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2018-03-27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列为我国高校的重点针对方向,旨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不能够保持本心,随着社会的风潮左右摆动不定,这时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不能对学生起到及时有效的教育作用,思想教育的创新性研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校应该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增强时代感,更加有针对性和主动性的将多种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引入日常的思想教育中来,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老旧,通常是通过书本来获取资源,很少有学生能专心的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枯燥无味的课堂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度和效果大大降低,为了使现代大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急迫性主要体现如下:
1)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现今媒体和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大量的国外文化涌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冲击,过多大学生沉迷于多彩的外国文化不能自拔,各种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思想充斥了大学生的内心,却忽略了加强自身正确的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在这种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迫在眉睫。
2)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各种网络信息更能够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但是网络在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些混乱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错误的引导学生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减轻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3)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又一大考验,过多的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并不能学习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过硬的动手能力,这就导致在毕业后甚至还没有一部分专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这种社会现象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使他们对毕业产生了恐慌,对就业存在着畏惧和迷茫,导致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影响,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就此现象,传统的思想需要改变,教育内容的重点不是简单的让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而是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大重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以解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应该不断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正确有效的方法,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善,才能真正解决当代的大学生思想上的种种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理论灌输法,此方法过于老旧和乏味,但是却有一定的成效,所以并不应该完全摒弃,所以应该对传统的理论灌输发进行创新,提高该方法的科学性,改变传统方法的硬性规定,在其中加入一些趣味性,例如可以将思想教育的方法与视频、图片、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
2)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我们不应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固定为课堂模式,应该借鉴西方的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的受教育时间更加自由化和分散化,将显性教育即课堂教育与隐形教育即日常教育融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开展日常的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做游戏和室外运动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增强大学生的运动精神和团队意识,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就是教育者,应该创造更加多样的课堂教育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师生应该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学习,使课堂更加轻松活跃。
4)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传教的主体,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应该对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授课水平进行严格的监督,有重点有层次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的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保证学生受到最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结束语
本文简单的陈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帮助。
[1]王绍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
[2]沈燕明.体验式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3]杜喜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互动模式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