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效果研究

2018-03-27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大众化普及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以大众化普及古典诗词为己任的综艺节目。它的成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在这档创新性的综艺节目里,编导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化,而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还为电视综艺节目的改革与创新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极具传播学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对《中国诗词大会》传播效果的研究,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思考:一是《中国诗词大会》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的影响,另一是作为一个研究个案,它对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启示。下面就结合节目的内容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如下方面进行逐一的阐释与说明:

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有益探索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关论述中,习主席曾经特别强调对传统优秀文化现代转化的积极意义。而《中国诗词大会》就是践行现代转化的成功之举,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论述:据央视官网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月29日(大年初二)播出起,截至2月7日总决赛,《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重播累计吸引4.87亿观众收看;10期节目在35个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为1.65%,总决赛收视率更是高达2.39%。[1]这就是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成功的现代转化性探索。对于它的成功,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内容的层面上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传统的综艺节目;从节目的编排形式上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现代的综艺节目;因此,合二为一,《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当之无愧的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选手需要的内容都是古代的诗词知识,而回答的方式又都是极具现代特点。根据屏幕上的九字提示,选手又根据自己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汉字进行诗句的组合。例如,在“个人追逐赛”环节中,每一个选手,都要面对电子屏幕上的“花、多、又、知、逢、时、雨、少、落”等字的提示,选手经慎重选择又组成“花落知多少”这样的古典诗句。

其次,提升与普及的融合。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思考:一是提升,另一个是普及。由于不同观众的传统文化素质有所差异,因此,《中国诗词大会》采取了提升与普及的策略。普及的目的是为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而提升的目的则是为优化普及的效果。例如,在朱虹答出“视死忽如归”之后,主持人解释说这首诗句来自于曹植的《白马篇》,继而又由节目嘉宾解释说《白马篇》是一首乐府诗,它的开篇之句是“白马饰金羁”……在这样的播出过程中,节目对古典诗词的传播从试题这一“点”扩展到了诗词知识的这一“面”。因此,由“点”到“面”巧妙转换就实现了句到篇的普及与提升。在一则研究《中国诗词大会》对国学普及的文章里,研究者这样说:国学要想推广与普及,就要培养广大群众对于国学的兴趣,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就要将其推广形式丰富起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让大家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2]结合节目中内容可知,《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的传播主要起到了第一个层面上的作用。它满足了对群众诗词学习的需求。

二、诗词大众化普及的多维化尝试

诗词大众化普及的多维化尝试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另一个启示。节目的多维大众化把诗词的教学途径由学校教育扩展到了社会教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两者的互补。因而,它是成功的。

首先,大众化的参与。诗词大会的选手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从年龄层面上分析,参赛选手年龄的跨度之大前所未有,上至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岁的孩童;从职业层面上讲,既有从事快递职业的业余选手,也有专门研读古典诗词的研究生。

其次,大众化的传播。作为一档高雅的文艺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途径也可谓前所未有。既有传统的电视直播,也有依托互联网进行的节目点播,甚至还可以通过扫码的微信电视进行观看。

再次,大众化的传播策略。作为一国学的普及之举,《中国诗词大会》采取了竞赛与讲解的普及方式。竞赛的激烈程度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讲解的轻松则又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诗词的知识,缓解了观众紧绷绷的神经。

作为一档创新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为综艺节目的改革拓展了尝试的途径。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和电视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关注,全在其把握了受众需求,以人们喜爱的传统诗词文化为内容,以多样化的节目形式为创新。[3]这既是研究者对《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其成功进行的抛砖引玉式的思考。

首先,综艺功能的多维性。综艺节目的功能具有多维性的特点,而《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则又把这种多维性发挥到了极致。对此,可以进行这样的解析:

在第一个层面上,《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专业性与娱乐性的结合。选手的比赛,无论是其答案试题的兴奋,还是发现答题尴尬时那声哈哈大笑,都可以使电视观众与现场观众感觉到节目的娱乐性;而对于嘉宾的解读而言,他们的拓展讲解,则是观众提升自己诗词知识的具体过程。因此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不失专业化的娱乐性节目。

在第二个层面上。《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大众化参赛与专业竞技的融合。仔细分析所有的参赛选手可知,虽然这些选手并非都有古代文学的研习经历,但他们却都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基础。因此,虽然这些选手来自不同的行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专业性的竞技。

其次,综艺效果的多维性。《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还得益于它实现了传播效果的多维化。从节目内容的层面上讲,它的多维效果表现在对历代诗词优秀作品的普及。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几乎历朝历代的代表性作品都已出现在节目之中。从节目间的相互影响上讲,《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为后续的《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节目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层面上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整合都是其后续节目仿效的内容。在节目的播出中,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到与试题相关诗词创作的文人逸事,而且还可以结合特定的试题内容了解到许多与诗歌创作相关的故事。从参赛选手的层面上分析,众多不同职业选手的参与,使我们坚信国学传播后继有人。因此,《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效果是表现在多个层面上的。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现代转化的典范,而且也是电视节目创作实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样板。因此,在传播学的视域审视它的成功,总结节目的编导经验,无疑对今后综艺节目的创新有着诸多的启示。

[1]高贵武,胡蝶.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艺术)呈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之道[J].新闻与写作,2017(03):73-76.

[2]段如卉,郭明钧,陈佳,梁心怡,刘鸿艳.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看国学的推广与普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4):112-113.

[3]赵丹丹.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文化类节目的热播[J].当代电视,2018(04):8-9.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大众化普及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