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

2018-03-27

传媒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关注度突发事件舆情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一、引言

微博作为媒介融合的典型代表,不仅是消息传递平台,也是舆论引导旗帜和辟谣阵地。近些年来,多数突发公共事件都以微博渠道来发布,受众通过微博渠道接收和传递信息,迅速将消息扩散。微博凭借自身独有的特性,迅速成为政府问政于民的通道,媒体发布新闻资讯的工具,受众娱乐消遣的社交媒体。

二、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传播阶段分析

微博舆论的形成是由某个信息被官方机构、媒体或者个人等微博账号发布出来,当这个信息具有公众关注性或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就会引起大范围的讨论和各种意见的表达,经由微博意见领袖评论转发后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这时若传统媒体或相关机构介入会进一步推动舆论形成。在这之后微博舆论的爆发、缓解、平复阶段都是在微博内部发生的,是微博用户之间、微博用户和其他的相关媒介之间进行互动产生的。

(一)形成阶段

事件发生初期,事件发生地的人们就事件在微博上进行发布,经由微博传播之后获得关注度,当事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时,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度和转发量,微博进行事件的初期曝光,加上微博平台的较高自由性,用户可以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以此来发表自己对这个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这也使得事件的曝光和传播难度大大降低。随着关注度的提高,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随后蔓延到其他的门户网站,使得其他用户也开始关注此事件,并前往微博平台围观,大大提高了事件的关注度和热度,该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由此形成。

(二)爆发阶段

随着突发事件关注度的提高,有关该事件的爆料也越来越多。微博意见领袖发挥自己的作用,凭借其自身的受关注度和好感度,得到更多的支持者。微博意见领袖对于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声音,会以自身的影响力来获得自己想法的拥护者。各种意见进行碰撞,使突发事件的舆情越来越激烈。如若有人在幕后操纵某些意见领袖账号,发表不实信息,会大大影响舆情走向,甚至会造成用户恐慌和社会不和谐以及舆情危机。

(三)缓解阶段

互联网传播时代,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政府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权威信息的发布,很快就会引起全民热议和关注,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可能会使用户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现实生活,造成一些延伸事件的发生,这时政府再出面解释和调解,已经失去了主动权,错过了最佳时期,突发事件的舆情也会在事件关注度的大幅提高之后愈演愈烈。若事件发生之初,政府立即开展调查,立即发布事件来龙去脉以及实时公告事件进程,利用微博上的有权威的意见领袖的转发评论,让谣言、假消息无处产生,进一步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引导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使突发事件的舆情得到缓解。

(四)平复阶段

这个阶段的形成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该事件在政府妥善处理后,新闻媒体也对事件后续进行大规模转发,使其他微博用户对于事件后续进一步了解,不再对事件持有疑虑或者失去了对该事件的关注度,事件因此得到平复。第二个原因是即使该事件还未能得到一个完善的解决,但是又有一些新的事件爆发,吸引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将实现转变到新事件上,对原本的事件失去关注度,舆情得到平复。

三、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论引导的优势

(一)公信力及权威度

微博为舆论引导提供了便利和途径,一些媒体开通微博报道突发事件,当中传播的内容比一般的内容传播在可信度和影响力方面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微博网民在寻求事件真相的驱使下会通过一些权威性较高的媒体微博进行探索,跟随微博的报道进而看事态的走向,受众更愿意将事情的真相通过持续报道来了解,因此形成的舆论压力也会影响事态的发展。

(二)舆论方向客观理性化

微博渠道可随时随地发布资讯信息,谣言自身的特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传播范围扩散且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而微博拥有的时效性优势,快速、敏捷的传播速度,信息交流和互动机制,可尽快将谣言澄清,以防止造成更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将舆论往正确客观的方向引导,形成的舆论焦点也更大程度地贴合事件事实,靠近事件原本真相。

