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历史类纪录片的真实观
2018-03-27
(贵州省贵阳广播电视台,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引言
近年来,大型历史类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可以说是荧屏上热播的一个重点题材。客观来说,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现历史的影视媒介,对历史信息的保存和传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以音像为手段的纪录片真的能够对历史进行真实再现吗?作为一个纪录片的制作者,如何在吸引受众观看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展现历史真实?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索的问题。本文以《故宫》《复活的军团》《大明宫》《敦煌》等历史纪录片为案例,系统分析了历史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并从拍摄方式以及叙事手法上提出了一些思路。
电视影像是用光电信号记录下来的信息,体现在纪录片中的信息,是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呢?是不是最真的真实世界呢?当然不是,它不过是一个片面的世界而已,所谓的真实其实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就连我们所看到的画面,也是被摄像镜头所鉴定并且选择的世界。
二、历史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探寻历史的事实,寻求历史事实背后的奥秘,是人们孜孜不倦的潮流趋势,而现在,纪录片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内容题材都喜欢往史诗故事发展。同时,它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拍摄制作。根据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遵循“真实性”原则呢?首先,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其次,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方式揭露和再现历史,如何处理好真实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历史类纪录片的拍摄者一般是以现今的观点去拍摄记录历史事实,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讲述了历史的故事。历史纪录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历史故事的图像资料。历史过去的文献资料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和东西。为了尊重历史事实,拍摄者要去真正读懂这段历史,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把根扎进土里,才能拍摄出尊重历史事实的作品。就拿央视最近热播的历史纪录,《故宫》《大明宫》《敦煌》等,绝对都在历史材料的收集上做足了功夫。仅拿《故宫》来说,为了拍摄这部反映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长达600年历史风云的历史纪录片,创作人员历时三年,行程4万公里,出动摄制人员2800人次、各类文史专业协助人员2100人次、拍摄素材超过38000分钟。总共12集的《故宫》,几乎每集一位编导,这些编导们“泡故宫”不下2年。在拍摄之前,拍摄组和查阅收集了关于故宫的各种文献资料,听取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论坛会,收集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知名专家的意见,并由知名专家编辑,组织大量的文学技术顾问,在拍摄过程中不断修改剧本方案。
历史类纪录片创作就是要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觉”。所以,它的创作和审美消费取决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感悟,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才能最终接近“历史真实感觉”,并且要在与观众建立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与观众有心里交流。
三、历史纪录片如何凸显“真实性”
对于观众来说,历史类纪录片的真实观以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画面的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的真实以及证据的真实,简而言之,即观众可观可感的真实。这就要求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人员在表达手法上多下功夫。除了精美的画面,声音对于增强荧幕前的历史的真实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效的设计也在历史纪录片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音效设计工作者要在背景音乐、特效声、对白等声音处理中,同样达到非同凡响的效果,拿它穿透观众的内心,极具震撼力地传递真实的历史思想和情感。
历史纪录片和普通的纪录片一样,所表现出来的荧幕真实感与历史现实有一种对应关系。历史纪录片表现出来的真实性是内容上无假定意义的真实。这种真实性是构建在表面与内在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这就组成了纪录片主观表现的最后边界。因此,强调声画素材的非虚构性,强调创作者要尊重客观现实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是历史纪录片的特有形式。非人为地通过技巧为历史纪录片创造引申意义,画面真实再现了客观现实具体情境。布局围绕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环境、真实的历史活动过程都以它固有的逻辑发展着。创作者要做的就是从旁观者、观察者的角度去识别它,而且,这样的识别是主动的,是在尊重历史客观事实前提下的选择和组织。
当然,事实的选择要保持平衡性和对等性。历史不仅是由官方记载的史书上的历史,更是老百姓可知可感的历史。在大型历史类纪录片《故宫》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专家学者的论述和讲解、历史文物和官方史料的展示,还有民间逸闻传说的提及和介绍。例如,《故宫》中提到,传说中袁世凯因为担心自己不是真命天子而挪动过龙椅一事,片中把专家的说法和民间的传闻放在一起,最终由观众自己来评定。不过,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类似于此的平衡性和对等性不是指把所有的奇人异事都拿过来和官方记载“平分天下”,而是由其可考据的真实程度和历史价值的大小所决定的。
其实,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是不可能的,对于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的难题就是如何在最大程度地遵循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上,让纪录片具备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文艺特点。那么,如何在历史类纪录片中最大程度地尊重历史事实呢?除了笔者上文中提到的表达手法,创作人员更需要在叙事手法、技术运用等方面花费时间。
大部分历史纪录片从宏大故事入手,采取高视角的角度,创作的素材大多来自官方文献或正式档案,宏大故事入手的叙事往往毋庸置疑,但常常忽视细节。然而真实的细节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真实的历史也能引人入胜。所以,历史类纪录片应该注重细节,从细微之处入手,以小见大,结合宏大的历史背景叙述与细节描述,突出纪录片的张力及表现历史的开合度,让历史更为真实感人。
从当前的历史纪录片类型来看,“情景再现”是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充分利用历史场景的模拟、演员对历史人物的表演等表现方式,给观众营造出了一种较为逼真的历史“代入”感,尽可能地让观众体会到当时当地的历史故事。历史纪录片要表达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已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或者是历史人物关于某一事件、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情绪的主观表达。历史纪录片的创造者必须要根据现有资料进行“合理想象”,模拟出与上述想表达的内容相类似的现实场景、历史环境以及人物,将它们再现于受众面前,这样不仅可以展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生活场景,还可以让受众自然而然地“代入”成某一个历史人物,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我们观看的历史纪录片中,其画面往往会处理成黑白色,即便是有彩色画面也往往会进行虚化处理,使其记录历史中的部分与现实生活中的镜头进行区分。同时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制造适应观众心里的心理预期,历史纪录片还往往大量采用晃动镜头和慢镜头等运动方式。这种手法不仅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更通过历史场景、地理场景和人物面貌的再现,唤起了观众的格外注意和心理感应,所以说这种手法同样增强了纪录片在感官上的真实性。当然,任何画面都应该是持续而完整的,在展现历史场景和人物的同时,还往往需要采访一些历史专家以及展示一些文献图片,进而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蒙太奇”的表现形式,通过剪辑和组合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今,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创作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故宫》为了展现出“情景再现”的效果,还通过模拟出古代工匠操作科学仪器的方法,进而展示出古代工匠雕玉的过程,并重现明清时期万人运石、采石的场景,让观众如临其境。
在历史类纪录片中,我们所做的艺术虚构是严格遵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原则的。权威性、客观性、可视性、故事性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观众信服,历史类纪录片的灵魂便是真实。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凭借的是现代人的思维和理念,但它们只能是用来关照这些历史,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取代历史人物和历史生活。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电视媒体工作人员,通过对历史纪录片真实观的探索,我从中学习到了历史类纪录片中,历史事实的选择要保持平衡性和对等性。历史不仅是由官方记载的史书上的历史,更是老百姓可知可感的历史。对于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的难题就是如何在最大程度遵循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上,让纪录片具备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文艺特点。对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一定要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历史,记录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