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音乐分析与演奏要点
2018-03-27
一、肖邦简介
肖邦,波兰音乐发展史上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大师之一。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从小就表现出来了,1818年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个人音乐会,16岁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不到20岁,就成为了华沙公认的享有大师级声誉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1年他怀着对祖国恋恋不舍又无奈的矛盾心理离开了波兰,移居法国,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肖邦的音乐创作时期大致分为华沙和巴黎两个创作时期,华沙期他的主要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巴黎时期由于波兰沦陷,他创作了很多为了民族的解放、为祖国呐喊助威的作品。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等。
二、《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创作背景
波罗乃兹诞生于波兰的王宫,并在波兰民族硬朗尚武的性格孕育下,逐步成长起来。肖邦《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创作于1838年,这个时期是他创作技巧高度成熟、创作力旺盛时期。而《A大调军队波罗乃兹舞曲》便是这一时期富有代表性的波罗乃兹,作品中充满了音乐家对祖国的热爱,歌颂了波兰民族尚武精神和民族斗争的光辉业绩,是肖邦创作的最华丽、最著名的波兰舞曲之一。
三、《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音乐分析
《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采用了波兰舞曲中常用的3/4拍子,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主题部分充分发挥体现了“军队”的特质,节奏有着鲜明的特点,“管弦乐式”的音响效果,营造了英雄凯旋归来民众夹道相迎的情景。
第一段(1—24小节):全曲的主题部分,进行曲式的旋律,此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由A大调开始,它是全曲的主导核心,全段落或是用附点音符或是用三连音模拟军乐队中军鼓的敲击音,让乐曲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军队特征,节奏密集、刚劲有力,这一乐段在波兰舞曲非常有特色的节奏伴奏下,衬托出生气勃勃。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延续,它不像第一主题那么刚劲有力,更多的是舞蹈场景的描绘。最后八小节从热闹的舞蹈场面让音乐调性返回到第一主题部分,为下段音乐调式的变化起连接作用。
第二段(25—80小节):总共56小节,一开始该段从D大调转至降B大调、之后又转C大调,调性的多变,体现了该段描绘战场的撕杀场面。节奏像军队列队向前推进的节奏,表现了波兰军队军人的强健体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一开始的长篇幅的音乐过门,声音嘹亮,似乎像已经做好对敌冲锋准备的波兰军队号手吹响的冲锋号角,之后二分音符的颤音模仿了军乐队中乐鼓的鼓点,给听众营造了一种战场上令人紧张、窒息的氛围,波兰军人即将冲向硝烟弥漫的战场,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和敌人展开殊死博斗。但他们没有任何的害怕与迟疑,个个奋勇当先,充分展现了波兰民族的尚武精神。
第三段(81—104小节):典型的西方音乐复三部ABA曲式的最后一段,它是第一段的完整再现部分,第一、二段的舞蹈和战场情景描绘完后,在音乐情绪上更加高昂,调式上又回到A大调,全曲的整体风格至始至终没有偏离“军队”这个风格,最后在“军队”雄壮的气势中结束全曲。
四、演奏诠释
肖邦《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很好的把握住肖邦创作这首作品的音乐内涵和风格,用自己的心灵将作品的灵魂在演奏中弹奏出来,才能达到我们对作品的二度发挥和创作。
(一)节奏的把握
肖邦将波兰传统民间音乐舞蹈中的节奏进行创新发展,应用到该曲中,在弹奏时,既要有波罗乃兹传统舞曲的节奏特征,又要体现军队进行曲式的节奏。
(二)八度音的弹奏
八度音的弹奏首先1指和5指张开八度的距离并固定好,但不能僵硬,5指的力量最弱,应加强力量的练习,弹奏时注意用手腕力量带动。八度音能否弹奏好,对全曲弹奏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这段的主旋律高声部,指尖力量要稍大,比别的声部要突出和清晰,乐句之间流畅,相互呼应,整体有一条清晰的旋律线。
(三)和弦的弹奏
和弦弹奏时十个手指的指尖都要坚硬,全身部位要协调,手指的把位要有提前量,完成一个和弦音后手指要讯速把好下个音的位,手在琴上跑动,指尖的位置不能受影响。这个段落开始部分右手的旋律要强劲有力,左手有着波罗乃兹舞曲的节奏。37小节开始的和弦音,弹奏时指尖的力量分配上向和弦稍倾斜,和弦的指尖力量比高音声部稍强。段落中的颤音弹得均匀,力度要强,营造出紧张感。
五、结语
肖邦《A大调波兰军队舞曲》,是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肖邦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歌颂了波兰民族不甘受外族的奴役,奋勇抗争的不屈精神,这部作品对波兰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创作,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唐娜.肖邦《A大调(军队)波罗奈兹舞曲》赏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刘琤.英雄气概的《军队波兰舞曲》[J].琴童,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