(三)多形式发布与引导

微博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链接等多种发布信息的方式。将关键信息置顶,为受众瞬间抓住要点提供便捷,简短精悍的语言表达契合人们快节奏的阅读方式,同时方便受众更全面了解整个事件的进展,所以微博多形式的发布方式增进了事件的全方位了解。

(四)互动反馈机制及时

微博传播突发事件,受众通过微博接收后进行交流互动,发表看法观点或提出质疑和意见,思维的碰撞给政府和媒体决策提供渠道和参考,多方网民的互动参与反馈带动舆论引导和发展,也反映出民意和最真切的呼声。

四、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碎片化和泛娱乐化

微博的碎片化倾向是微博信息一个明显的诟病,微博“微”的特性致使信息容量扁平化。微博用户因信息链条不完整,舆论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向和主观色彩,就会影响舆论监督效果的整体体现。新媒体网络改变了消息来源“中心化”的固有模式,微博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拥有更多的特权,即可以自行选择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可就事论事做出反馈,更多的是自己采取互动交流的交互方式接收信息。

(二)幕后炒作

网络公关操控舆论的方式主要通过塑造假舆论和使舆论方向转变两种形式,以标题党、雇佣水军、删帖、发布假消息等虚张声势是推手惯用手段。他们利用庞大的地下产业链,操纵舆论,造谣生事,在威胁网络安全的同时诋毁商业对手,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突发性事件也同样存在着金钱规则引导的舆论空间。

五、如何实现微博舆论引导的正效应

(一)政府:利用官方微博引领舆论

当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舆论力量不断放大的情况下,通过引导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让传播活动规范合理进行,进而营造一种和谐的舆论氛围。微博的传播为政府的舆论监管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方便,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资源优势,让突发事件的舆论发展向积极面引导,注册官方微博,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微博紧跟进程,更新信息等资讯,充分满足受众对于事件的关切之心。

(二)媒体:发挥微博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作用

媒介按照经营理念,政策等社会问题来进行议程设置,选择报道的议题来达到收集和引导舆论。因此媒体微博要客观准确地进行选择和安排议题,避免民主过度泛滥导致舆论和言论的失控,自觉强调把关人意识,并将意识融入微博日常运营管理当中,引导舆论往积极良性方面发展,使和谐舆论环境来稳定社会秩序。

(三)受众:提高受众素养,培养理性思维

网络的发展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民网络的时代,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微博作为提供言论自由平台的媒体,更是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其中也不乏虚假谣言的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用户在不经确认的情况下大肆宣扬令人紧张的舆论言语,造成社会的恐慌和网民情绪的不稳定。受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需要有辨别的眼光来过滤筛选信息,将谣言和虚假信息摒弃在外,加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丰富媒介素养,树立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抵制网络媒介当中的虚假消息,理性地看待舆论的焦点,判断网络舆情,不捕风捉影和造谣生事。

(四)微博运营商:强化监管完善机制

早在2015年《新媒体蓝皮书》的数据就有显示,互联网虚假新闻有6成来源于微博,而谣言的产生又会引发舆论向极端方向的偏离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这种乏力的技术监管和制度的缺席让微博信息的真性难以保证,所以作为微博运营商,必须肩负起强化监管的责任,对微博上的虚假信息进行管理和整治,在源头遏制谣言的传播,并加大对信息的审核,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就要及时预警,取证调查阐明真相,将舆论往客观理性化方向引导。

六、结语

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越来越受到用户的信赖和使用,传播范围广、实效高、速度快等突出的优点成为报道突发事件的一种重要选择。然而微博的传播扩散也使舆论的监管变得更加棘手,政府应借助于微博平台,及时进行权威发布,稳定公众情绪;媒体要借助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正确走向;受众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以讹传讹,传播虚假信息。政府、媒体或是受众通过微博的使用,完善突发事件的公布方式与发展态势,使其成为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平台。

猜你喜欢

关注度突发事件舆情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消费舆情
暴力老妈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王者”泛海发布会聚焦百万关注度