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为现象级:《人民的名义》热议冷思
2018-03-27
以反腐为题材的荧幕大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一经播出,就获得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更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电视剧作品。这部作品也印证了我党坚定的担当精神和政治勇气,反映了当前我党惩治腐败、整饬党风、净化政治环境的决心!正因为《人民的名义》深入民心、反映民情、诉说民声,才成为了现象级电视剧。
一、反腐大戏、话题再生
(一)凸显空窗期效应
在2000年《国家公诉》、《黑洞》等反腐电视剧之后,该类题材的作品呈现艺术模式化、立场偏颇化以及内容同质化,进而导致涉案剧和反腐剧泛滥,我国广电总局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对反腐剧进行整顿后,导致该类型的影视剧也随之销声匿迹。经过空窗期后,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由此涌现大量话题,在网民的互动和交流下,更是将该作品推上了话题的巅峰。
(二)符合时代焦点
腐败是社会生活中和人类政治中最普遍的现象,而反腐则是所有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习近平主席上任后,反腐成为了我国政坛的主旋律,落马的苍蝇、老虎不胜枚举,在此背景下,反腐已成为民众、媒体以及政界关注的焦点。《人民的名义》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以黑马的姿态成为现象级电视剧,而反腐环境也为该作品奠定了坚实的社会语境。
(三)电视剧带来的脱敏效应
《人民的名义》作为经典电视作品,其鲜明的文化特点,也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在新媒体大量盛行的背景下,社会交际不仅限于口头交流,已逐渐延伸到网络聊天等社交平台,在这种娱乐化且自由化的大众讨论下,《人民的名义》所具备的政治色彩逐渐被淡化和脱敏,人们可以自由地对反腐话题进行深度讨论,而该作品所具备的话题特点,也为其成为现象级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创造、话题集聚
(一)充满现实主义
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获得受众的好评和欢迎,而《人民的名义》正是瞄准了受众的思想与情感的现实主义大戏。编剧周梅森一直关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并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将自己想到的、看到的,以真实大胆的艺术方式展示给受众,编剧和导演敢于触碰当前敏感话题的勇气,为作品奠定了真实底色。当前,受利益和资本的驱动,“小鲜肉”以及人气演员在片酬方面高的离奇,而该作品导演邀请的却是多位演技高超的“老戏骨”参与到作品拍摄,而不是一味去追求人气演员,更充分彰显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形象充满张力
整部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人物形象,敢于在荧幕前透漏真实的自己,满足受众交流的诉求。例如主角侯亮平,其性格特点单一且明显,具备坚定反腐信念,而这一人物形象也体现了导演的价值观念,强调社会的正义与公平,而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观众的心中必然成为经典;又例如祁同伟,其性格复杂多变,演员凭借其高超的演技将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祁同伟拥有“胜天半子”的野心,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徇私枉法、不择手段,但同时,他无背景、出身低的现状也让观众感觉可怜可悲,充满张力且丰满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增添了更多的话题,也带给观众更多的联想。
三、媒介宣传、话题延伸
(一)话题弥散
《人民的名义》为新闻和电视报道提供了大量的话题,在媒介的宣传下,更是促使话题弥散,获得更多观众的熟知和关注,作品所带来的正能量,更是具有讨论和宣传的价值,甚至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观点竞合
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互动性,在网络媒介的渲染下,观众对该作品的看法和观点不断碰撞,带动了受众的思考,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同时,作品中体现的现实问题,更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样值得社会去深思、去讨论。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精神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各种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层出不穷,但是纵观近20年的作品,《人民的名义》在口碑好评、社会反映以及艺术魅力方面,堪称现象级,创作者以艺术的形式将社会敏感话题呈现给受众,实现价值追求与艺术思想的高度统一,也为我国未来的影视市场提供了参照。
[1]李华伟.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反腐剧粉丝社群的互动研究——以《人民的名义》为例[J].东南传播,2017(07):14-18.
[2]杜骏飞.网络民族主义表达及文化消费景观——美联航事件、《人民的名义》谈话录[J].编辑之友,2017(07):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