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的舆情传播

2018-03-27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群舆情社交

2016 年,“后真相”(post-truth)被选为《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在《牛津词典》中,后真相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种种状况。”[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各大门户网站的迅速兴起,给人们增添了许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年来,舆情传播的力量不断增强,反转新闻开始大行其道。后真相时代,信息不断超载,而“真实”却不断缺席。

一、后真相时代的表现

(一)舆论出现新样貌

反转新闻大行其道,新闻事件的反转,是指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实施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2]情绪先行、事实后置、立场站队、话语碰撞则是当下后真相时代舆论场的特点。在如今的舆论场景中,话语与话语的碰撞,情绪与情绪的纠缠使得最终的事实真相变得更加模糊。例如,在武昌面馆砍人案中,顺着网传消息和脑补情景,公众总结出火车站旁的餐馆宰客等场景;在榆林产妇跳楼案中,稍微被当事医院是放烟雾弹,舆论就将矛头对准产妇家属,“婆媳矛盾”“丈夫直男癌”等说法也开始大肆传播。大量案例证明,公共事件已经成为情绪和语言的载体,而这种“话语政治”也不断撕扯着社会动向。

人们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新闻,但得到的信息不一定是事件的真相,振振有词的新闻报道可能瞬间变成谣言,而这种现象在后真相时代屡见不鲜。然而,这样的状况却使新闻真相更加模糊,加长了真相浮出水面的时间。“坐等反转”也成为一些人对新闻的新认知。

“反转新闻”揭示了在信息超载时代真相的缺失,面对公共事件,去廓清真相的越来越少,而去评论转发的越来越多。正如白岩松所说,如今新闻界的一大隐忧是“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地产好粮食的却在减少”。传统媒体在生存压力之下丢掉自己“产好粮”的核心竞争力,而新媒体又因没有采访权无法“种地产粮”,只能想方设法“炒菜”以满足、迎合受众,“但不种地就不知珍惜粮食,情绪性事实与想象性事实层出不穷”。[3]

(二)公众扮演新角色

以信息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近几年的公共事件中,公众已完全由以前的“接受者”变为现在的“生产者+传播者+重构者”的多重角色。依靠特定单一媒介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已被取代,新媒体为公众的角色扮演提供可能。在后真相时代,公众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消费者,也是新闻的重构者,受众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将自己想象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然后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评论和重构,这也使得新闻时间在舆情传播中变得多样化。每一个衍生出现的情绪点均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舆情,这大大加大了舆情传播的风险性。公众的新角色与公共事件传播相互作用,进而促进舆情快速发展。

二、后真相时代舆情传播背后的原因

(一)社交媒体成为推动力

《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的修正过程”,而每个人都能正确表达观点则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当普世性的真相原则被打破,人们只能根据主观性原则进行情感诉求。社交媒体使新闻生产的门槛变低,新闻的把关人变成社交媒体。海量的内容和多渠道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消费状态,web2.0时代,UGC新闻生产模式使得用户开始参与新闻生产甚至成为新闻的主导者。贴吧、论坛日渐走下坡趋势,而处于弱关系的微博等社交媒体却成为事件发酵的主要信源;知乎、豆瓣等具有高粘性的社区和论坛也开始扮演解析事件、追根溯源的角色。

社交媒体将具有相同兴趣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以共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为纽带,以“圈子式”的方式进行讨论解构新闻事件。社交媒体的“圈子式”文化,一方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更加凝聚和加固这些社交群体。但是,久而久之会形成信息茧房,使用户生活在像蚕茧一样的空间里,使得个人和群体更加极化,加上“沉默的螺旋”效应不断凸显,甚至使某种偏执意见更加强化,成为推动力。而很多人不具备自我引证机制,以讹传讹、以假乱真成为常态,片面新闻则被认为是客观现实。

(二)社群化的新闻传播路径

2010年微博兴起,新闻传播由原来的大众化转向现在的社群化。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的中心逐渐下放,新闻开始变成一部分的新闻。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向受众提供无差别的新闻,而现在,媒体的服务对象由全部受众转为特定群体,机构化、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模式也开始转向融合生产模式。

社群化的新闻传播使得新闻生产去体制化。新闻生产不再是有严格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而是以个人化、小型化、作坊式模式进行内容产出。同时,在社群化的传播路径下,媒体也从原来的以供给为准转向以需求为准。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以大众为中心,大众是信息的主要接收者;而社群化传播路径则是以各种各样的社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为这些具有相似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的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新闻内容。[4]

三、后真相时代我们该如何坚守

(一)新闻产生的途径

在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需要扮演权威信源的角色,要坚持新闻核实原则,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保障新闻真实有效,客观公正。主流媒体不可以过度迎合新媒体思维,不可将受众喜好作为价值标准。与此同时,主流媒体需要树立责任意识,主流媒体是社会动向的方向标,更承担着为广大群众核验事实的责任。主流媒体更应该站在客观立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厘清事实、还原真相。

(二)新闻从业者要坚守行业道德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已经普及到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各项环节,每个人都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在“后真相”的传媒环境中,一些自媒体无下限地捏造、虚构、夸大各种事实并通过新型传播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在这样的一个浮躁、情绪化的时代,新闻从业者更需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新闻从业者作为新闻的中心力量,不可片面追求热点、新鲜度而忽视新闻真实性。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从业者以在场姿态和客观立场还原的真相,仍是最大的信息刚需。在信息消费快餐化的今天,媒体从业者更应意识到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独特价值。

(三)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重塑价值观念

作为受众,自己每时每刻都暴露于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孰真孰假,则需要受众的理智与客观态度。正是如此,提高新闻辨识度,准确判断消息可靠性,则显得更为重要。

在后真相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不要妄下结论,不可以用娱乐的态度对新闻进行判断解读,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报道出来的只是其中一面,还有一面需要去发现。面对公共事件时,切记不可用自己的经验对其做出判断,当受众要对其进行发声时,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不可轻易发表言论。

四、结语

在“后真相”时代,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闻业,是融合了专业化和公众参与的新闻业。情绪纠缠、话语碰撞、反转新闻的出现既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又干扰了新闻的清晰度。面对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需要承担检验核实的身份,搭建起专业的新闻平台;新闻从业者要加强道德修养,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而受众则应该重塑价值观,摒弃娱乐化的精神,适应由接受者向生产者的转变,共同维护舆论环境。

[1]曾泰元.post-truth(后真相):牛津词典2016年度词汇[J].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478,2016年12月14日.

[2]葛璐瑶.“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反转现状研究[J].科技新闻传播,2018,3(上):25-26.

[3]赵晶.白岩松委员:媒体不能只炒菜更要种好地产好粮食[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06/c40606-29124920.htm.

[4]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3):8-33.

猜你喜欢

社群舆情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社群短命七宗罪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