长期反复的环境问题,应该在每一个时间段都予以一定的关注,才有助于使其成为一个公众议题和政策议题。

2.报道内容:正确引导,科学报道,辟除谣言,强调社会责任

而在网络的传播中谣言更易大量散布。由于缺少查证精神和科学常识,很多受众容易被“忽悠”。例如在雾霾爆发的时间段内,就传出成都污染指数达到了全球第三的谣言,激化了公众的负面情绪,谣言来自于一组由AirVisual软件发布的世界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名,该软件甚至将成都列为全球污染头一名,但实际上只收录了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一小部分城市数据,因此根本不具有代表性。《四川日报》公众号没有参与谣言的散布,但却没有及时辟谣,为公众报道真实的情况。媒体对雾霾天气的报道,不能仅局限于报道雾霾天气的实际状况,还应该科学报道雾霾天气的成因,向公众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及时辟除谣言,帮助公众对雾霾天气形成正确的认识。切忌夸大雾霾对健康的危害,以免造成公众的恐慌情绪,哪怕发表言论者是专家,也要审慎判断其言论是否有科学依据,不能人云亦云,以免造成以讹传讹。

其次媒体也应当更强调公众社会责任参与在雾霾防治中的作用,通过反应大众的声音、报道普通人的参与防霾的事迹,形成良好的舆论场,强化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家共同参与到雾霾治理中来。

3.渠道:与母体对接呼应,强化传播效果

纸媒微信公众号与个人公众号很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有它对应的母体也就是报纸,由于它是由传统报纸向新媒体领域拓展的实验,因此它在内容的布置,议题的安排上会和母体报纸有所呼应。这样的呼应需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能全盘照抄报纸上的内容,也不能另起炉灶,自己搞自己的。纸媒公众号应当与母报形成适当的对接,一方面在编辑风格上要对接母媒体形象,延续母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微信介质的传播特点,使母报形象变得生动与鲜活。

如今各大传统媒体都在进驻新媒体领域,许许多多个人公众号也在蓬勃发展,想要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报道模式,适应读者的需求,才能开拓出更大的天地,取得更长久的发展。

[1]阴卫芝.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J].现代传播,2013,6.

[2]杜诗画 . 议程设置理论下〈新京报〉的雾霾报道[J].青年记者,2016,8(中).

[3]林世华.雾霾报道的媒体呈现——新京报和澎湃新闻相关报道比较[J]. 青年记者,2016,7(下).

[4]郑保卫.我国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报道的经验及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3,4.

猜你喜欢

雾霾日报议题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从雾霾中突围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